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系统及照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0443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学系统,包括光源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光源组件上的光学组件,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基板、光源支架和光源件,所述光源件和所述光源支架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所述光源支架固定安装于所述光源件外周;所述光学组件包括第一光学件和第二光学件,所述第二光学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件内侧,且所述第二光学件和所述第一光学件共同围绕形成一控光区域,所述控光区域位于所述光源件上方。在该光学系统结合二次反射和透射,对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线进行处理,并优化反射和透射的光程,达到减少出光角度和减少副光斑的效果,提高出光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该光学系统的照明装置。的照明装置。的照明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系统及照明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小角度照明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光学系统及照明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为了实现重点照明,射灯或筒灯类灯具需要进行小角度配光,从而获得照射范围小、中心光强高的照明效果。
[0003]现有的灯具为了做小照明角度,常采用TIR透镜和加设反光杯的方案。图1给出了TIR透镜对光线进行处理的光路图,如图1所示,在TIR透镜中,光线经入光口聚光后不能以准直光线射出,扩散在两侧的光线与透镜反射面的光混合不均匀,从而形成副光斑,而且角度不能做小。为了能让含有TIR透镜的光学组件达到小角度、无杂光的效果,在透镜系统中常采用遮挡中间出光部位的方法,但此方法会降低光的利用率,导致整灯光效偏低。
[0004]也有相应的控光方案对小角度透镜进行结构改进,如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极小角度透镜,其包括透镜本体,所述透镜本体包括入光端和出光端,所述入光端中部设有一个盲孔,所述出光端中部设有一个直径外大内小的锥台形凹槽,所述锥台形凹槽底端设置有一个圆台突起,所述圆台突起朝外一端设置有一锥形凹槽。该极小角度透镜主要通过改变透镜高度或者口径大小来实现小角度配光,其需要对高度和口径的尺寸大小进行精准控制。
[0005]图2给出了反光杯对光线进行处理的光路图,如图2所示,反光杯对中间的出射光无法进行控制,大部分的直射光出射后会散开,这样也会产生副光斑,而且在副光斑中一般会有较重的黄斑和杂散光,使小角度照明效果在应用中受到限制。
[0006]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小角度灯具的控光系统进行改进,使其同时满足小角度照明和控制副光斑及杂散光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学系统,在光源组件上设置了包括第一光学件和第二光学件的光学组件,在光学组件内部,结合二次反射和透射,并优化反射和透射的光程,达到减少出光角度和减少副光斑的效果,从而提高出光效率。
[0008]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该光学系统的照明装置。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10]光学系统,包括光源组件和设置于所述光源组件上的光学组件,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基板、光源支架和光源件,所述光源件和所述光源支架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所述光源支架固定安装于所述光源件外周;
[0011]所述光学组件包括第一光学件和第二光学件,所述第二光学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件内侧,且所述第二光学件和所述第一光学件共同围绕形成一控光区域,所述控光区域位于所述光源件上方。
[0012]在该光学系统中,光源件发出的光线在第一光学件和第二光学件共同围绕形成的
控光区域进行控光处理;在经过反射、二次发射和透射后,光线最终准直出射,在减少副光斑形成的同时,也满足小角度照明要求。
[0013]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光学件包括第一反射部和透光部,所述第一反射部和所述透光部形成所述第一光学件的控光部,所述控光部由所述第一光学件由外向内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反射部近于所述光源件。
[0014]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二光学件上设有第二反射部,所述第二反射部与所述控光部相对设置,所述光源件的光线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反射部和所述第二反射部反射后,从所述透光部自下而上以0

0.6
°
出射。
[0015]第二反射部和第一反射部共同对光源件发出的光线进行反射处理,使光线最终经由透光部自下而上以0

0.6
°
出射。
[0016]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光学件还包括位于外周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控光部之间设置有限位部。
[0017]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二光学件具有下窄上宽的结构,所述第二光学件的底端紧密连接于所述光源支架,顶端紧密连接于所述限位部。
[0018]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光源支架设置有卡槽,所述第二光学件的底端抵接安装于所述卡槽中。
[0019]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反射部和所述第二反射部均设有反射膜。该反射膜可由电镀形成。
[0020]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控光部朝向所述光源件的内侧壁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将所述第一反射部和透光部分隔开。在第一光学件成型时,可分别对第一反射部和透光部进行处理,比如,只对第一反射部进行电镀形成一层反射膜,而透光部不作处理。
[0021]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光学组件还包括第三光学件,所述第三光学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件上方,并位于所述控光部外周。
[0022]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包括散热件、壳体,以及上述的光学系统。该照明装置采用同时满足小角度出射和减少副光斑的光学系统,光源件发出的所有的光线,都经过第一光学件和第二光学件的处理,最终准直出射,提高照明效率。
[0023]基于上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0024](1)本技术提供的光学系统,在光学组件内部,采用第一光学件和第二光学件围绕形成控光区域对光源件发出的光线进行处理,第一光学件的第一反射部结合第二光学件的第二反射部进行二次反射,之后从透光部以0

0.6
°
的出射角度准直出射,通过优化反射和透射的光程,达到减少出光角度和减少副光斑的效果,从而提高出光效率。
[0025](2)在本技术的照明装置,采用具有第一光学件和第二光学件的光学系统,使光源件发出的所有的光线都利用到,从而提高了光效。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现有技术中TIR透镜对光线进行处理的光路图。
[0027]图2为现有技术中反光杯对光线进行处理的光路图。
[0028]图3为本技术的光学系统的爆炸分解图。
[0029]图4为本技术的光学系统的半剖图。
[0030]图5为本技术的第一光学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6为本技术的光学系统的光路图。
[0032]图7为本技术的第一反射部所在的椭圆示意图。
[0033]图8为本技术的第二反射部所在的抛物线示意图。
[0034]图9为现有的TIR透镜方案、反光杯方案,与本技术的光学系统的光斑投影对比图。
[0035]图10为本技术的加设了第三光学件的光学系统的截面图。
[0036]图11为本技术的照明装置的截面图。
[0037]附图标记
[0038]光学系统100;
[0039]1光源组件,2光学组件;
[0040]11基板,12光源支架,13光源件;
[0041]111载物面,121通孔,122卡槽;
[0042]21第一光学件,22第二光学件,23控光区域;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光学系统,包括光源组件和设置于所述光源组件上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基板、光源支架和光源件,所述光源件和所述光源支架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所述光源支架固定安装于所述光源件外周;所述光学组件包括第一光学件和第二光学件,所述第二光学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件内侧,且所述第二光学件和所述第一光学件共同围绕形成一控光区域,所述控光区域位于所述光源件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件包括第一反射部和透光部,所述第一反射部和所述透光部形成所述第一光学件的控光部,所述控光部由所述第一光学件由外向内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反射部近于所述光源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学件上设有第二反射部,所述第二反射部与所述控光部相对设置,所述光源件的光线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反射部和所述第二反射部反射后,从所述透光部自下而上以0

0.6
°
出射。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涛郭清华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雷士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