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产品的布局结构、以及电源产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1748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电源产品的布局结构、以及电源产品。该电源产品的布局结构包括壳体、散热组件以及多个功能模块。壳体具有容纳空间,且壳体包括底壳;散热组件包括设置于容纳空间内的散热板,散热板平行于底壳且与底壳之间留有间隙;多个功能模块阵列设置于散热板上,多个功能模块包括若干功率器件以及若干印制板组件,其中,至少一印制板组件通过固定件悬空设置于散热板上从而与散热板之间形成收容空间,至少一功率器件位于收容空间内。通过将多个功能模块阵列设置于散热板上,便于对任一功能模块进行安装维护及检验,而通过将至少一印制板组件悬空设置于散热板上,以使至少一功率器件位于二者之间形成的收容空间内,有利于减小电源产品的体积。小电源产品的体积。小电源产品的体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源产品的布局结构、以及电源产品


[0001]本技术涉及电源产品
,尤其涉及一种电源产品的布局结构,以及包括所述布局结构的电源产品。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电源产品主要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散热组件(例如风机、水冷板等)、若干功能器件(例如电感、变压器、MOS管等)、市电输入模块、EMC滤波模块、以及若干印制板组件。由于器件和印制电路板较多,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布局,以达到布局最优化、产品体积最优化的目的。然而,现有的电源产品中,其包含的器件以及印制电路板板等排布错乱,不易于安装维护及检验等操作,降低了产品竞争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源产品的布局结构、以及电源产品,所述电源产品采用所述布局结构后,便于对所述电源产品中的任一功能模块进行安装维护及检验,而且有利于减小电源产品的体积,从而提高所述电源产品的竞争力。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源产品的布局结构,包括:
[0005]壳体,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壳体包括底壳;
[0006]散热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散热板,所述散热板平行于所述底壳,且与所述底壳之间留有间隙;
[0007]多个功能模块,阵列设置于所述散热板上,所述多个功能模块包括若干功率器件以及若干印制板组件,其中,至少一所述印制板组件通过固定件悬空设置于所述散热板上从而与所述散热板之间形成收容空间,至少一所述功率器件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
[0008]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分别连接于所述底壳在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的至少一个散热风机,所述散热风机用于向所述容纳空间内送风;
[0009]其中,所述散热风机位于所述散热板和所述第一壳体之间,所述散热板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散热风机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留有间隙。
[0010]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功能模块沿第一方向排布多行,且沿第二方向排布多列,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间隔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0011]其中,相邻的两列所述功能模块之间形成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导风通道,至少一所述散热风机的出风方向对准所述第一导风通道。
[0012]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散热风机,每相邻的两列所述功能模块之间形成的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均与对应的一所述散热风机的出风方向对准。
[0013]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板包括散热板本体以及形成于所述散热板本体中的流道,所述流道用于供散热流体通过;
[0014]所述流道的相对两通道口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用于向所述流道内通入所述散热流体,所述第二连接管用于供所述散热流体流出所述流道;
[0015]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均位于所述散热板邻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并延伸至穿出所述第二壳体,或者,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均位于所述散热板邻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并延伸至穿出所述第一壳体,或者,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分别位于所述散热板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端、且分别延伸至穿出所述第一壳体或者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间隔方向。
[0016]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源产品的布局结构还包括电磁阀组件,所述电磁阀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管上,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连接管向所述流道内通入所述散热流体的速度。
[0017]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源产品的布局结构还包括电源输入模块和控制面板,所述若干印制板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散热板邻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的控制组件,所述控制面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且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组件;
[0018]所述电源输入模块电连接于每一所述功能模块,且用于连接外部电源以接收所述外部电源提供的电能;
[0019]其中,所述电源输入模块固定设置于所述底壳邻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壳体并排设置,或者,所述电源输入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侧。
[0020]一实施例中,所述若干印制板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散热板邻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的通讯组件,所述通讯组件设置有穿出所述第二壳体的通讯接口;
[0021]其中,所述通讯组件与所述散热板之间设置有多个所述功率器件,所述功率器件包括电感元件,所述电感元件设置有穿出所述第二壳体的输出接口,所述输出接口与所述通讯接口沿垂直于所述底壳的方向间隔排布。
[0022]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板面向所述底壳的一侧设置有多个散热翅片,每一所述散热翅片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多个散热翅片沿第二方向平行间隔设置,每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翅片之间形成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导风通道,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间隔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0023]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源产品,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源产品布局结构。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所述电源产品及其布局结构中,通过将多个功能模块阵列设置于散热板上,使得多个功能模块有序排布,便于对任一功能模块进行安装维护及检验,而且各个功能模块可以独立组装再进行整机组装,能够提高电源产品的装配效率;再者,通过将至少一印制板组件悬空设置于散热板上,以使至少一功率器件位于二者之间形成的收容空间内,至少一功率器件和至少一印制板组件采用叠层安装的方式进行安装,可以充分利用壳体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使多个功能模块的布局更加紧凑合理,不仅可以减小散热板的面积,还可以有效提高壳体的内部空间的利用率,进而减小电源产品的体积,提高电源产品的竞争力。此外,设置于散热板上的
多个功能模块通过散热板进行散热时,由于散热板与底壳之间留有间隙,有助于提高散热板的散热效率,从而提高电源产品的散热性能。
[0025]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内容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图1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产品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图1所示电源产品省去电缆接头组件的外壳时的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9]图3是图1所示电源产品在其中一视角下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4是图1所示电源产品在另一视角下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5是图1所示电源产品组装后的剖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产品的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壳体包括底壳;散热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散热板,所述散热板平行于所述底壳,且与所述底壳之间留有间隙;多个功能模块,阵列设置于所述散热板上,所述多个功能模块包括若干功率器件以及若干印制板组件,其中,至少一所述印制板组件通过固定件悬空设置于所述散热板上从而与所述散热板之间形成收容空间,至少一所述功率器件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产品的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分别连接于所述底壳在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的至少一个散热风机,所述散热风机用于向所述容纳空间内送风;其中,所述散热风机位于所述散热板和所述第一壳体之间,所述散热板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散热风机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留有间隙。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产品的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功能模块沿第一方向排布多行,且沿第二方向排布多列,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间隔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其中,相邻的两列所述功能模块之间形成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导风通道,至少一所述散热风机的出风方向对准所述第一导风通道。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产品的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散热风机,每相邻的两列所述功能模块之间形成的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均与对应的一所述散热风机的出风方向对准。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产品的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包括散热板本体以及形成于所述散热板本体中的流道,所述流道用于供散热流体通过;所述流道的相对两通道口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用于向所述流道内通入所述散热流体,所述第二连接管用于供所述散热流体流出所述流道;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均位于所述散热板邻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并延伸至穿出所述第二壳体,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甘绍朋陈亚梯王绍煦赵志浩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瀚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