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边框及光伏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8431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伏组件边框及光伏组件,涉及太阳能组件技术领域。该光伏组件边框包括竖梁B,竖梁B的顶端、梁体和底端分别连接有压梁A、载梁和横梁C,压梁A、载梁和横梁C均位于竖梁B的第一侧且上下间隔排布;横梁C的顶壁与载梁的底壁之间连接有竖梁D,竖梁D与横梁C形成的拐角处填充有支撑肋,支撑肋底壁的水平宽度小于其竖直高度且大于竖梁D的厚度。该光伏组件包括层压件和上述光伏组件边框,层压件的边缘插接于光伏组件边框中压梁A与载梁之间形成的插槽内。该光伏组件边框的整体稳定性较高,能够确保对层压紧的有效承载及保护。能够确保对层压紧的有效承载及保护。能够确保对层压紧的有效承载及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伏组件边框及光伏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太阳能组件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伏组件边框及光伏组件。

技术介绍

[0002]光伏组件包括层压件和边框,其中,边框除用于装饰外,主要起到保护层压件免受压力破坏、与支架连接的作用。然而现有边框的整体稳定性较差,受力容易发生偏移,无法确保对层压件的承载及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光伏组件边框及光伏组件,以解决现有边框的整体稳定性较差,受力容易发生偏移,无法确保对层压件的承载及保护的技术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光伏组件边框,包括竖梁B,所述竖梁B的顶端、梁体和底端分别连接有压梁A、载梁和横梁C,所述压梁A、所述载梁和所述横梁C均位于所述竖梁B的第一侧且上下间隔排布;
[0005]所述横梁C的顶壁与所述载梁的底壁之间连接有竖梁D,所述竖梁D与所述横梁C形成的拐角处填充有支撑肋,所述支撑肋底壁的水平宽度小于其竖直高度且大于所述竖梁D的厚度。
[0006]可选地,所述支撑肋与所述横梁C的交线为第一交线、与所述竖梁D的交线为第二交线,所述第二交线与所述第一交线平行且共面于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范围为[50
°
,65
°
]。
[0007]可选地,所述支撑肋位于所述第一交线和所述第二交线之间的壁面为平面或凹弧面。
[0008]可选地,所述压梁A沿其延伸方向包括导流梁段和溢胶梁段,所述溢胶梁段位于所述导流梁段背离所述竖梁B的延伸端面的上部区域,所述导流梁段延伸端面的下部区域设有端部为圆角的导流凸爪,所述导流凸爪沿背离所述导流梁段的方向向下倾斜延伸,且所述导流凸爪的延伸长度为L,所述导流凸爪端部圆角的半径为r,0<L≤4r;所述溢胶梁段背离所述导流梁段的一端设有向下延伸的阻流钩。
[0009]可选地,所述导流凸爪的底面与所述导流梁段的底面共面或相切形成导流面,所述导流面沿背离所述竖梁B的方向向下倾斜5
°
~15
°

[0010]可选地,所述压梁A沿其延伸方向包括导流梁段和溢胶梁段,所述溢胶梁段位于所述导流梁段延伸端的上部区域,所述导流梁段的底面沿背离所述竖梁B的方向向下倾斜形成导流面,所述导流面与所述导流梁段的延伸端面的拐角呈圆弧过渡连接;所述溢胶梁段背离所述导流梁段的一端设有向下延伸的阻流钩。
[0011]可选地,所述横梁C位于所述竖梁D背离所述竖梁B一侧的梁体设有螺孔,所述螺孔的宽度方向与所述横梁C的宽度方向一致,以所述螺孔宽度方向的中线向两侧的第一距离
所在区域为减重区域,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螺孔配合使用的紧固垫片的直径;所述减重区域内设有减重槽,且同一位置的所述减重槽的累加深度∈[0.2mm,0.7mm]。
[0012]可选地,所述减重槽覆盖所述螺孔并关于所述螺孔宽度方向的中线对称。
[0013]可选地,所述压梁A的顶壁设有多条凸起纹,多条所述凸起纹均沿所述压梁A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沿所述压梁A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
[0014]和/或,所述竖梁B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侧壁设有多条凹陷纹,多条所述凹陷纹均沿所述竖梁B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竖梁B的上下方向间隔排布;
[0015]和/或,所述横梁C的底壁设有多条凹陷纹,多条所述凹陷纹均沿所述横梁C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沿所述横梁C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
[0016]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包括层压件和上述光伏组件边框,所述层压件的边缘插接于所述光伏组件边框中所述压梁A与所述载梁之间形成的插槽内。
[0017]本技术提供的光伏组件边框中,在横梁C与竖梁D的拐角处设置支撑肋,支撑肋近似呈直角三角形,其中,支撑肋底壁的水平宽度s1大于竖梁D的厚度s2,则支撑肋能够以较宽的底盘对竖梁D进行水平方向的支撑限位,从而减少竖梁D沿水平方向倾斜变形情况的发生,相应提高边框的整体稳定性,确保其对层压件的有效承载及保护;此外,支撑肋底壁的水平宽度s1小于其竖直高度s3,则支撑肋支撑于竖梁D外侧的肋体高度较大,不仅能够对竖梁D水平方向的倾斜起到限位支撑作用,还能够对竖梁D高度方向的强度起到有效加强作用,从而提高竖梁D于竖直方向对层压件的支撑稳定性,以及进一步提高竖梁沿水平方向的稳定性,进而确保边框于水平方向以及竖直方向的稳定性,相应确保边框对层压件的承载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光伏组件边框的局部轴测图;
[0020]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光伏组件边框的横截图,其中,连接梁体的顶面设有连续的减重槽;
[0021]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光伏组件边框与层压件连接的局部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光伏组件边框的横截图,其中,连接梁体的底面设有连续的减重槽;
[0023]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光伏组件边框的局部横截图,其中,导流梁体的延伸端面未设置导流凸爪;
[0024]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光伏组件边框的横截图,其中,连接梁体的顶面和底面均设有连续的减重槽;
[0025]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光伏组件边框的横截图,其中,连接梁体的顶面设有连续的减重槽、底面设有间隔排布的多个减重槽;
[0026]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光伏组件通过压块式方式安装于支架的局部示意图;
[0027]图9为本技术提供的光伏组件通过螺接式方式安装于支架的局部示意图;
[0028]图10为图9中边框、螺栓、紧固垫片、螺母和支架的爆炸图。
[0029]附图标记说明:
[0030]100

竖梁B;200

压梁A;210

导流梁段;211

导流面;212

延伸端面;220

溢胶梁段;230

导流凸爪;231

端部圆角;240

阻流钩;250

凸起纹;260

溢胶槽;300

载梁;400

横梁C;410

连接梁体;411

螺孔;412

减重槽;500

竖梁D;600

支撑肋;610

第一交线;620

第二交线;630

第一平面;710

凹陷纹;720

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组件边框,其特征在于,包括竖梁B(100),所述竖梁B(100)的顶端、梁体和底端分别连接有压梁A(200)、载梁(300)和横梁C(400),所述压梁A(200)、所述载梁(300)和所述横梁C(400)均位于所述竖梁B(100)的第一侧且上下间隔排布;所述横梁C(400)的顶壁与所述载梁(300)的底壁之间连接有竖梁D(500),所述竖梁D(500)与所述横梁C(400)形成的拐角处填充有支撑肋(600),所述支撑肋(600)底壁的水平宽度小于其竖直高度且大于所述竖梁D(500)的厚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肋(600)与所述横梁C(400)的交线为第一交线(610)、与所述竖梁D(500)的交线为第二交线(620),所述第二交线(620)与所述第一交线(610)平行且共面于第一平面(630),所述第一平面(630)与水平面的夹角范围为[50
°
,65
°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肋(600)位于所述第一交线(610)和所述第二交线(620)之间的壁面为平面或凹弧面。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组件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梁A(200)沿其延伸方向包括导流梁段(210)和溢胶梁段(220),所述溢胶梁段(220)位于所述导流梁段(210)背离所述竖梁B(100)的延伸端面(212)的上部区域,所述导流梁段(210)延伸端面(212)的下部区域设有端部为圆角的导流凸爪(230),所述导流凸爪(230)沿背离所述导流梁段(210)的方向向下倾斜延伸,且所述导流凸爪(230)的延伸长度为L,所述导流凸爪(230)端部圆角(231)的半径为r,0<L≤4r;所述溢胶梁段(220)背离所述导流梁段(210)的一端设有向下延伸的阻流钩(24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组件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凸爪(230)的底面与所述导流梁段(210)的底面共面或相切形成导流面(211),所述导流面(211)沿背离所述竖梁B(100)的方向向下倾斜5
°
~15
°
。6.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窦文栋杨巍刘伟丁肇星高培原程刚付雯齐
申请(专利权)人:中信渤海铝业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