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滑坡及水土流失的边坡生态恢复结构及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40469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止滑坡及水土流失的边坡生态恢复结构及制作方法,所述边坡生态恢复结构包括木桩、竹片、土工布和生态袋,所述生态袋中装有种子和营养土,所述生态袋口种植有苗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是先在排土场边坡表面依次设置木桩、竹片和土工布,所述木桩按一定间隔垂直打入所述坡面中,所述竹片错位交叉固定于所述木桩中,所述土工布垂直叠放于所述木桩和所述竹片沿所述边坡上坡方向一侧,再在所述生态袋中装入种子和营养土,将所述生态袋叠放于所述木桩沿所述边坡上坡方向一侧,最后在所述生态袋袋口种植苗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边坡生态恢复结构及制作方法,既可以有效的防止表层滑坡及水土流失,又可以保证植被生长所需的土及营养元素。及营养元素。及营养元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止滑坡及水土流失的边坡生态恢复结构及制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矿山生态恢复
,尤其涉及一种防止滑坡及水土流失的边坡生态恢复结构及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绿色矿山的建设,各矿山也相继开展了排土场的生态恢复工作,但是在暴雨后的浅层滑坡及水土流失严重影响生态恢复效果,如果没有进行必要的治理,其生态破坏、水土流失也呈加剧趋势。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技术难题:(1)土壤结构不合理,排土场是松散的物料堆积而成,空隙率大,容易形成水土流失。
[0003](2)排土场营养元素缺乏,在保证不发生水土流失的前提下,还需要提供植物种植所需的营养。
[0004](3)单纯的水土流失处理国内有很多的方法,但是处理后能否适应植被的生长,这两者之间有效的衔接是目前的技术难题。
[0005]基于以上难题,寻找一种结构既可以有效的防止表层滑坡及水土流失,又可以在该结构中进行植被种植,对于排土场区域的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防止滑坡及水土流失的边坡生态恢复结构,所述边坡生态恢复结构包括木桩、竹片、土工布和生态袋,所述生态袋中装有种子和营养土,所述生态袋袋口种植有苗木;所述木桩按一定间隔垂直固定于所述边坡中,所述竹片错位交叉固定于所述木桩中,所述土工布垂直叠放于所述木桩和所述竹片沿所述边坡上坡方向一侧,所述生态袋叠放于所述木桩沿所述边坡上坡方向一侧。
[0007]其中,所述边坡的坡度为35~65


[0008]其中,所述木桩间的间隔距离为0.4~0.8m。
[0009]其中,所述木桩的长度为1.2~2.0m,固定于所述边坡后上部预留的长度为0.4~0.6m。
[0010]其中,所述竹片的长度为1.5~1.8m,宽度为15~30mm。
[0011]其中,所述土工布的规格为400~800g/m2。
[0012]其中,所述种子为刺槐、决明子或田菁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所述苗木为湿地松、盐肤木或臭椿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0013]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防止滑坡及水土流失的边坡生态恢复结构的制作方法,先在排土场边坡表面依次设置木桩、竹片和土工布,所述木桩按一定间隔垂直打入所述坡面中,所述竹片错位交叉固定于所述木桩中,所述土工布垂直叠放于所述木桩和所述竹片沿所述边坡上坡方向一侧,再在所述生态袋中装入种子和营养土,将所述生态袋叠放于所述木桩沿所述边坡上坡方向一侧,最后在所述生态袋袋口种植苗木。
[0014]其中,所述木桩间的间隔距离为0.4~0.8m,所述木桩的长度为1.2~2.0m,打入所述边坡后上部预留的长度为0.4~0.6m。
[0015]其中,所述竹片的长度为1.5~1.8m,宽度为15~30mm。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防止滑坡及水土流失的边坡生态恢复结构及制作方法,通过在边坡上设置的木桩和竹片有效防止了表层的水土流失,将土工布垂直叠放于木桩和竹片靠边坡一侧起反滤作用,有效防止了细粒土流失。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边坡生态恢复结构及制作方法,运用于排土场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中有良好的效果,既可以有效的防止表层滑坡及水土流失,又可以保证植被生长所需的土及营养元素,同时能够满足植物的生长。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应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边坡生态恢复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边坡生态恢复结构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

木桩,2

竹片,3

土工布,4

生态袋,5

苗木。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0]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止滑坡及水土流失的边坡生态恢复结构,所述边坡生态恢复结构包括木桩1、竹片2、土工布3和生态袋4,所述生态袋4中装有种子和营养土,所述生态袋4袋袋口种植有苗木5;所述木桩1按一定间隔垂直固定于所述边坡中,所述竹片2错位交叉固定于所述木桩1中,所述土工布3垂直叠放于所述木桩1和所述竹片2沿所述边坡上坡方向一侧,所述生态袋4叠放于所述木桩1沿所述边坡上坡方向一侧。
[002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边坡生态恢复结构制作方法以某铜矿排土场边坡为例,先在排土场边坡表面依次设置木桩1、竹片2和土工布3,所述木桩1长度为1.5m,按0.5m的间隔距离垂直打入坡面中,木桩1上部预留0.5m在坡面上;所述竹片2长度为1.5m,宽度为25mm,错位交叉固定于所述木桩1中;所述土工布3规格为600g/m2,垂直叠放于所述木桩1和所述竹片2沿所述边坡上坡方向一侧;选取长
×

×
高为50cm
×
20cm
×
10cm的生态袋4,将刺槐、决明子、田菁和营养土混合后装入生态袋4中,再将生态袋4叠放于所述木桩1沿所述边坡上坡方向一侧,最后在所述生态袋4袋口种植湿地松和盐肤木。
[0022]实施例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止滑坡及水土流失的边坡生态恢复结构,所述边坡生态恢复结构包括木桩1、竹片2、土工布3和生态袋4,所述生态袋4中装有种子和营养土,所述生态袋4袋袋口种植有苗木5;所述木桩1按一定间隔垂直固定于所述边坡中,所述竹片2错位交叉
固定于所述木桩1中,所述土工布3垂直叠放于所述木桩1和所述竹片2沿所述边坡上坡方向一侧,所述生态袋4叠放于所述木桩1沿所述边坡上坡方向一侧。
[002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边坡生态恢复结构制作方法以某铜矿堆浸场边坡为例,先在排土场边坡表面依次设置木桩1、竹片2和土工布3,所述木桩1长度为1.8m,按0.6m的间隔距离垂直打入坡面中,木桩1上部预留0.6m在坡面上;所述竹片2长度为1.8m,宽度为20mm,错位交叉固定于所述木桩1中;所述土工布3规格为800g/m2,垂直叠放于所述木桩1和所述竹片2沿所述边坡上坡方向一侧;选取长
×

×
高为50cm
×
20cm
×
10cm的生态袋4,将刺槐、决明子和营养土混合后装入生态袋4中,再将生态袋4叠放于所述木桩1沿所述边坡上坡方向一侧,最后在所述生态袋4袋口种植湿地松和盐肤木。
[0024]实施例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止滑坡及水土流失的边坡生态恢复结构,所述边坡生态恢复结构包括木桩1、竹片2、土工布3和生态袋4,所述生态袋4中装有种子和营养土,所述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止滑坡及水土流失的边坡生态恢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坡生态恢复结构包括木桩、竹片、土工布和生态袋,所述生态袋中装有种子和营养土,所述生态袋袋口种植有苗木;所述木桩按一定间隔垂直固定于所述边坡中,所述竹片错位交叉固定于所述木桩中,所述土工布垂直叠放于所述木桩和所述竹片沿所述边坡上坡方向一侧,所述生态袋叠放于所述木桩沿所述边坡上坡方向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滑坡及水土流失的边坡生态恢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坡的坡度为35~65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滑坡及水土流失的边坡生态恢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木桩间的间隔距离为0.4~0.8m。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防止滑坡及水土流失的边坡生态恢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木桩的长度为1.2~2.0m,固定于所述边坡后上部预留的长度为0.4~0.6m。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防止滑坡及水土流失的边坡生态恢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片的长度为1.5~1.8m,宽度为15~30mm。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防止滑坡及水土流失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慧陈益民曾宪坤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瑞林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