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级电容器,涉及电子元件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外壳、电容器组件、固定框和顶板,外壳的顶部固定有固定框,固定框内固定有接触壳,接触壳内固定有容纳壳,固定框的顶部中间固定有顶板,外壳内固定有电容器组件,电容器组件包括连接框,连接框内底部等距地固定有三个超级电容器单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外壳、电容器组件、固定框和顶板,解决了超级电容器散热效果较差和过热检测容易受到外源性干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为工作时散热效果更好,且过热检测时受外源性干扰更少。干扰更少。干扰更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级电容器
[0001]本技术属于电子元件
,特别是涉及一种超级电容器。
技术介绍
[0002]超级电容器是指介于传统电容器和充电电池之间的一种新型储能装置,其容量可达几百至上千法。与传统电容器相比,它具有较大的容量、比能量或能力密度,较宽的工作温度范围和极长的使用寿命;而与蓄电池相比,它又具有较高的比功率,且对环境无污染,但它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以下弊端:
[0003]1、超级电容器工作时,通常是安装在组件中的,在组件中,通过固定好,安装完成,其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直接传递到安装结构上再散去,散热效果较差,工作的过程中容易过热;
[0004]2、超级电容器过热时,是通过热敏电阻来传递电信号的,但是外源性的热量经过的时候,容易造成检测的热敏电阻快速过热,产生过热信号,容易受到干扰。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级电容器,通过设置外壳、电容器组件、固定框和顶板,解决了超级电容器散热效果较差和过热检测容易受到外源性干扰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本技术为一种超级电容器,包括外壳、电容器组件、固定框和顶板,所述外壳的顶部固定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内固定有接触壳,所述接触壳内固定有容纳壳,所述固定框的顶部中间固定有顶板,所述外壳内固定有电容器组件,所述电容器组件包括连接框,所述连接框内底部等距地固定有三个超级电容器单体,工作时,本技术通过外壳将电容器组件连接在其中,通过电容器组件提供充放电的功能,通过固定框将容纳壳连接在其中,并将顶板连接在外壳上方。
[0008]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顶部中央开设有顶口,所述接触壳的下部固定在顶口内,所述外壳的一侧中央贯通开设有通风口,所述外壳一侧的通风口上方和下方皆开设有固定孔,外壳通过顶口固定接触壳,通过通风口为外壳内提供通风降温作用。
[0009]进一步地,所述电容器组件还包括电极板和引脚,所述连接框的顶部和底部皆固定有电极板,所述接触壳的底部固定在连接框顶部的电极板顶部,所述电极板的一侧中间固定与引脚,所述引脚固定在固定孔内,电容器组件通过引脚配合电极板,将用电和输入电能的电路与超级电容器单体电性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超级电容器单体的顶部和底部皆固定有导电块,所述导电块贯通固定在连接框内,且导电块远离超级电容器单体的一面固定在电极板上,使得超级电容器单体和引脚电性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容纳壳的顶部固定有柔性板,所述柔性板的顶部中央固定有金属板,通过金属板在柔性板被液体顶起来的时候与导电板接触,使得两个导电板电性连接,产
生过热的电信号。
[0012]进一步地,所述顶板的底部中间横向开设有底槽,所述底槽内顶部的中间对称固定有导电板,所述导电板与金属板位置对应。
[0013]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1、本技术通过设置外壳和电容器组件,解决了超级电容器散热效果较差的问题,超级电容器单体产生的热量首先散到连接框内,外壳通过一侧的通风口将空气导到连接框中,再通过另一侧的通风口导出,将超级电容器单体上产生的热量带走一部分,使得散热时,可以直接带走超级电容器单体上的热量,散热效果更好。
[0015]2、本技术通过设置外壳、电容器组件、固定框和顶板,解决了超级电容器过热检测容易受到外源性干扰的问题,超级电容器过热时热量通过连接框导到电极板上,再通过电极板导到接触壳上,通过接触壳传递到容纳壳中,使得容纳壳中的液体体积增大,使得柔性板向上突起,使得金属板接触顶板底部的导电板上,使得两个导电板之间电性连接,产生电容过热的电信号,使得电容器过热检测受到外源性干扰更少。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组装结构立体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外壳结构立体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电容器组件结构立体图;
[0019]图4为本技术连接框剖视结构立体图;
[0020]图5为本技术固定框结构立体图;
[0021]图6为本技术顶板结构立体图。
[0022]附图标记:
[0023]100、外壳;101、通风口;102、固定孔;103、顶口;200、电容器组件;201、连接框;2011、超级电容器单体;2012、导电块;202、电极板;203、引脚;300、固定框;301、接触壳;302、容纳壳;303、柔性板;304、金属板;400、顶板;401、底槽;402、导电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5]请参阅图1
‑
6所示,本技术为一种超级电容器,包括外壳100、电容器组件200、固定框300和顶板400,外壳100的顶部固定有固定框300,外壳100将电容器组件200固定在其中,通过固定框300将接触壳301连接在外壳100上,固定框300内固定有接触壳301,接触壳301内固定有容纳壳302,容纳壳302内容纳有一定量液体,接触壳301将电极板202上的热量传递到容纳壳302内,在液体升温后,体积变大,固定框300的顶部中间固定有顶板400,顶板400将导电板402连接在其上,外壳100内固定有电容器组件200,电容器组件200将电容器容纳在其中,电容器组件200包括连接框201,连接框201将超级电容器单体2011连接在其中,连接框201内底部等距地固定有三个超级电容器单体2011,提供充放电功能,且其电极采用掺杂凝胶电解质的石墨烯材料制成。
[0026]其中如图1、2所示,外壳100的顶部中央开设有顶口103,接触壳301的下部固定在
顶口103内,外壳100通过顶口103固定接触壳301,外壳100的一侧中央贯通开设有通风口101,使得空气可以通过外壳100导到连接框201内,外壳100一侧的通风口101上方和下方皆开设有固定孔102,外壳100通过固定孔102固定引脚203。
[0027]其中如图1、3所示,电容器组件200还包括电极板202和引脚203,连接框201的顶部和底部皆固定有电极板202,接触壳301的底部固定在连接框201顶部的电极板202顶部,连接框201内部的超级电容器单体2011发出的热量通过电极板202传递到接触壳301上,电极板202的一侧中间固定与引脚203,引脚203固定在固定孔102内,提供本技术与其他结构电性连接。
[0028]其中如图1、4所示,超级电容器单体2011的顶部和底部皆固定有导电块2012,导电块2012贯通固定在连接框201内,且导电块2012远离超级电容器单体2011的一面固定在电极板202上,使得超级电容器单体2011在充放电的过程中,通过电极板202作为引脚203导电的延伸。
[0029]其中如图1、5所示,容纳壳302的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级电容器,包括外壳(100)、电容器组件(200)、固定框(300)和顶板(4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0)的顶部固定有固定框(300),所述固定框(300)内固定有接触壳(301),所述接触壳(301)内固定有容纳壳(302),所述固定框(300)的顶部中间固定有顶板(400),所述外壳(100)内固定有电容器组件(200),所述电容器组件(200)包括连接框(201),所述连接框(201)内底部等距地固定有三个超级电容器单体(20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级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0)的顶部中央开设有顶口(103),所述接触壳(301)的下部固定在顶口(103)内,所述外壳(100)的一侧中央贯通开设有通风口(101),所述外壳(100)一侧的通风口(101)上方和下方皆开设有固定孔(10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超级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器组件(200)还包括电极板(202)和引脚(20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婷婷,刘盈宣,马俱进,孙文蕾,张倩,何盈鑫,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师范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