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冷却结构的电容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3660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2 02: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冷却结构的电容模组,底框架内设置电容组,底框架顶端盖设上盖,连接片组电性连接在电容组顶部,连接片组与采集组电性连接;电容组包括若干阵列布置的单体,若干连接片将若干单体串联或并联;若干单体的间隙内设置有冷却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单体之间设置冷却板,通过流过冷却板内的冷却液进行换热冷却散热,散热效果好,散热性能佳;而且冷却板纵向设置在单体轴向侧壁外侧,冷却范围覆盖至单体外侧的整个轴向空间,更利于将单体整个轴向侧壁产生的热量及时换热冷却,更利于提高冷却效果,提高散热性能。提高散热性能。提高散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冷却结构的电容模组


[0001]本技术涉及电储能模组
,尤其是一种具有冷却结构的电容模组。

技术介绍

[0002]储能元件包括但不限于超级电容器、混合型超级电容器、混合电池电容和/或其它电容器和/或电池元件(例如,锂离子,铅酸,镍镉,钠离子,和/或其它)。
[0003]电容模组由若干电容单体及框架组合而成,其具有效率极高、高电流容量、电压范围宽、使用温度范围广、回卷使用寿命长、工作寿命长、免维护易保养、整合简单、低成本等优越的特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0004]现有的电容模组的若干单体放置在框架内部,单体顶端设置若干单体连接片将各单体串联或并联,若干单体通过上盖压紧固定在框架内;在使用时,单体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会传导到框架及上盖后在空气中自然冷却。这样的电容模组存在如下问题:(1)由于电容模组的使用环境通常是比较封闭的,仅依靠有限的框架及上盖表面进行自然散热冷却,散热效果差,散热性能不够理想;(2)电容单体通过上、下框架压紧固定,由于单体之间存在有间隙,在电容模组发生较大摇晃的时候,内部的单体之间还是有可能产生相对晃动,这对模组的使用是不利的,模组的性能及其使用寿命都会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人针对现有电容模组存在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具有冷却结构的电容模组,散热效果好,单体固定可靠。
[0006]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具有冷却结构的电容模组,底框架内设置电容组,底框架顶端盖设上盖,连接片组电性连接在电容组顶部,连接片组与采集组电性连接;电容组包括若干阵列布置的单体,连接片组包括若干连接片,若干连接片将若干单体串联或并联;若干单体的间隙内设置有冷却组;冷却组包括若干冷却板、输入管与输出管,冷却板一端通过接头连接到输入管上、另一端通过接头连接到输出管上;冷却板沿左右向延伸、竖直布置在相邻两排单体之间的间隙内;冷却板内开设有冷却液通道,接头内开设有过流通道,冷却液通道通过接头的过流通道连通输入管或输出管,使用时,冷却液从输入管输入、流经冷却液通道对模组内部进行换热后从输出管输出。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09]底框架内填充有包胶层,包胶层填充在各单体及冷却板之间的间隙空间内。
[0010]输入管、输出管与冷却板正交,输入管、输出管布置在底框架相对两侧边的外侧;冷却板为波浪形板。
[0011]上盖顶面上、对应每个连接片分别开设有放置槽,放置槽的周向轮廓形状与对应的连接片的周向轮廓形状相匹配,连接片置于放置槽内。
[0012]连接片设置有具有高度落差的负极连接部与正极连接部,负极连接部位于高位,
正极连接部位于低位,负极连接部连接在一个单体的负极柱上,正极连接部连接在相邻的下一单体的正极面;上盖的放置槽内开设有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之间具有连接桥;连接片跨设在连接桥上方,单体负极柱从第一通孔穿出与负极连接部连接,正极连接部从第二通孔穿过与相邻单体的正极进行连接。
[0013]第一通孔的周向轮廓形状与单体上端部的周向轮廓形状相匹配,第一通孔的周向轮廓形状与正极连接部的周向轮廓形状相匹配。
[0014]底框架与上盖通过连接杆组拉紧固定,连接杆组包括若干连接杆,连接杆外套设有绝缘套;布置在靠近连接杆位置的连接片上开设有让位缺口。
[0015]上盖顶面上开设有若干注胶孔,注胶孔连通各单体之间的间隙空间。
[0016]底框架底面上对应若干单体开设有若干下支撑槽,上盖上对应若干单体开设若干上定位槽,单体下端部插装在下支撑槽内、上端部插装在上定位槽内;单体的底面垫设有减震垫。
[0017]连接片组还包括正极引出片、正极铜排、负极引出片、负极铜排,正极引出片连接在串联组合或并联组合的首个单体正极上,正极铜排与正极引出片连接,负极引出片连接在串联组合或并联组合的最后一个单体上负极上,负极铜排与负极引出片连接;连接在左右两端部单体上的连接片的侧边部设置为圆弧边;采集组包括若干柔性电路板与采集片,采集片一端连接在柔性电路板上、另一端连接在连接片上。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9]本技术在单体之间设置冷却板,通过流过冷却板内的冷却液进行换热冷却散热,散热效果好,散热性能佳;而且冷却板纵向设置在单体轴向侧壁外侧,冷却范围覆盖至单体外侧的整个轴向空间,更利于将单体整个轴向侧壁产生的热量及时换热冷却,更利于提高冷却效果,提高散热性能。
[0020]本技术的包胶层作为填充层、填满在底框架内各单体、连接杆组及冷却板之间的间隙空间内,一方面,包胶层凝固后包裹填满各单体31之间的间隙,消除各单体之间的相对运动空间,使单体被定位在固定的位置上,即使电容模组之间发生很大的摇晃,单体之间也不会发生相对晃动,单体固定得更稳定可靠,保证了模组的性能,延长了模组的使用寿命;包胶层阻挡在相邻单体之间,还起到绝缘的作用,绝缘性能更稳定可靠;另一方面,包胶层也包裹填充在冷却板外侧,可以起到传导热量的作用,可以将单体产生的热量及时传导到冷却板上进行换热,换热效果更好,换热性能更佳。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的。
[0022]图2为本技术的爆炸图。
[0023]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图。
[0024]图4为本技术纵向截面的剖视图。
[0025]图5为图4中B部的放大图。
[0026]图6为图4中C

C截面的剖视图。
[0027]图7为图6中D部的放大图。
[0028]图8为上框架的立体图。
[0029]图9为图8中E部的放大图。
[0030]图中:10、底框架;11、下支撑槽;12、下插接孔;
[0031]20、上盖;21、上定位槽;22、放置槽;221、第一通孔;222、第二通孔;223、连接桥;23、上插接孔;24、注胶孔;
[0032]30、电容组;31、单体;32、减震垫;
[0033]40、连接片组;41、连接片;411、负极连接部;412、正极连接部;413、采集连接部;414、圆弧边;415、让位缺口;42、正极引出片;43、正极铜排;44、负极引出片;45、负极铜排;
[0034]50、采集组;51、柔性电路板;52、采集片;
[0035]60、连接杆组;61、连接杆;62、绝缘套;
[0036]70、冷却组;71、冷却板;711、冷却液通道;72、输入管;73、输出管;74、接头;741、过流通道;
[0037]80、包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39]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整体呈长方体形状,包括底框架10、上盖20、电容组30、连接片组40、采集组50、连接杆组60及冷却组70,电容组30布置在底框架10内,上盖20盖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冷却结构的电容模组,底框架(10)内设置电容组(30),底框架(10)顶端盖设上盖(20),连接片组(40)电性连接在电容组(30)顶部,连接片组(40)与采集组(50)电性连接;电容组(30)包括若干阵列布置的单体(31),连接片组(40)包括若干连接片(41),若干连接片(41)将若干单体(31)串联或并联;其特征在于:若干单体(31)的间隙内设置有冷却组(70);冷却组(70)包括若干冷却板(71)、输入管(72)与输出管(73),冷却板(71)一端通过接头(74)连接到输入管(72)上、另一端通过接头(74)连接到输出管(73)上;冷却板(71)沿左右向延伸、竖直布置在相邻两排单体(31)之间的间隙内;冷却板(71)内开设有冷却液通道(711),接头(74)内开设有过流通道(741),冷却液通道(711)通过接头(74)的过流通道(741)连通输入管(72)或输出管(73),使用时,冷却液从输入管(72)输入、流经冷却液通道(711)对模组内部进行换热后从输出管(73)输出。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冷却结构的电容模组,其特征在于:底框架(10)内填充有包胶层(80),包胶层(80)填充在各单体(31)及冷却板(71)之间的间隙空间内。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冷却结构的电容模组,其特征在于:输入管(72)、输出管(73)与冷却板(71)正交,输入管(72)、输出管(73)布置在底框架(10)相对两侧边的外侧;冷却板(71)为波浪形板。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冷却结构的电容模组,其特征在于:上盖(20)顶面上、对应每个连接片(41)分别开设有放置槽(22),放置槽(22)的周向轮廓形状与对应的连接片(41)的周向轮廓形状相匹配,连接片(41)置于放置槽(22)内。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冷却结构的电容模组,其特征在于:连接片(41)设置有具有高度落差的负极连接部(411)与正极连接部(412),负极连接部(411)位于高位,正极连接部(412)位于低位,负极连接部(411)连接在一个单体(31)的负极柱上,正极连接部(412)连接在相邻的下一单体(31)的正极面;上盖(20)的放置槽(22)内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闵世伟闫坤高华荣孙伟王俊华
申请(专利权)人:烯晶碳能电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