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后浇结构的模板体系及该结构的支模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9852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后浇结构的模板体系,包括有主模板、入料口挡板和出料口挡板;主模板具有框板部、侧板部和斜板部,框板部中部具有入料口,斜板部通过2块侧板部与框板部连接使主模板内形成斗状腔,斜板部与框板部之间形成浇筑口,斜板部下部具有出料口;入料口挡板可将入料口启闭,出料口挡板可将出料口启闭。又提供该结构的支模体系,其包括有前置模板、后置模板和模板拉结结构,特别地,前置模板由1组或1组以上依次上下对齐的上述的模板体系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由底部向顶部的逐段式混凝土浇筑、逐段式振捣施工的作业方式,具有施工操作方便、拆装快速的特点,达到后浇结构密实质量高、表观平整性好的效果,有效确保后浇结构施工质量。后浇结构施工质量。后浇结构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后浇结构的模板体系及该结构的支模体系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后浇结构的模板体系及该结构的支模体系。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建筑施工领域中,如图1和图2所示,通常采用后浇结构将已施工完成的两段墙体1进行连接或构造柱等结构的浇筑。这种后浇结构的支模体系,通常包括有前置模板2、后置模板3、木方4、钢管5、锁紧件6和对拉螺杆7,前置模板2与后置模板3分别为矩形板状结构、且两者前后间隔布置形成浇筑腔10,多根木方4和多根钢管5依次布置于前置模板2的前侧面、及后置模板3的后侧面上,之后再通过锁紧件6将对拉螺杆7与钢管5锁紧连接,使对拉螺杆将前置模板2和后置模板3拉紧连接,浇筑腔10还预埋有钢筋、箍筋等(图中未示)。浇筑时,混凝土由支模体系的顶部浇筑入浇筑腔10内。混凝土凝固达到拆模强度要求后,拆除支模体系完成后浇结构的施工。
[0003]现有这种后浇结构的支模体系存在的主要弊端在于:1、现有的支模体系顶部进行浇筑的操作非常不方便,如图2,尤其在墙体上方已经施工有楼板、梁91等一次结构时,只能通过支模体系的顶部与墙体的上方结构之间预留的间隙作为浇筑口20,该浇筑口20通常较窄,造成浇筑操作非常不便且容易造成顶部无法浇筑到顶。支模体系拆除后还需要对向上述间隙内补充入混凝土才能达到更好的施工质量,操作较繁琐,施工质量差。2、对于总高度较高的后浇结构,在支模体系的顶部浇筑很难有效确保浇筑腔10内能够填充满混凝土,容易出现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高度高,造成混凝土浇筑下落过程中出现离析以及浇筑后无法逐段对下部结构进行振捣,造成后浇结构出现不均匀空洞、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因此有必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建筑后浇结构的模板体系及该结构的支模体系,其采用逐段式的支模结构,可根据施工具体情况灵活组合,实现从底部往高处的逐段式混凝土浇筑施工,能确保后浇结构的混凝土逐段浇筑及逐段振捣的顺利高效实施,具有施工操作方便快速的特点,后浇结构密实平整性好,能有效确保后浇结构的施工质量。
[0005]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后浇结构的模板体系,包括有主模板、入料口挡板和出料口挡板;所述主模板具有框板部、侧板部和斜板部,框板部为竖向布置的矩形框状结构、其中部具有入料口,斜板部为斜向设于框板部前侧的矩形板结构、其底部连接于框板部上入料口的下方、且顶部高出入料口的顶部,斜板部的两侧通过2块侧板部与框板部的两侧连接使主模板内形成上宽下窄的斗状腔,斜板部的顶部与框板部之间形成浇筑口,斜板部的下部具有出料口;所述入料口挡板活动设于框板部上可将所述入料口打开或封挡,所述出料口挡板活动设于斜板部上可将所述出料口打开或封挡。
[0007]优选地,所述的一种建筑后浇结构的模板体系,还包括有副模板,所述副模板为竖向布置的矩形板状结构,1块副模板或1块以上依次上下对齐的副模板布置形成副模板组,1块主模板的框板部下方对齐布置1个副模板组。
[0008]优选地,所述主模板的框板部的顶部前侧、和副模板的顶部前侧分别具有上挡缘,所述主模板的框板部的底部后侧、和副模板的底部后侧分别具有下挡缘,上挡缘和下挡缘相互搭扣、用于将主模板的框板部与副模板、以及将副模板与副模板定位对齐。
[0009]优选地,所述主模板的框板部的后侧面上位于入料口的四周具有横向布置的入料口插槽,所述入料口挡板具有矩形板状的入料口挡板部、和位于入料口挡板部一端的入料口挡头部,入料口挡板可由入料口挡板部活动插于所述入料口插槽内、使入料口挡板可横向推拉。
[0010]优选地,所述主模板的斜板部的后侧面上位于出料口的四周具有横向布置的出料口插槽,所述出料口挡板具有矩形板状的出料口挡板部、和位于出料口挡板部一端的出料口挡头部,出料口挡板可由出料口挡板部活动插于所述出料口插槽内、使出料口挡板可横向推拉。
[0011]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建筑后浇结构的支模体系,其包括有前置模板、后置模板和模板拉结结构,前置模板与后置模板前后相对布置,模板拉结结构包括有螺杆、和螺纹连接于螺杆上的锁紧螺母,前置模板和后置模板通过模板拉结结构拉结;所述前置模板由1组、或1组以上依次上下对齐的上述建筑后浇结构的模板体系构成,上挡缘和下挡缘相互搭扣使相邻两组建筑后浇结构的模板体系定位对齐,所述后置模板为竖向布置的矩形板状结构,前置模板的后侧面正对后置模板、与后置模板之间间隔有浇筑腔。
[0012]优选地,所述前置模板中主模板的框板部的顶中部和底中部、以及副模板的顶中部和底中部分别具有前模穿孔,所述后置模板上对应前置模板的前模穿孔具有后模穿孔,模板拉结结构的螺杆穿过前模穿孔、浇筑腔及后模穿孔,螺杆的两端位于前置模板的前侧和后置模板的后侧分别通过锁紧螺母锁紧。
[0013]优选地,前置模板的副模板的前侧、和/或后置模板的后侧还分别设有侧边锁紧支撑,所述侧边锁紧支撑成弓形结构、其中部具有支撑穿孔,螺杆的端部还穿过支撑穿孔通过另1个锁紧螺母锁紧。
[0014]本技术具有以下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0015]1、本技术提供的建筑后浇结构的模板体系及该结构的支模体系,其通过竖向布置的框板部和斜向设于框板部前侧的斜板部形成斗形的浇筑口,框板部中部具有入料口,斜板部下部具有出料口,便于进料管及小型振动器的振动棒分别由浇筑口、入料口插入浇筑腔内,将配制好的混凝土由进料管逐段浇筑入浇筑腔内,同时配合进行逐段振捣,实现边浇筑边振捣的顺利高效实施,具有施工操作方便快速的特点。
[0016]2、本技术提供的建筑后浇结构的模板体系及该结构的支模体系,其通过上下对齐布置主模板和副模板,使得的模板体系可随施工现场进行调整,施工灵活性强,还可实现从底部往高处依次逐段浇筑及逐段振捣,确保后浇结构混凝土的密实平整性,逐段浇筑避免一次性浇筑高度过大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逐段振捣避免底部无法振动棒无法达到、振捣不到位的问题,进而避免后浇结构出现空洞、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有效确保施工质量。
[0017]3、本技术提供的建筑后浇结构的模板体系及该结构的支模体系,其在前置模板前侧和后支模板后侧均通过模板拉结结构的锁紧螺母锁紧,增强锁紧力,同时进一步通过侧边锁紧支撑加强螺杆对前置模板及后置模板的锁紧力,模板靠墙贴紧的内侧可设置橡胶垫片,避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出现漏浆等问题。
[0018]4、本技术提供的建筑后浇结构的模板体系及该结构的支模体系,在最顶部的结构浇筑口进行浇筑时,应将最上端模板体系的斗状腔注满,进而浇筑腔顶部也可注满混凝土,用入料口挡板封挡后,打开出料口排出多余混凝土,以便多余的混凝土回收再利用,在确保后浇结构施工质量的同时,提高了施工材料的循环利用率,达到绿色环保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现有技术中常规采用的后浇结构支模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现有技术中常规采用的后浇结构支模体系的局部剖面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后浇结构的模板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主模板(1)、入料口挡板(2)和出料口挡板(3);所述主模板(1)具有框板部(11)、侧板部(12)和斜板部(13),框板部(11)为竖向布置的矩形框状结构、其中部具有入料口(110),斜板部(13)为斜向设于框板部(11)前侧的矩形板结构、其底部连接于框板部(11)上入料口(110)的下方、且顶部高出入料口(110)的顶部,斜板部(13)的两侧通过2块侧板部(12)与框板部(11)的两侧连接使主模板(1)内形成上宽下窄的斗状腔(10),斜板部(13)的顶部与框板部(11)之间形成浇筑口(101),斜板部(13)的下部具有出料口(130);所述入料口挡板(2)活动设于框板部(11)上可将所述入料口(110)打开或封挡,所述出料口挡板(3)活动设于斜板部(13)上可将所述出料口(130)打开或封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后浇结构的模板体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副模板(4),所述副模板(4)为竖向布置的矩形板状结构,1块副模板(4)或1块以上依次上下对齐的副模板(4)布置形成副模板组,1块主模板(1)的框板部(11)下方对齐布置1个副模板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后浇结构的模板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模板(1)的框板部(11)的顶部前侧、和副模板(4)的顶部前侧分别具有上挡缘(5),所述主模板(1)的框板部(11)的底部后侧、和副模板(4)的底部后侧分别具有下挡缘(6),上挡缘(5)和下挡缘(6)相互搭扣、用于将主模板(1)的框板部(11)与副模板(4)、以及将副模板(4)与副模板(4)定位对齐。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建筑后浇结构的模板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模板(1)的框板部(11)的后侧面上位于入料口(110)的四周具有横向布置的入料口插槽(111),所述入料口挡板(2)具有矩形板状的入料口挡板部(20)、和位于入料口挡板部(20)一端的入料口挡头部(21),入料口挡板(2)可由入料口挡板部(20)活动插于所述入料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向浩成桃园林谷张梦洋黄润强梁瑞娟黄磊郭健胡静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