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水吸油双功能树脂的制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1161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水吸油双功能树脂的制备装置,涉及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具有将溶液逐渐加入到反应釜内的优点,其技术方案要点是:所述釜体上端设有立板,所述立板上设有注液管,所述注液管上端开口下端封闭,且在封闭的一端连通有连通管,所述注液管内滑移连接有橡胶塞,所述橡胶塞上端设有延伸出注液管开口的推杆,所述连通管连通有中空的圆盘,所述圆盘上连通有出液管和进液管,所述出液管和进液管上均设有单向阀,所述出液管的一端进入釜体内,所述立板上设有驱动推杆往复移动的驱动件。件。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水吸油双功能树脂的制备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高分子材料
,具体为一种吸水吸油双功能树脂的制备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吸水吸油双功能树脂是一种同时具有吸水能力和吸油能力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同时具有亲水和亲油的基团与组分是合成吸水吸油树脂的关键,此外合成吸水吸油树脂的工艺也是影响吸水吸油树脂性能的关键因素。与传统的材料如海绵、脱脂棉相比,它具有吸水吸油膨胀、加压不漏油漏水及具有一定的缓释能力等诸多优点,能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农业、医用卫生和建筑等各个领域,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0003]公告号为CN102850483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吸水吸油双功能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骤:首先将乳化剂、油溶性交联剂加入到油相单体中,搅拌均匀,通入氮气数分钟,得到油相,其中乳化剂占油相质量分数为7%~30%,油溶性交联剂占油相单体的质量分数为4%~20%;称量水相单体,配制成水溶液,得到水相,其中,水相中单体的质量分数为0.5%~15%;在1000~1300转/分钟高速搅拌下将步骤2)所得水相逐滴加入到步骤1)所得油相中,滴加完毕得到乳液,其中油相与水相的质量比为(10~34):100;将引发剂配置的水溶液分别逐滴加入到步骤3)所得乳液中,继续搅拌20~60分钟至乳液稳定,并置于20~50摄氏度环境下聚合,反应进行24小时,产物经真空干燥至恒重得到吸水吸油双功能树脂。
[0004]上述现有技术的吸水吸油双功能树脂制备过程中应用到反应釜,根据步骤3)需要反应釜能够使得溶液逐渐加入到釜体内的液体中,因此急需要一种能够将溶液逐渐加入反应釜内进行反应的结构,以解决如何将溶液逐渐加入到反应釜内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反应釜的加料结构,以解决如何将溶液逐渐加入到反应釜内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水吸油双功能树脂的制备装置,具有将溶液逐渐加入到反应釜内的优点。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吸水吸油双功能树脂的制备装置,包括反应釜釜体以及设置在釜体内的搅拌件,所述釜体上端设有进料管,所述釜体上端设有立板,所述立板上设有注液管,所述注液管上端开口下端封闭,且在封闭的一端连通有连通管,所述注液管内滑移连接有橡胶塞,所述橡胶塞上端设有延伸出注液管开口的推杆,所述连通管连通有中空的圆盘,所述圆盘上连通有出液管和进液管,所述出液管和进液管上均设有单向阀,所述出液管的一端进入釜体内,所述立板上设有驱动推杆往复移动的驱动件。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往釜体内加入液体时,通过进料管加入即可,当需要往液体内逐渐滴加溶液时,通过驱动件驱动推杆向上移动,使得进液管插入溶液内,此时向上移动的推杆抽取进液管内的溶液至注液管内,随后驱动件向下推动推杆使得注液管内的溶液通过出液管上的单向阀逐渐注入阀体内,具有将溶液逐渐加入到反应釜内的优点。
[0008]优选地,所述驱动件包括设置在立板上的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推杆的上端。
[0009]优选地,所述搅拌件设置在釜体的底部,所述釜体顶部内壁设有横杆,所述横杆上滑移连接有滑块,所述进液管为软管,且进液管出口的一端固定在滑块上,所述搅拌件工作时带动滑块在横杆上滑动。
[0010]优选地,所述搅拌件包括转动设置在釜体底部的第一摆杆,所述釜体外壁底部设有驱动第一摆杆转动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摆杆远离与釜体内壁连接的一端铰接有竖直的搅拌杆,所述滑块上设有垂直于滑块移动方向的驱动杆,所述搅拌杆上端与驱动杆滑移连接,所述驱动杆上开设有沿驱动杆长度方向分布的滑槽,所述滑槽供搅拌杆上端滑移,所述搅拌杆外壁设有若干第一搅拌叶片。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摆杆上端设有若干竖直杆,各个所述竖直杆的数量沿第一摆杆的长度方向分布。
[0012]优选地,所述搅拌件包括转动设置在釜体底部的第二摆杆,所述釜体外壁底部设有驱动第二摆杆转动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摆杆远离与釜体内壁连接的一端铰接有夹角为钝角的第三摆杆,所述第三摆杆远离第二摆杆的一条边上设有竖直延伸的过渡杆,所述过渡杆远离第三摆杆的一端铰接在滑块上。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三摆杆在设有过渡杆的一条边上设有延伸杆,所述延伸杆上设有竖直向上延伸的混合杆,所述混合杆外壁设有若干第二搅拌叶片,所述过渡杆的长度大于混合杆的长度。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三摆杆在远离过渡杆的一端设有竖直向上延伸的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的长度小于过渡杆的长度且所述加强杆外壁设有若干第三搅拌叶片。
[0015]优选地,所述过渡杆外壁设有若干第四搅拌叶片。
[0016]优选地,所述釜体的侧壁设有出料管,所述釜体底部设有向出料管方向倾斜的倾斜面,所述出料管上设有截止阀。
[00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当需要往釜体内加入液体时,通过进料管加入即可,当需要往液体内逐渐滴加溶液时,通过驱动件驱动推杆向上移动,使得进液管插入溶液内,此时向上移动的推杆抽取进液管内的溶液至注液管内,随后驱动件向下推动推杆使得注液管内的溶液通过出液管上的单向阀逐渐注入阀体内,具有将溶液逐渐加入到反应釜内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注液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搅拌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第二摆杆的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图中:1、釜体;11、进料管;12、立板;121、注液管;122、连通管;123、橡胶塞;124、推杆;125、圆盘;126、出液管;127、进液管;128、单向阀;129、气缸;13、横杆;131、滑块;14、第一摆杆;141、第一电机;142、搅拌杆;143、驱动杆;144、滑槽;145、第一搅拌叶片;146、竖直杆;15、第二摆杆;151、第三摆杆;152、过渡杆;153、延伸杆;154、混合杆;155、加强杆;16、出料管;161、倾斜面;162、截止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一种吸水吸油双功能树脂的制备装置,如图1和图2,包括反应釜釜体1以及设置在釜体1内的搅拌件,此时釜体1下端设有将釜体1离开地面一定距离的若干立柱,釜体1上端设有与釜体1内连通的进料管11,釜体1上端外壁设有立板12,立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水吸油双功能树脂的制备装置,包括反应釜釜体(1)以及设置在釜体(1)内的搅拌件,所述釜体(1)上端设有进料管(11),其特征在于,所述釜体(1)上端设有立板(12),所述立板(12)上设有注液管(121),所述注液管(121)上端开口下端封闭,且在封闭的一端连通有连通管(122),所述注液管(121)内滑移连接有橡胶塞(123),所述橡胶塞(123)上端设有延伸出注液管(121)开口的推杆(124),所述连通管(122)连通有中空的圆盘(125),所述圆盘(125)上连通有出液管(126)和进液管(127),所述出液管(126)和进液管(127)上均设有单向阀(128),所述出液管(126)的一端进入釜体(1)内,所述立板(12)上设有驱动推杆(124)往复移动的驱动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水吸油双功能树脂的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设置在立板(12)上的气缸(129),所述气缸(129)的活塞杆连接推杆(124)的上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水吸油双功能树脂的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件设置在釜体(1)的底部,所述釜体(1)顶部内壁设有横杆(13),所述横杆(13)上滑移连接有滑块(131),所述进液管(127)为软管,且进液管(127)出口的一端固定在滑块(131)上,所述搅拌件工作时带动滑块(131)在横杆(13)上滑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吸水吸油双功能树脂的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件包括转动设置在釜体(1)底部的第一摆杆(14),所述釜体(1)外壁底部设有驱动第一摆杆(14)转动的第一电机(141),所述第一摆杆(14)远离与釜体(1)内壁连接的一端铰接有竖直的搅拌杆(142),所述滑块(131)上设有垂直于滑块(131)移动方向的驱动杆(143),所述搅拌杆(142)上端与驱动杆(143)滑移连接,所述驱动杆(143)上开设有沿驱动杆(143)长度方向分布的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江许永升荣洪杰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蓝湾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