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船用危化品储存与转运容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可移动危化品储罐撬。包括外框架和储罐;所述储罐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底部设置有下封头,所述筒体的顶部设置有上封头,所述上封头、下封头与筒体焊接连接,所述下封头下部设有支撑结构,所述上封头上设有检修人孔以及流程管汇,所述流程管汇包括排液管汇和进液管汇和压力释放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将罐体设置在框架内,保护罐体和方便运输;通过在罐体附加滚塑层、罐体上部把进液管、排液管、压力泄放装置的优化配置,在配上挡流堰、裙座的设置,避免了罐体操作化解中倾倒、泄露的等安全隐患问题。同时使得罐体结构紧凑、上部操作空间大,方便操作。方便操作。方便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移动危化品储罐撬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船用危化品储存与转运容器
,具体地涉及一种可移动危化品储罐撬。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近20年来不断加大近海油气资源开发力度,目前作业于我国近海海域的钻井平台、采油平台和作业船只数量已超过八万艘。目前我国近海海域用于转运危化品的容器,从设计、选材、制作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倾倒、泄露事故时有发生。
[0003]而且目前的储罐撬在安装和运输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现有的储罐撬一般是通过吊装进行运输安装,安装会对整个撬带来挤压或者轻微碰撞,进而造成磨损,虽然短期内不会对其使用造成影响,但是伴随着长时间的环境腐蚀等原因在碰撞处容易出现泄露的问题,给整个储罐的使用带来一定危害,并且容易造成安全隐患,从这个角度上来将就降低了整个储罐撬的使用寿命,进而会增加生产成本,也会增加生产作业安全隐患。
[0004]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改进,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可移动危化品储罐撬,以解决现有转运危化品的容器,存在安全隐患,倾倒、泄露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移动危化品储罐撬,包括框架100和储罐200;所述储罐200包括筒体202,所述筒体202底部设有下封头203,所述筒体202顶部设有上封头201,所述上封头201和所述下封头203均与所述筒体202焊接,所述下封头203设有用于将储罐200固定于框架100内的支撑结构。
[0007]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封头201上设有检修人孔208以及流程管汇,所述流程管汇包括排液管汇和进液管209和压力安全释放装置。
[0008]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结构为裙座204,所述裙座204与下封头203下部焊接,所述裙座204环形四周设有观察孔2041。
[0009]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结构为支腿2042,所述支腿2042与所述下封头203下部焊接。
[0010]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检修人孔208和进液管209采用快开结构,所述进液管209上的盲板两侧设有可快速搬运的把手2091。
[0011]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排液管汇包括储罐200上部的第一排液管2061和储罐200内部的第二排液管2062,所述第一排液管2061的储罐200下端延伸到储罐200内部滚塑层齐平;所述第二排液管2061的管外径小于第一排液管的管内径,所述第二排液管2062的下部通过弯管结构延伸到储罐200中央,所述第二排液管2062穿过第一排液管2061管体内部,所述第二排液管2061外径与第一排液管2061内径之间有滚塑层。
[0012]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所述压力安全泄放装置安装在上封头201的安全阀口207上,所述压力安全泄放装置包括安装一个安全阀和装在其前面的爆破片,爆破片以串联的方式连接,安全阀与爆破片之间装入一个压力表,以便检测爆破片失效引起的压力泄放情况。
[0013]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封头201上部设有挡油堰205,所述挡油堰205一侧的最低处设有引流管2051。
[0014]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框架100包括上部框架101、中间立柱102、下部框架103和爬梯103;所述上部框架101与中间立柱102交接处设有吊耳1011;所述爬梯103设置在上、下框架一侧的加强梁间;所述下部框架103设有叉车槽1041。
[0015]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储罐(200)内部设有滚塑层。
[0016]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可移动危化品储罐撬,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可移动危化品储罐撬,将罐体设置在框架内,保护罐体和方便运输;通过在罐体附加滚塑层、罐体上部把进液管、排液管、压力泄放装置的优化配置,在配上挡流堰、裙座的设置,避免了罐体操作化解中倾倒、泄露的等安全隐患问题。同时使得罐体结构紧凑、上部操作空间大,方便操作。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可移动危化品储罐撬中储罐的立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可移动危化品储罐撬的立体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可移动危化品储罐撬的主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可移动危化品储罐撬的俯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可移动危化品储罐撬的A
‑
A半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主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立体图;其中,框架100、上部框架101、立柱102、爬梯103、下部框架104。吊耳1011、叉车槽1041、储罐200、上封头201、筒体202、下封头203、裙座204、观察孔2041、挡流堰205、引流管2051、排液管206、第一排液管2061、第二排液管2062、外部排液管206B、安全阀口207、检修人孔208、人孔盲板2081、进液管209、把手2091、放气口210。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技术特征、专利技术目的与技术效果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
[0019]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可移动危化品储罐撬,包括框架100和储罐200。所述罐体200通过裙座204安装在撬座200内。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得储罐能够防止碰撞、倾倒的危险,并且也方便车载或船用集装化运输。
[0020]从图2中可以看出,储罐200由筒体202、上封头201、下封头203组成。上封头201通过焊接连接在筒体202的上部,下封头203与筒体202下部焊接连接。裙座204焊接到下封头203下部。,裙座204固定到框架100中的下部框架104上,在实际连接时,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将裙座与下部框架的加强梁进行焊接固定。所述裙座环形四周设有4个观察孔,方便罐
体底部的检查。
[0021]结合图2 ~图5可以看出:储罐100的上封头201为凸形封头,这种结构的设置,对于承受压力的容器,受力效果好,检修人孔208设置在上封头201的中央,优选地人孔法兰与人孔盖采用快开结构,优选地所述人孔筒节内部衬塑。所述人孔盖内设有可更换式密封圈,优选地密封圈采用软四氟材质。这种结构从而能够保证在操作方便的同时,防止危化品的腐蚀和泄露。
[0022]所述进液管209设置到上封头201上,优选地进液管209设置到人孔盲板2081上,所述进液管209沿人孔管方向向罐内延伸.优选地所述进液管209的法兰与法兰盖采用快开结构。所述快开结构优选采用活接螺栓和蝶形螺母的连接型式。进一步的,所述进液管汇的法兰盖两侧对称安装把手2091。这种管汇的布置,加大了罐顶预留有足够大的操作空间,便于操作人员站在上面操作药剂的注液工作,进液管沿人孔管方向向罐内延伸,也防止危化品加注时的飞溅和泄露。
[0023]所述排液管汇设置到上封头201上,所述排液管汇包括罐体上部的第一排液管2061和罐体内部的第二排液管2062,所述第一排液管2061的管体下端延伸到罐体内部滚塑层齐平;优选地,所述第二排液管2062的管外径小于第一排液管206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危化品储罐撬,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100)和储罐(200);所述储罐(200)包括筒体(202),所述筒体(202)顶部设有上封头(201),所述筒体(202)底部设有下封头(203),所述上封头(201)和所述下封头(203)均与所述筒体(202)焊接,所述下封头(203)设有用于将储罐(200)固定于框架(100)内的支撑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危化品储罐撬,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封头(201)上设有检修人孔(208)以及流程管汇,所述流程管汇包括排液管汇和进液管(209)和压力安全释放装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危化品储罐撬,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为裙座(204),所述裙座(204)与下封头(203)下部焊接,所述裙座(204)环形四周设有观察孔(204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危化品储罐撬,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为支腿(2042),所述支腿(2042)与所述下封头(203)下部焊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危化品储罐撬,其特征在于:所述检修人孔(208)和进液管(209)采用快开结构,所述进液管(209)上的盲板两侧设有可快速搬运的把手(209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危化品储罐撬,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管汇包括储罐(200)上部的第一排液管(2061)和储罐(200)内部的第二排液管(2062),所述第一排液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建辉,洪亮,王宜冬,袁翔,于书友,陈峰,黄云瑞,孙洪波,崔小冬,赵燕博,刘存信,陈瑞霞,苏晓飞,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万邦石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