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型钢梁与混凝土墙抱箍式连接。包括混凝土墙、钢梁和抱箍式节点;混凝土墙呈90度折弯结构;混凝土墙与抱箍式节点连接,钢梁连接在抱箍式节点外侧端;钢梁与混凝土墙呈垂直设置;抱箍式节点包括柱包钢、支撑柱、柱底板、地脚锚栓、对拉钢筋、连接板和搭接板;搭接板设置在柱包钢上;柱包钢下端通过二根支撑柱与混凝土墙连接,侧端通过连接板与钢梁连接;柱包钢呈度折弯箱体结构;柱包钢包括栓钉、缀板、内隔板、外加劲板和箱体;栓钉、缀板、内隔板、外加劲板均设置在箱体上;箱体包裹在混凝土墙外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实现钢梁与混凝土墙的有效连接,并方便自身安装,细化节点详图,降低施工难度的优点。降低施工难度的优点。降低施工难度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型钢梁与混凝土墙抱箍式连接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大型钢梁与混凝土墙抱箍式连接。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房屋建设工程中,经常使用大型钢梁(即大跨度钢梁)及异形混凝土柱,大跨度钢梁与混凝土墙连接节点复杂、施工难度大,是房屋建设工程中加工安装重点、难点。尤其是大型钢梁与异形混凝土墙的各个异形面同时连接时,难度更大,无法将大型钢梁同时与异形混凝土墙连接,且多根大型钢梁与异形混凝土墙的连接处连接抗剪能力不足,易开裂,且施工难度大。因此,开发一种抗剪能力强、受力合理、降低施工难度的大型钢梁连接混凝土墙连接结构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大型钢梁与混凝土墙抱箍式连接,抗剪能力强、受力合理,通过外包钢转换节点及支撑柱实现钢梁与混凝土墙的有效连接,并方便自身安装,细化节点详图,降低施工难度。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大型钢梁与混凝土墙抱箍式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墙、钢梁和抱箍式节点;混凝土墙呈90度折弯结构;混凝土墙与抱箍式节点连接,钢梁连接在抱箍式节点外侧端;钢梁与混凝土墙呈垂直设置;抱箍式节点包括柱包钢、支撑柱、柱底板、地脚锚栓、对拉钢筋、连接板和搭接板;支撑柱、柱底板和地脚锚栓均设置在混凝土墙内;支撑柱一端与柱包钢连接、另一端与柱底板连接,柱底板上设置地脚锚栓;搭接板设置在柱包钢上;柱包钢下端通过二根支撑柱与混凝土墙连接,侧端通过连接板与钢梁连接;柱包钢呈度折弯箱体结构;柱包钢包括栓钉、缀板、内隔板、外加劲板和箱体;栓钉、缀板、内隔板、外加劲板均设置在箱体上;箱体包裹在混凝土墙外周。
[000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螺栓孔设置在钢梁腹板与箱体上;栓钉连接在箱体与混凝土墙之间;连接接头设置在柱包钢外侧壁上、且位于搭接板的端部。
[000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箱体上、下端均等间距布置内隔板;支撑柱包括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箱体包括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第一箱体的端部与第二箱体的端部呈垂直设置;第一支撑柱一端从下端伸入第一箱体、与内隔板连接,另一端通过地脚锚栓与混凝土墙连接;第二支撑柱一端从下端伸入第二箱体、与内隔板连接,另一端通过地脚锚栓与混凝土墙连接。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连接板包括横向连接板和纵向连接板;横向连接板呈90度折弯结构,横向连接板设置在柱包钢外侧壁上、且与柱包钢配合连接;横向连接板包括上横向连接板和下横向连接板;上横向连接板与下横向连接板呈平行间隔设置;上横向连接板设置在箱体上部外侧壁上;下横向连接板设置在箱体下部外侧壁上;纵向连接板位于上横向连接板与下横向连接板之间;搭接板设置在箱体外壁上,且位于上横向连接板下方、位于下横向连接板上方;连接接头设置在第一箱体外侧壁上。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外加劲板设置在箱体外侧,且位于上横向连接板与下横向连接板之间;缀板位于箱体内、且焊于内加劲板侧面;对拉钢筋设置在箱体上。
[0009]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大型钢梁与混凝土墙抱箍式连接,通过外包钢转换节点及支撑柱实现了钢梁与混凝土墙的有效连接,并方便自身安装,细化了节点详图,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通过各组件的结合,能将大型钢梁同时与混凝土墙的各个异形面连接,且能有效提高大跨度钢梁与混凝土墙连接处连接的抗剪承载力及抗震性能。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中的抱箍式节点的主视图。
[0011]图2为本技术中的抱箍式节点的侧视图。
[0012]图3为本技术中的抱箍式节点的俯视图。
[0013]图4为本技术中的抱箍式节点的立体图。
[0014]图5为图4的剖视图。
[0015]图6为本技术的主视图。
[0016]图7为本技术的侧视图。
[0017]图8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0018]图9为本技术的立体图。
[0019]图10为图9的剖视图。
[0020]图中1
‑
柱包钢,1.1
‑
第一箱体,1.2
‑
第二箱体,2
‑
支撑柱,2.1
‑
第一支撑柱,2.2
‑
第二支撑柱,3
‑
柱底板,4
‑
地脚锚栓,5
‑
栓钉,6
‑
对拉钢筋,7
‑
缀板,8
‑
内隔板,9
‑
连接板,9.1
‑
横向连接板,9.11
‑
上横向连接板,9.12
‑
下横向连接板,9.2
‑
纵向连接板,10
‑
螺栓孔,11
‑
搭接板,12
‑
外加劲板,13
‑
连接接头,14
‑
箱体,A
‑
混凝土墙,B
‑
钢梁,C
‑
抱箍式节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使本技术的优点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0022]参阅附图可知:大型钢梁与混凝土墙抱箍式连接,包括混凝土墙A、钢梁B和抱箍式节点C;
[0023]混凝土墙A呈90度折弯结构;混凝土墙A与抱箍式节点C连接,钢梁B连接在抱箍式节点C外侧端;钢梁B与混凝土墙A呈垂直设置;
[0024]抱箍式节点C包括柱包钢1、支撑柱2、柱底板3、地脚锚栓4、对拉钢筋6、连接板9和搭接板11;
[0025]支撑柱2、柱底板3和地脚锚栓4均设置在混凝土墙A内;
[0026]支撑柱2一端与箱体14连接、另一端与柱底板3连接,柱底板3上设置地脚锚栓4;支撑柱2用于支撑柱包钢体,简化安装措施;柱底板为支撑柱与基础混凝土墙连接件;地脚锚栓4为支撑柱与混凝土基础紧固件;
[0027]搭接板11设置在箱体14上,搭接板作为楼板支撑点,用于楼板与柱包钢交接处的搭接;
[0028]柱包钢1呈90度折弯箱体结构;柱包钢1包括栓钉5、缀板7、内隔板8、外加劲板12和箱体14;栓钉5、缀板7、内隔板8、外加劲板12均设置在箱体14上;箱体14包裹在混凝土墙A外周;柱包钢1为钢梁与混凝土墙连接转换节点主要部件,柱包钢1下端通过设置在混凝土墙内的支撑柱6与混凝土墙固定连接、侧端通过连接板与钢梁连接,用于实现大型钢梁与混凝土墙抱箍式连接结构的连接;
[0029]支撑柱2位于混凝土墙A内;箱体14下端通过二根支撑柱2与混凝土墙A连接,侧端通过连接板9与钢梁B连接。
[0030]进一步地,螺栓孔10设置在钢梁B腹板与箱体14上,螺栓孔穿高强螺栓连接副,实现钢梁腹板与柱包钢间栓接;
[0031]栓钉5连接在箱体14与混凝土墙A之间,连接柱包钢1与混凝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大型钢梁与混凝土墙抱箍式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墙(A)、钢梁(B)和抱箍式节点(C);混凝土墙(A)呈90度折弯结构;混凝土墙(A)与抱箍式节点(C)连接,钢梁(B)连接在抱箍式节点(C)外侧端;钢梁(B)与混凝土墙(A)呈垂直设置;抱箍式节点(C)包括柱包钢(1)、支撑柱(2)、柱底板(3)、地脚锚栓(4)、对拉钢筋(6)、连接板(9)和搭接板(11);支撑柱(2)、柱底板(3)和地脚锚栓(4)均设置在混凝土墙(A)内;支撑柱(2)一端与柱包钢(1)连接、另一端与柱底板(3)连接,柱底板(3)上设置地脚锚栓(4);搭接板(11)设置在柱包钢(1)上;柱包钢(1)下端通过多根支撑柱(2)与混凝土墙(A)连接,侧端通过连接板(9)与钢梁(B)连接;柱包钢(1)呈90度折弯箱体结构;柱包钢(1)包括栓钉(5)、缀板(7)、内隔板(8)、外加劲板(12)和箱体(14);栓钉(5)、缀板(7)、内隔板(8)、外加劲板(12)均设置在箱体(14)上;箱体(14)包裹在混凝土墙(A)外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型钢梁与混凝土墙抱箍式连接,其特征在于:螺栓孔(10)设置在钢梁(B)腹板与箱体(14)上;栓钉(5)连接在箱体(14)与混凝土墙(A)之间;连接接头(13)设置在柱包钢(1)外侧壁上、且位于连接板(9)的端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型钢梁与混凝土墙抱箍式连接,其特征在于:箱体(14)上、下端均等间距布置内隔板(8);支撑柱(2)包括第一支撑柱(2.1)和第二支撑柱(2.2);箱体(14)包括第一箱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晓东,陈晓斌,胡滔,胡腊八,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汉光钢品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