多连拱双肋变截面悬链线无铰拱式渡槽的现场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43963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多连拱双肋变截面悬链线无铰拱式渡槽的现场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拱座基础施工:根据测量放样的位置进行浇筑四连拱拱座基础,并在对应的拱座基础上进行预留拱肋钢筋,如图1所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槽身与拱圈分别采用落地支撑架系统支撑现浇连拱施工技术,通过改变拱肋混凝土浇筑顺序以适应并调节拱架变形顺序,采用不分期、分肋段多工作面对称浇筑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无绞拱的常规一次浇筑成型的施工方法,有力地保障了工程质量及施工安全,加快了施工进度,同时,将横系梁全部设置为垂直向下而不是垂直于拱轴线,施工方便,减少空间立模的难度,避免横系梁顶部的尖角无法振捣密实,大大的缩短了工期。大大的缩短了工期。大大的缩短了工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连拱双肋变截面悬链线无铰拱式渡槽的现场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悬链线无铰拱式渡槽现场施工
,尤其涉及多连拱双肋变截面悬链线无铰拱式渡槽的现场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渡槽是输送渠道水流跨越河渠、溪谷、洼地、道路、山冲等的架空输水建筑物,是渠系建筑物中键位常见的交叉建筑物之一,钢筋混凝土拱式渡槽凭借其能充分发挥混凝土受压性能,造价低廉,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社会发展,拱式渡槽正往大跨度多连拱的方向发展。
[0003]对于大跨度连拱渡槽采用现浇施工时,往往存在一些问题:1、连拱式渡槽施工荷载不协调造成对称墩受力不平衡,施工难以控制;2、拱肋由于温度应力产生裂缝;3、拱肋横系梁数量较多且空间结构型式的连系梁,施工难度大施工进度缓慢;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多连拱双肋变截面悬链线无铰拱式渡槽的现场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
技术介绍
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多连拱双肋变截面悬链线无铰拱式渡槽的现场施工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多连拱双肋变截面悬链线无铰拱式渡槽的现场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拱座基础施工:根据测量放样的位置进行浇筑四连拱拱座基础,并在对应的拱座基础上进行预留拱肋钢筋,如图1所示;S2:满堂支架基础处理:首先对渡槽下的地面进行硬化,并在硬化的地坪上搭设满堂红脚手架承重系统,然后将槽身与拱圈分别采用落地支撑架系统进行支撑,如图2所示;S3:满堂支架搭设:S31:在S2中的满堂红脚手架承重系统上安装拱肋模板,拱肋模板由底模、侧模及顶模的箱形结构组成,满堂红脚手架承重系统所安装的拱肋模板在工厂分成6~8段,每段之间及底模、侧模之间均采用螺栓连接;S32:利用全站仪在拱肋模板的钢梁上放出若干个点,再采用角钢焊接成拱肋底模的支撑钢架,在拱肋模板的底模在支撑钢架上并连成拱时,此时再对拱肋模板的底模进行测量校核;S4:拱圈支架预压:在S32的底模校核无误后,然后用Φ48钢管及顶托加密支撑,水平及竖直向下分别采用槽钢和钢绞线连接来实现加固,以此对拱肋模板完成竖向支撑预压;S5:拱圈砼浇筑:在S4的拱肋模板中进行安装钢筋并浇筑混凝土,然后将拱肋采用6个间隔槽将拱肋分成7段浇筑,如图3所示,每段之间预留1200mm宽的间隔槽,此时双拱肋间的横系梁与两侧拱肋混凝土同时装模并同时浇筑,将横系梁全部设置为垂直向下,如图4
所示;S6:混凝土养护:在S5中的混凝土终凝以后马上进行混凝土的养护工作;S7:拱肋模板拆除:在S6中的拱肋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拆除拱肋模板,再将满堂红脚手架承重系统进行上升,然后在S6的拱肋上进行安装排架模板,此时在排架模板上进行安装钢筋并进行浇筑混凝土排架,如图5所示;S8:槽身砼浇筑:搭设槽身承重脚手架系统、安装模板、浇筑槽身,槽身混凝土应在S7中混凝土排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进行,浇筑从拱肋跨中开始向上下游侧对称浇筑,如图6所示;S9:满堂支架拆除:在S8中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后,对S8中的模板进行拆除;S10:附属结构施工:在S9中的模板拆除后进行拱式渡槽的附属结构进行施工。
[0006]优选地,所述S2中,满堂红脚手架承重系统采用分离式支撑架搭设施工。
[0007]优选地,所述S32中,钢梁上的点既控制拱肋底模的轴线又控制拱肋底模下缘的高程。
[0008]优选地,所述S4中,钢绞线能使拱肋模板与支撑钢架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使得在拱肋混凝土浇筑时不会因为反拱力造成模板失稳现象。
[0009]优选地,所述S5中,被分成7段的拱肋最长一段12.8m和最短一段5.6m。
[0010]优选地,所述S5中,拱圈的矢跨长度为65m,拱圈的中心轴线长为74.75m。
[0011]优选地,所述S5中,间隔槽后浇带应在拱圈分段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后进行,后浇带浇筑控制在20℃左右施工,最低不低于15℃,最高不超过23℃,其一般选择在夜间气温较低时施工,如施工时夜间气温达不到要求,应采用液氮对骨料降温或掺冰搅拌等措施使拌和后的混凝土浇筑温度满足要求,各段的接缝面应与拱轴线垂直。
[0012]优选地,所述S6中,混凝土的养护方法采用传统的洒水养护法,在拱肋上盖上保水的麻袋,每跨拱肋有专门的一个养护工,负责保持拱肋混凝土表面的湿润,同时要做好混凝土养护记录,记录下在28d养护期内每一天混凝土表面的干湿情况、天气状况以及气温等。
[0013]优选地,所述S7中,拱肋模板的拆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拆除拱肋的所有拱肋模板顶模;(2)从拱肋中间向两端逐块对称均匀拆除拱肋模板侧模;(3)拆除拱肋中间两块拱肋模板底模的楔形连接块;(4)从拱肋中间向两端左右均衡拧松支撑拱肋模板底模的螺栓;(5)从拱肋中间向两端将拱肋模板底模拆除。
[0014]优选地,所述S8中,在混凝土浇筑收仓6

18h后,开始对混凝土进行洒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另外过流表面采取流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28天,并做好养护记录。
[0015]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槽身与拱圈分别采用落地支撑架系统支撑现浇连拱施工技术,通过改变拱肋混凝土浇筑顺序以适应并调节拱架变形顺序,采用不分期、分肋段多工作面对称浇筑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无绞拱的常规一次浇筑成型的施工方法,有力地保障了工程质量及施工安全,加快了施工进度,同时,将横系梁全部设置为垂直向下而不是垂直于拱轴线,施工方便,减少空间立模的难度,避免横系梁顶部的尖角无法振捣密实,大大的缩短了工期。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多连拱双肋变截面悬链线无铰拱式渡槽的现场施工方法中拱座基础施工后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多连拱双肋变截面悬链线无铰拱式渡槽的现场施工方法中满堂支架基础处理后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多连拱双肋变截面悬链线无铰拱式渡槽的现场施工方法中拱肋被分成7段浇筑后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多连拱双肋变截面悬链线无铰拱式渡槽的现场施工方法中横系梁全部设置为垂直向下设置后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多连拱双肋变截面悬链线无铰拱式渡槽的现场施工方法中浇筑混凝土排架后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多连拱双肋变截面悬链线无铰拱式渡槽的现场施工方法中从拱肋跨中开始向上下游侧对称浇筑后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多连拱双肋变截面悬链线无铰拱式渡槽的现场施工方法的施工流程图。
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解说。
实施例
[0018]参照图7,本实施例提出了多连拱双肋变截面悬链线无铰拱式渡槽的现场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拱座基础施工:根据测量放样的位置进行浇筑四连拱拱座基础,并在对应的拱座基础上进行预留拱肋钢筋,如图1所示;S2:满堂支架基础处理:首先对渡槽下的地面进行硬化,并在硬化的地坪上搭设满堂红脚手架承重系统,其中满堂红脚手架承重系统采用分离式支撑架搭设施工,然后将槽身与拱圈分别采用落地支撑架系统进行支撑,如图2所示;S3:满堂支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多连拱双肋变截面悬链线无铰拱式渡槽的现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拱座基础施工:根据测量放样的位置进行浇筑四连拱拱座基础,并在对应的拱座基础上进行预留拱肋钢筋;S2:满堂支架基础处理:首先对渡槽下的地面进行硬化,并在硬化的地坪上搭设满堂红脚手架承重系统,然后将槽身与拱圈分别采用落地支撑架系统进行支撑;S3:满堂支架搭设:S31:在S2中的满堂红脚手架承重系统上安装拱肋模板,拱肋模板由底模、侧模及顶模的箱形结构组成,满堂红脚手架承重系统所安装的拱肋模板在工厂分成6~8段,每段之间及底模、侧模之间均采用螺栓连接;S32:利用全站仪在拱肋模板的钢梁上放出若干个点,再采用角钢焊接成拱肋底模的支撑钢架,在拱肋模板的底模在支撑钢架上并连成拱时,此时再对拱肋模板的底模进行测量校核;S4:拱圈支架预压:在S32的底模校核无误后,然后用Φ48钢管及顶托加密支撑,水平及竖直向下分别采用槽钢和钢绞线连接来实现加固,以此对拱肋模板完成竖向支撑预压;S5:拱圈砼浇筑:在S4的拱肋模板中进行安装钢筋并浇筑混凝土,然后将拱肋采用6个间隔槽将拱肋分成7段浇筑,每段之间预留1200mm宽的间隔槽,此时双拱肋间的横系梁与两侧拱肋混凝土同时装模并同时浇筑,将横系梁全部设置为垂直向下;S6:混凝土养护:在S5中的混凝土终凝以后马上进行混凝土的养护工作;S7:拱肋模板拆除:在S6中的拱肋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拆除拱肋模板,再将满堂红脚手架承重系统进行上升,然后在S6的拱肋上进行安装排架模板,此时在排架模板上进行安装钢筋并进行浇筑混凝土排架;S8:槽身砼浇筑:搭设槽身承重脚手架系统、安装模板、浇筑槽身,槽身混凝土应在S7中混凝土排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进行,浇筑从拱肋跨中开始向上下游侧对称浇筑;S9:满堂支架拆除:在S8中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后,对S8中的模板进行拆除;S10:附属结构施工:在S9中的模板拆除后进行拱式渡槽的附属结构进行施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拱双肋变截面悬链线无铰拱式渡槽的现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满堂红脚手架承重系统采用分离式支撑架搭设施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拱双肋变截面悬链线无铰拱式渡槽的现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2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强陈家东李强胡维芬陈珏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