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下连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21619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43
下连杆(6)为了向上销(4)与上连杆(3)的连结部供给喷射油而在曲柄销轴承部(11)具有油孔(30)。油孔(30)由如下部件构成:第1油孔(31),其从曲柄销轴承部(11)内周面向半径方向外侧以直线状延伸;以及第2油孔(32),其从下连杆(6)的外侧面以与第1油孔(31)前端部相交叉的方式以直线状延伸。以分割面(14)为基准的第1油孔(31)的倾斜角度(θ)较小,因此应力集中成为问题的油入口(3113)的位置成为接近应力较低的分割面(14)的位置。由此,油入口(3113)的应力集中得到缓和。的应力集中得到缓和。的应力集中得到缓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内燃机的下连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构成内燃机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的下连杆的改良。

技术介绍

[0002]作为利用多连杆式的活塞曲柄机构将往复式内燃机的活塞销与曲柄销之间连结的现有技术,已知本专利技术的申请人此前提出的专利文献1等。其具有:上连杆,其与活塞的活塞销连结;下连杆,其将该上连杆与曲轴的曲柄销连结;以及控制连杆,其一端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撑于内燃机主体侧,并且另一端与上述下连杆连结。而且,上述上连杆与上述下连杆经由上销彼此能够旋转地连结,上述控制连杆与上述下连杆经由控制销彼此能够旋转地连结。
[0003]这种多连杆式的活塞曲柄机构的下连杆经由上连杆从上销获取活塞受到的燃烧压力,以将控制销作为支点的一种“杠杆”那样的动作将力传递至曲柄销。
[0004]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即,在与曲柄销嵌合的曲柄销轴承部,在与曲柄销侧的油孔一致时将润滑油向外部喷射的油孔大致沿半径方向贯通形成。从该油孔喷射出的润滑油对上销与上连杆之间的轴承部进行润滑。
[0005]如果活塞的运动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则燃烧载荷朝向下方输入至下连杆一端的上销,燃烧载荷的反作用力同样朝向下方作用于下连杆另一端的控制销。而且,燃烧载荷的反作用力大致朝向上方作用于位于上销与控制销之间的形式的曲柄销嵌合的曲柄销轴承部。随着这种载荷的输入,作为拉伸应力、弯曲应力,较大的应力集中于在曲柄销轴承部贯通形成的油孔的曲柄销侧的开口缘。因此,油孔的曲柄销侧的开口成为下连杆的强度方面的弱点,具有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的内燃机的高输出化受到限制。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

19688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关于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下连杆,从曲柄销的供油孔朝向上销与上连杆的连结部供给润滑油的油孔由第1油孔及第2油孔构成,该第1油孔从曲柄销轴承部内周面向半径方向外侧直线状地延伸,该第2油孔与上述第1油孔的前端部相交叉,一端作为油出口在下连杆外侧面开口,该第2油孔直线状地延伸。
[0008]换言之,下连杆的油孔构成为分别形成为直线状的第1油孔与第2油孔组合而成的近似L字形。从曲柄销供给的润滑油从第1油孔通过第2油孔朝向作为润滑对象的上销与上连杆的连结部喷射供给。
[0009]关于这种结构,与从曲柄销侧朝向作为润滑对象的上销与上连杆的连结部以简单的直线状形成油孔的情况相比,能够相对减小在曲柄销轴承部内周面开口的第1油孔的倾斜角度(即,朝从活塞离开的方向倾斜)。作为通过上述载荷输入而在曲柄销轴承部产生的应力的周向分布,大致在从曲柄销中心朝向活塞的方向的部位处较大,因此第1油孔的倾斜角度减小而使得第1油孔的开口位置成为应力相对较小的部位。
[0010]因此,成为下连杆的强度方面的弱点的曲柄销轴承部的油孔的开口缘处的应力集中得到缓和,在下连杆的强度的确保、内燃机的高输出化的方面较为有利。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一个实施例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的结构说明图。
[0012]图2是第1实施例的下连杆的斜视图。
[0013]图3是第1实施例的下连杆的剖面图。
[0014]图4是第1实施例的下连杆上部的剖面图。
[0015]图5是轴承金属件的斜视图。
[0016]图6是组装有轴承金属件的第1实施例的下连杆的剖面图。
[0017]图7是第2实施例的下连杆的剖面图。
[0018]图8是第2实施例的下连杆上部的剖面图。
[0019]图9是组装有轴承金属件的第2实施例的下连杆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详细进行说明。
[0021]图1表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的结构要素。根据前述专利文献1等,该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本身是公知的结构,具有:上连杆3,其一端经由活塞销2而与活塞1连结;下连杆6,其经由上销4而与该上连杆3的另一端连结,并且与曲轴的曲柄销5连结;以及控制连杆7,其限制该下连杆6的自由度。上述控制连杆7的一端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撑于内燃机主体侧的支撑销8,另一端经由控制销9而与上述下连杆6连结。此外,上述多连杆式活塞曲柄机构还能够通过使得上述支撑销8的位置可变而构成为可变压缩比机构。
[0022]如图2及图3所示,上述下连杆6在中央具有与上述曲柄销5嵌合的圆筒形的曲柄销轴承部11,并且隔着该曲柄销轴承部11在彼此大致为180
°
的相反侧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上销用销凸台部12以及控制销用销凸台部13。下连杆6整体形成为接近菱形的平行四边形,在从曲柄销轴承部11的中心通过的分割面14分割形成为包含上销用销凸台部12在内的下连杆上部6A、以及包含控制销用销凸台部13在内的下连杆下部6B这2个部件。上述下连杆上部6A及下连杆下部6B在经由后述的轴承金属件16使得曲柄销轴承部11嵌入曲柄销5的基础上,利用位于曲柄销轴承部11的两侧的2根螺栓21、22彼此紧固。2根螺栓21、22分别沿与分割面14正交的方向延伸,即,螺栓中心线彼此平行。而且,位于上销用销凸台部12侧的螺栓21将下连杆下部6B侧的螺栓孔23贯通,并且与下连杆上部6A侧的螺孔24螺合。位于控制销用销凸台部13侧的螺栓22将下连杆上部6A侧的螺栓孔25贯通,并且与下连杆下部6B侧的螺孔26螺合。
[0023]上述上销用销凸台部12以及控制销用销凸台部13以将上连杆3、控制连杆7夹持于轴向中央部的方式形成为二股状的结构,分别对上销4、控制销9的轴向端部进行支撑的一对轴承凸缘部12a、13a沿下连杆6的轴向的端面延伸。即,构成销凸台部12、13的各轴承凸缘部12a、13a分别与形成为圆筒状的曲柄销轴承部11的轴向两端部连接。轴承凸缘部12a、13a分别具有圆形的贯通孔12b、13b,形成为圆筒形的上销4以及控制销9的端部分别被压入。而且,成为在一对轴承凸缘部12a、13a之间构成的槽部17、18中,上连杆3以及控制连杆7分别
进行摆动运动的结构。
[0024]上述曲柄销轴承部11经由半圆筒形的一对轴承金属件16而与曲柄销5嵌合(参照图5、图6)。曲柄销5在内部具有供给加压后的润滑油的润滑油通路,沿半径方向延伸的润滑油通路的前端作为供油孔29(参照图1)而在曲柄销5的外周面开口。如后所述,在曲柄销轴承部11贯通形成有油孔30,该油孔30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在与曲柄销5侧的供油孔29一致时,作为所谓喷射油而从油孔30喷射润滑油。
[0025]关于下连杆6,燃烧载荷从上连杆3经由上销4而作用于上销用销凸台部12,以控制销9为支点进行摆动,由此以一种”杠杆”那样的动作将力传递至曲柄销5。因此,燃烧载荷朝图1的下侧方向作用于上销用销凸台部12,并且燃烧载荷反作用力同样地朝图1的下侧方向作用于控制销用销凸台部13,与此相对,来自曲柄销5的反作用力在图1的上侧方向上作用于曲柄销轴承部11中央附近,由此,在下连杆上部6A的曲柄销轴承部11的周围产生较大的应力。作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内燃机的下连杆,其是内燃机的活塞曲柄机构的上述下连杆,该活塞曲柄机构具有:上连杆,其一端经由活塞销而与内燃机的活塞连结;下连杆,其经由上销而与该上连杆的另一端连结,并且与曲轴的曲柄销连结;以及控制连杆,其一端能够摆动地支撑于内燃机主体侧,另一端经由控制销而与上述下连杆连结,在上述上销与上述控制销之间具有能够旋转地与上述曲柄销嵌合的曲柄销轴承部,从上述曲柄销的供油孔朝向上述上销与上述上连杆的连结部供给润滑油的油孔通过上述曲柄销轴承部而形成,其中,上述油孔由如下部位构成:第1油孔,其从上述曲柄销轴承部内周面向半径方向外侧以直线状延伸;以及第2油孔,其与上述第1油孔的前端部相交叉,一端作为油出口在下连杆外侧面开口,该第2油孔以直线状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下连杆,其中,上述第2油孔的直径与上述第1油孔的直径相比相对更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的下连杆,其中,上述第1油孔与上述第2油孔相交叉的角度大于90
°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市原宏树东条智也池原贤亮田边孝司中村胜敏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