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分级结构的低氮型蓄热式平焰燃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9233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采用分级结构的低氮型蓄热式平焰燃烧器,包括蓄热室,所述蓄热室中设有导向空气的预燃室,所述蓄热室上设有通向预燃室内侧燃气以及通向蓄热室排出端燃气的燃气输送管道,所述蓄热室排出端内壁上设有导流空气的第一导流件,所述燃气输送管道上位于蓄热室排出端一侧设有第二导流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点在于,用空气分级降氮原理将燃烧器内空气通道设计分为一次空气、二次空气和三次空气三部分,将燃烧器内燃气通道设计分为一次燃气、二次燃气和三次燃气三部分,可使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值低至100毫克/立方米以下,具备常规蓄热式加热炉燃烧器节能效果和超低氮氧化物排放效果。器节能效果和超低氮氧化物排放效果。器节能效果和超低氮氧化物排放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用分级结构的低氮型蓄热式平焰燃烧器


[0001]本技术涉及燃烧器
,具体为一种采用分级结构的低氮型蓄热式平焰燃烧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公知的国内黑色冶金、机械行业加热炉多采用蓄热式燃烧器及相配套的燃烧系统对炉内进行加热,可大大节约燃料消耗,是国内外已经比较成熟和实用的节能产品。
[0003]蓄热式燃烧器及相关配套燃烧系统因有约30%以上的节能效果被广泛成熟应用于黑色冶金和机械行业加热炉,预热后的空气温度达到800℃以上,与燃料喷出混合时产生剧烈的燃烧反应,火焰温度高并且集中,火焰的温度梯度分布非常明显,因此燃烧所产生的氮氧化物非常高,每立方米烟气中通常在200~800毫克之间。
[0004]随着国家和地方对工业炉窑NOx排放的重视,制定了越来越严苛的排放指标,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采用初级分级结构的低氮型蓄热式燃烧器,其特点是,采用单一的空气分级或单一的燃气分级结构,氮氧化物排放值在150~200毫克之间。
[0005]随着市场有进一步限制氮氧化物排放要求,传统低氮型蓄热式燃烧器难以控制氮氧化物排放值在100毫克以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分级结构的低氮型蓄热式平焰燃烧器,使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值低至100毫克/立方米以下,具备常规蓄热式加热炉燃烧器节能效果和超低氮氧化物排放效果。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技术方案如下:
[0008]作为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采用分级结构的低氮型蓄热式平焰燃烧器,包括蓄热室,所述蓄热室中设有导向空气的预燃室,所述蓄热室上设有通向预燃室内侧燃气以及通向蓄热室排出端燃气的燃气输送管道,所述蓄热室排出端内壁上设有导流空气的第一导流件,所述燃气输送管道上位于蓄热室排出端一侧设有第二导流件;
[0009]所述第二导流件包括圆台形固定环和第一通道,所述圆台形固定环大直径端位于蓄热室排出端一侧,所述圆台形固定环中开设有倾斜的第一通道;
[0010]所述燃气输送管道上连通有通向预燃室的一次燃气喷枪,所述燃气输送管道上连通有通向蓄热室排出端的二次燃气喷枪。
[0011]优选的,所述圆台形固定环与二次燃气喷枪之间形成第二通道。
[0012]优选的,所述二次燃气喷枪端部设有燃气通向第二通道的二次燃气喷头,所述二次燃气喷枪端部设有燃气通向蓄热室外侧的三次燃气喷头。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导流件为圆环形结构,所述第一导流件内壁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导流件和第二导流件外侧壁平行设置。
[0014]优选的,所述二次燃气喷枪的外壁上包裹有耐高温层。
[0015]优选的,所述预燃室为圆柱体内部中空结构,所述预燃室上均匀设有多个倾斜通孔,所述蓄热室中设有穿设至预燃室内部的点火枪。
[0016]优选的,所述蓄热室排出端外壁上烧嘴砖,所述烧嘴砖呈喇叭状设置在蓄热室上。
[0017]优选的,所述蓄热室输入端内部依次设有陶瓷蜂窝体和挡板砖,所述蓄热室的内部设有耐火砖。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9]用空气分级降氮原理将燃烧器内空气通道设计分为一次空气、二次空气和三次空气三部分,将燃烧器内燃气通道设计分为一次燃气、二次燃气和三次燃气三部分,可使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值低至100毫克/立方米以下,具备常规蓄热式加热炉燃烧器节能效果和超低氮氧化物排放效果;
附图说明
[0020]参照附图来说明本技术的公开内容。应当了解,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指代相同的部件。其中:
[0021]图1为本技术平焰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平焰燃烧器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3为本技术蓄热室内部空气流通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燃气流通示意图。
[0025]图中标注说明:1、空气进口;2、蓄热室;3、陶瓷蜂窝体;4、挡板砖;5、点火枪;6、燃气输送管道;7、一次燃气喷枪;8、二次燃气喷枪;81、二次燃气喷头;82、三次燃气喷头;83、耐高温层;9、预燃室;10、第一导流件;11、第二导流件;111、圆台形固定环;112、第一通道;113、第二通道;12、烧嘴砖。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容易理解,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技术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提出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技术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0027]如图1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采用分级结构的低氮型蓄热式平焰燃烧器,包括蓄热室2,所述蓄热室2中设有导向空气的预燃室9,所述蓄热室2上设有通向预燃室9内侧燃气以及通向蓄热室2排出端燃气的燃气输送管道6,所述蓄热室2排出端内壁上设有导流空气的第一导流件10,所述燃气输送管道6上位于蓄热室2排出端一侧设有第二导流件11;
[0028]所述第二导流件11包括圆台形固定环111和第一通道112,所述圆台形固定环111大直径端位于蓄热室2排出端一侧,所述圆台形固定环111中开设有倾斜的第一通道112;
[0029]所述燃气输送管道6上连通有通向预燃室9的一次燃气喷枪7,所述燃气输送管道6上连通有通向蓄热室2排出端的二次燃气喷枪8。
[0030]具体的,冷空气由空气进口1进入蓄热室2内,通过陶瓷蜂窝体3内的蜂窝状孔系和挡板砖4进入中心通道内,预燃室9将空气分成一次空气和剩余空气两部分,一次空气进入
预燃室9内与燃气输送管道6中的一次燃气喷枪7喷出的一次燃气进行部分混合,遇到点火枪5产生持续火焰后,进入到中心通道中部位置,剩余空气从预燃室9外端进入到中心通道中部位置与一次燃气燃烧产生的烟气进行掺混,此时剩余空气的氧浓度降至18.5%以下;
[0031]在燃烧器中心通道出口设计了第一导流件10,将剩余空气再次分为二次空气和三次空气两部分,第一导流件10内包含一个第二导流件11,二次燃气喷枪8在最前端通过二次燃气喷头81和三次燃气喷头82将二次燃气分级为二次燃气和三次燃气两路,二次空气通过第二导流件11进入到前端与二次燃气率先混合,三次燃气与三次空气进行最终混合。
[0032]采用了空气分级(三级以上)和燃气分级(三级以上)的多重分级结构,通过深度分级结构使空气与燃气在燃烧器内混合更精细化,反应更温和,燃烧温度分布更均匀,因此可以大幅抑制和降低局部燃烧温度,使氮氧化物生成量大大降低。
[0033]改变了常规蓄热式燃烧方式带来NOx物排放高的问题,采用深度优化分级结构后,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可低至100毫克/立方米以下。
[0034]燃烧器空气进入中心通道后,分流为一次空气和剩余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分级结构的低氮型蓄热式平焰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热室(2),所述蓄热室(2)中设有导向空气的预燃室(9),所述蓄热室(2)上设有通向预燃室(9)内侧燃气以及通向蓄热室(2)排出端燃气的燃气输送管道(6),所述蓄热室(2)排出端内壁上设有导流空气的第一导流件(10),所述燃气输送管道(6)上位于蓄热室(2)排出端一侧设有第二导流件(11);所述第二导流件(11)包括圆台形固定环(111)和第一通道(112),所述圆台形固定环(111)大直径端位于蓄热室(2)排出端一侧,所述圆台形固定环(111)中开设有倾斜的第一通道(112);所述燃气输送管道(6)上连通有通向预燃室(9)的一次燃气喷枪(7),所述燃气输送管道(6)上连通有通向蓄热室(2)排出端的二次燃气喷枪(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分级结构的低氮型蓄热式平焰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台形固定环(111)与二次燃气喷枪(8)之间形成第二通道(11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采用分级结构的低氮型蓄热式平焰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燃气喷枪(8)端部设有燃气通向第二通道(113)的二次燃气喷头(81),所述二次燃气喷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伟红杨阳徐平李瑞峰张欣郭行潘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泷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