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无锡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日用电器的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1877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日用电器的散热装置,本散热装置依次设置有第一导热层、第二导热层、多孔结构复合层和第三导热层;所述第一导热层和第二导热层之间设有制冷半导体,所述制冷半导体的冷端与第一导热层连接,热端与第二导热层的一侧连接;第二导热层的另一侧与多孔结构复合层连接,所述多孔结构复合层上设有第一鳍状导热散热片,第一鳍状导热散热片延伸至第三导热层的一侧;第三导热层的另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二鳍状导热散热片和风扇。本散热装置将制冷半导体和风扇结合,利用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进行散热,散热效率高;并引入多孔结构和鳍状导热散热片来消散和传导制冷半导体热端和风扇间的热量,防止热量累积;本散热装置产噪音低。产噪音低。产噪音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日用电器的散热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日用电器
,尤其涉及一种日用电器的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日用电器主要指家庭或者公共场合下使用的器具和电子器件,如:冰箱、洗衣机、空调、饮水机、除湿机、电脑等。日用电器使人们从繁琐、琐碎、费时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为人类创造更为舒适的、更加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条件,日用电器已经成为家庭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当日用电器使用时间过久后,电器将会持续产热,电器内部热量的持续增加,会导致一系列不良的影响,比如降低电器的工作效率、损坏元器件,甚至起火、爆炸等,故而需要用到散热装置来对其进行降温。
[0003]目前市场上,用于对中小功率器件冷却的散热方法,是在需要降温的元件表面设置一种热传导较好的材料制成的散热器,利用散热器增加元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来提高发热元件和空气的热传导效率,以达到降温效果。然而这种传统的散热方式,其散热效果取决于散热器与空气的温差、空气的流动、散热器面积和形态。现有技术采用了很多方法对面积进行设计,来增大散热面积,如:公开号为CN102290382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热交换面积更大的散热片,该散热片通过设计一种用于散热的鳍状波浪形金属导热片,来增加热交换面积,但如果对于较大功率的器件进行散热时,散热器尺寸需要设计较大,才可以实现热交换,因此通过单独增加散热面积来给电器降温的方法遭到了限制。
[0004]为了提高散热效率,现有技术采用制冷半导体和风扇的组合来进行降温。如公开号为CN 203950266 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将制冷半导体、鳍状散热片、风扇依次排列的散热方式,这种降温方式相比上述散热方式,散热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但是也存在比较明显的缺点,半导体冷端制冷效率取决于热端的散热效率,当对电器件进行散热时,由于风扇本身也会产生热量,导致半导体热端的热量无法及时排出,也就间接导致了半导体的制冷效率降低,因此,亟需开发一种可以大大降低散热设备自身热量的设备,同时提高散热设备的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日用电器的散热装置。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日用电器的散热装置,依次设置有第一导热层、第二导热层、多孔结构复合层和第三导热层;所述第一导热层和第二导热层之间设有制冷半导体,所述制冷半导体的冷端与第一导热层连接,热端与第二导热层的一侧连接;第二导热层的另一侧与多孔结构复合层连接,所述多孔结构复合层上设有第一鳍状导热散热片,第一鳍状导热散热片延伸至第三导热层的一侧;所述第三导热层的另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二鳍状导热散热片和风扇,第二鳍状导热散热片向远离第三导热层的方向延伸,第二鳍状导热散热片分布于风扇的四
周。
[0008]本散热装置通过第一导热层与发热的日用电器接触,使日用电器的热量传导至制冷半导体的冷端并将热量持续传输至制冷半导体的热端,由于制冷半导体的热端通过第二导热层与多孔结构复合层连接,可以将热量快速传递至多孔结构复合层中。带有孔隙的多孔结构复合层由于其与空气接触面积比较大,可以对装置产生的噪声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并且可以更快地将热量通过第一鳍状导热散热片热传导,由于多孔结构复合层与第一鳍状导热散热片形成热对流通道,使第一鳍状导热散热片周围的空气进行热对流的方式进行热量交换,将制冷半导体热端的热量交换出去,降低其温度,从而使制冷半导体的冷端可以不断吸收日用电器产生的热量。同时,制冷半导体热端的热量传输至第三导热层上,由于第二鳍状导热散热片和风扇均设置在第三导热层上,第二鳍状导热散热片分布于风扇的四周;当风扇运行时,可以将周围热量充分与大气进行热交换,从而极大地提高散热效果。
[0009]进一步地,所述制冷半导体为半导体制冷片。
[0010]进一步地,所述多孔结构复合层包括辐射散热层和第四导热层和内部有多个孔隙的多孔层;所述多孔层依次与辐射散热层和第四导热层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多孔层为内部有多个孔隙的油墨层或塑料层,所述辐射散热层为石墨烯组成。
[0012]辐射散热层可以利用其内部石墨烯的高热导率,进一步加快第四导热层的热量传导至多孔层;并且可以固定第四导热层和多孔层。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鳍状导热散热片和第二鳍状导热散热片分别垂直于第三导热层所在平面,且贯穿第三导热层并互相对应连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热层、第二导热层、第三导热层和第四导热层为由铜或铜

金刚石复合材料。
[0015]更进一步地,所述铜

金刚石复合材料为90%铜和10%粒径为60

80微米金刚石组成。
[0016]进一步地,所述风扇包括多个相对风扇的转轴呈中心对称的扇叶,所述扇叶所在平面相对于第三导热层所在的平面呈40

50度的倾斜角度。
[0017]优选地,所述扇叶所在平面相对于第三导热层所在的平面呈45度的倾斜角度。
[0018]当扇叶转动时,会产生离心力,倾斜的扇叶会不断的把后面的空气挤向前面,形成风,所以风是因离心力并通过扇叶导向产生的,当扇叶所在平面相对于第三导热层所在的平面呈45度的倾斜角度,风扇的风力与风速最大。
[001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鳍状导热散热片远离第三导热层的一端连接有与外部连通的通风层。
[0020]更进一步地,所述通风层设有贯穿的平行六面体状的通风口,平行六面体状的通风口其棱与风扇的扇叶所在的平面垂直,通风口与扇叶相对并环形排布在通风层上。
[0021]平行六面体状的通风口其棱与风扇的扇叶所属的平面垂直并环形排布在通风层上,可以保证在风扇转动后,其扇叶能在任意时刻都能与平行六面体状的通风口的棱垂直,使得风向可以直接垂直传输出去,利于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
[002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热层四周设有用于将散热装置与日用电器发热部位结合固定的结合块。
[0023]更进一步地,所述结合块为磁铁,所述第一导热层与制冷半导体之间设有金属层。
[0024]进一步地,所述制冷半导体与第二导热层之间设有一层导热硅脂层。
[002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热层和多孔结构复合层之间设有导热基板层。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7]本散热装置将制冷半导体、风扇散热有效结合,并利用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多种散热方式进行散热,散热效果好、散热效率高;并在制冷半导体热端和风扇之间引入多孔结构和鳍状导热散热片,可以有效消除和传导制冷半导体热端和风扇之间的热量,防止风扇端自身产生热量累积对散热装置的影响;同时多孔结构材料的引入可以对风扇产生的噪音进行吸收,有降低散热装置噪音的效果。本散热装置通风层的采用环形排布的平行六面体状的通风口,可以将风扇周围带有热量的空气流体以一定的压力沿着通风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日用电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依次设置有第一导热层(2)、第二导热层(6)、多孔结构复合层(8)和第三导热层(10);所述第一导热层(2)和第二导热层(6)之间设有制冷半导体(4),所述制冷半导体(4)的冷端与第一导热层(2)连接,热端与第二导热层(6)的一侧连接;第二导热层(6)的另一侧与多孔结构复合层(8)连接,所述多孔结构复合层(8)上设有第一鳍状导热散热片(9),第一鳍状导热散热片(9)延伸至第三导热层(10)的一侧;所述第三导热层(10)的另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二鳍状导热散热片(11)和风扇(12),第二鳍状导热散热片(11)向远离第三导热层(10)的方向延伸,第二鳍状导热散热片(11)分布于风扇(12)的四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结构复合层(8)包括辐射散热层(82)和第四导热层(83)和内部有多个孔隙的多孔层(81);所述多孔层(81)依次与辐射散热层(82)和第四导热层(83)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鳍状导热散热片(9)和第二鳍状导热散热片(11)分别垂直于第三导热层(10)所在平面,且贯穿第三导热层(10)并互相对应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12)包括多个相对风扇(12)的转轴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明志黄瑞阚万誉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