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后浇结构的模板体系及该结构的支模体系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后浇结构的模板体系及该结构的支模体系。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建筑施工领域中,如图1和图2所示,通常采用后浇结构将已施工完成的两段墙体1进行连接或构造柱等结构的浇筑。这种后浇结构的支模体系,通常包括有前置模板2、后置模板3、木方4、钢管5、锁紧件6和对拉螺杆7,前置模板2与后置模板3分别为矩形板状结构、且两者前后间隔布置形成浇筑腔10,多根木方4和多根钢管5依次布置于前置模板2的前侧面、及后置模板3的后侧面上,之后再通过锁紧件6将对拉螺杆7与钢管5锁紧连接,使对拉螺杆将前置模板2和后置模板3拉紧连接,浇筑腔10还预埋有钢筋、箍筋等(图中未示)。浇筑时,混凝土由支模体系的顶部浇筑入浇筑腔10内。混凝土凝固达到拆模强度要求后,拆除支模体系完成后浇结构的施工。
[0003]现有这种后浇结构的支模体系存在的主要弊端在于:1、现有的支模体系顶部进行浇筑的操作非常不方便,如图2,尤其在墙体上方已经施工有楼板、梁91等一次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后浇结构的模板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主模板(1)、入料口挡板(2)和出料口挡板(3);所述主模板(1)具有框板部(11)、侧板部(12)和斜板部(13),框板部(11)为竖向布置的矩形框状结构、其中部具有入料口(110),斜板部(13)为斜向设于框板部(11)前侧的矩形板结构、其底部连接于框板部(11)上入料口(110)的下方、且顶部高出入料口(110)的顶部,斜板部(13)的两侧通过2块侧板部(12)与框板部(11)的两侧连接使主模板(1)内形成上宽下窄的斗状腔(10),斜板部(13)的顶部与框板部(11)之间形成浇筑口(101),斜板部(13)的下部具有出料口(130);所述入料口挡板(2)活动设于框板部(11)上可将所述入料口(110)打开或封挡,所述出料口挡板(3)活动设于斜板部(13)上可将所述出料口(130)打开或封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后浇结构的模板体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副模板(4),所述副模板(4)为竖向布置的矩形板状结构,1块副模板(4)或1块以上依次上下对齐的副模板(4)布置形成副模板组,1块主模板(1)的框板部(11)下方对齐布置1个副模板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后浇结构的模板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模板(1)的框板部(11)的顶部前侧、和副模板(4)的顶部前侧分别具有上挡缘(5),所述主模板(1)的框板部(11)的底部后侧、和副模板(4)的底部后侧分别具有下挡缘(6),上挡缘(5)和下挡缘(6)相互搭扣、用于将主模板(1)的框板部(11)与副模板(4)、以及将副模板(4)与副模板(4)定位对齐。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建筑后浇结构的模板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模板(1)的框板部(11)的后侧面上位于入料口(110)的四周具有横向布置的入料口插槽(111),所述入料口挡板(2)具有矩形板状的入料口挡板部(20)、和位于入料口挡板部(20)一端的入料口挡头部(21),入料口挡板(2)可由入料口挡板部(20)活动插于所述入料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向浩,成桃园,林谷,张梦洋,黄润强,梁瑞娟,黄磊,郭健,胡静,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