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百香果作为蜜源植物的水稻害虫生态调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41630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利用百香果作为蜜源植物的水稻害虫生态调控方法,属于害虫防控技术领域。该水稻害虫生态调控方法是在相邻水稻田之间设置百香果种植带,百香果在五月份前进行种植,百香果种植带内种植一行百香果苗;在稻田系统中种植百香果,为节肢动物天敌提供营养源及庇护场所,调控稻田节肢动物天敌,提高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延长天敌寿命,增强天敌的控害能力,从而在苗期和分蘖期控制害虫种群密度,对稻田害虫进行生态调控;稻田节肢动物天敌包括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包括但不限于黑肩绿盲蝽、食蚜蝇、瓢虫;寄生性天敌包括但不限于稻螟赤眼蜂、稻虱缨小蜂、二化螟绒茧蜂;害虫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二化螟。二化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利用百香果作为蜜源植物的水稻害虫生态调控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害虫防控
,更具体的涉及利用百香果作为蜜源植物的水稻害虫生态调控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受农业经营方式、气候变暖、耕作制度变化、农药的发展和应用等诸多因素影响,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程度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连续、大量、单一使用化学农药,农田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生态服务功能严重减弱,导致水稻害虫相继暴发,连续成灾,稻区的生态系统已变得相当脆弱,其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基本消失,水稻主要害虫进入了一个频繁暴发、而且为害更为严重的时期。稻田害虫的频繁暴发危害已经成为制约水稻生产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使用化学杀虫剂依然是目前害虫防控的主要手段,用药量不断增大、施药频次高。不合理用药大量地杀伤了天敌,严重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使害虫失去了自然控制,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引发害虫抗药性,甚至造成无药可用的局面。另一方面,大量使用化学农药还导致了严重的农药残留问题。通过利用蜜源植物等功能植物对害虫进行生态调控,改善稻田生态,提高自然生态的控害作用,可以有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已成为确保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的关键。昆虫是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如授粉、营养循环和害虫的生物防治。生境管理是生态调控的一种具体形式,包括为提供天敌提供庇护、食物(花粉,花蜜)及其他资源的蜜源植物。大多数种类寄生蜂在成虫期有补充营的习性,而自然环境中的蜜源植物是寄生蜂的营养源,合适的蜜源植物能够促进寄生蜂的关键生物学参数,如:寿命、生殖力。因此,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引入适宜的蜜源植物可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的害虫防控功能。先前的研究表明,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花期长,花蜜丰富,花外蜜腺众多。
[0003]虽然这些特性使百香果成为害虫生态调控有前途的蜜源植物,但在稻田系统中,水稻一般是规模化生产,涉及的面积大,系统单一,百香果是否可以作为稻田天敌的蜜源植物还未有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百香果作为蜜源植物的水稻害虫生态调控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利用百香果作为蜜源植物的水稻害虫生态调控方法,在相邻水稻田之间设置百香果种植带,百香果在五月份前进行种植,百香果种植带内种植一行百香果苗,百香果苗的株距为5~10米,百香果苗与相邻水稻田之间的距离为0.5~1.5米;
[0006]在稻田系统中种植百香果,为节肢动物天敌提供营养源及庇护场所,调控稻田节肢动物天敌,提高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延长天敌寿命,增强天敌的控害能力,从而在苗期和分蘖期控制害虫种群密度,对稻田害虫进行生态调控;
[0007]稻田节肢动物天敌包括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
[0008]捕食性天敌包括但不限于黑肩绿盲蝽、食蚜蝇、瓢虫;
[0009]寄生性天敌包括但不限于稻螟赤眼蜂、稻虱缨小蜂、二化螟绒茧蜂;
[0010]害虫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
[0011]优选的,所述水稻田小区与百香果种植带的宽度比为200:0.5

1.0。
[0012]优选的,百香果苗的种植方法是:在水稻田边架设百香果藤架,百香果藤架由围网和水泥柱组成,水泥柱间距10m,高2m,围网高1.5

2m;在水泥柱边除草松土后,种植一颗百香果苗。
[0013]优选的,还包括:百香果苗的返青期后追施肥料,所述肥料是有机肥或无机肥。
[0014]优选的,肥料的施入量为1

2公斤/棵。
[0015]优选的,所述有机肥的有机质干含量≥30%,N+P2O5+K2O总干养分含量≥4.0%。
[0016]优选的,所述无机肥是N:P:K为15:15:15的复合肥。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利用百香果作为促进稻田节肢动物天敌的蜜源植物的全新的水稻害虫生态调控方法,该方法仅需在稻田系统中合理布局一些百香果,不人为改变生物群落,也不额外向环境施放药剂,十分安全有效。
[0019]本专利技术通过稻田系统布局百香果,调控稻田节肢动物天敌,从而实现控制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害虫种群密度。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百香果的种植示意图;
[0021]图2为距离田埂1米处百香果对捕食性天敌的生态调控作用;
[0022]图3为距离田埂10m的田块中间处百香果对捕食性天敌的生态调控作用;
[0023]图4为距离田埂1米处百香果对寄生性天敌的生态调控作用;
[0024]图5为距离田埂10m的田块中间处百香果对寄生性天敌的生态调控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例中,由于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操作误差,或者品种具体情况限制等原因,使得相关数据存在一定的合理范围。本专利技术中水稻按照常规方法进行种植。本专利技术所用有机肥为市售,由广州生升农业有限公司配制,有机质干含量≥30%,N+P2O5+K2O总干养分含量≥4.0%;本专利技术所用无机肥为市售,由史丹利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N:P:K为15:15:15的复合肥。
[0027]实施例1
[0028]在5月份前,在稻田的机耕路边架设百香果藤架,藤架由围网与水泥柱组成,水泥柱间距10米,高2米,围网高1.5

2米。在水泥柱边除草松土后,种植一棵百香果苗,百香果苗的株距为5~10米,百香果苗与相邻水稻田之间的距离为0.5~1.5米。返青后追施有机肥约
1公斤/棵。水稻田与百香果种植带的宽度比为200m:0.5m;百香果种植带的长度根据稻田机耕路定,种植示意图如图1。
[0029]实施例2
[0030]在5月份前,在稻田的机耕路边架设百香果藤架,藤架由围网与水泥柱组成,水泥柱间距10米,高2米,围网高1.5

2米。在水泥柱边除草松土后,种植一棵百香果苗,百香果苗的株距为5~10米,百香果苗与相邻水稻田之间的距离为0.5~1.5米。返青后追施有机肥约2公斤/棵。水稻田与百香果种植带的宽度比为200m:1.0m;百香果种植带的长度根据稻田机耕路定。
[0031]实施例3
[0032]在5月份前,在稻田的机耕路边架设百香果藤架,藤架由围网与水泥柱组成,水泥柱间距10米,高2米,围网高1.5

2米。在水泥柱边除草松土后,种植一棵百香果苗,百香果苗的株距为5~10米,百香果苗与相邻水稻田之间的距离为0.5~1.5米。返青后追施无机肥约1.5公斤/棵。水稻田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利用百香果作为蜜源植物的水稻害虫生态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相邻水稻田之间设置百香果种植带,百香果在五月份前进行种植,百香果种植带内种植一行百香果苗,百香果苗的株距为5~10米,百香果苗与相邻水稻田之间的距离为0.5~1.5米;在稻田系统中种植百香果,为节肢动物天敌提供营养源及庇护场所,调控稻田节肢动物天敌,提高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延长天敌寿命,增强天敌的控害能力,从而在苗期和分蘖期控制害虫种群密度,对稻田害虫进行生态调控;稻田节肢动物天敌包括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包括但不限于黑肩绿盲蝽、食蚜蝇、瓢虫;寄生性天敌包括但不限于稻螟赤眼蜂、稻虱缨小蜂、二化螟绒茧蜂;害虫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百香果作为蜜源植物的水稻害虫生态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田小区与百香果种植带的宽度比为200:0.5

1.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百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平阳宋家保李敏钱鑫伟姚晓明潘康蓉李若晨徐红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