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振动输送机的电磁驱动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38177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振动输送机的电磁驱动控制系统,其包括主电路、电流及位移检测电路、驱动电路、MCU控制电路以及驱动输送机槽体进行往复振动的电磁激励器。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振动输送机的电磁驱动控制方法,其采用电磁驱动控制系统,所述MCU控制电路控制驱动电路作用于双H电桥模块,实现两组单向脉冲电流激发所述电磁激励器的两组电磁铁交替电磁感应,使得其中一组电磁铁上电时、另一组电磁铁的线圈对直流母线回路释放所储的电能,并通过电容储存该电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驱动两个电磁铁替代偏心连杆机构,来直接驱动振动输送机,减少了传动的中间环节,且设置能量回馈结构,具有效率高、噪音小、无需润滑等优点。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振动输送机的电磁驱动控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电磁驱动
,具体为一种振动输送机的电磁驱动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振动输送机具有结构简单、形式多样、安装、维修方便、具有输送、干燥和均料等多种功能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冶金、煤炭、建材、化工、食品等行业中的物料输送中。
[0003]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 204737330 U记载的一种平衡式振动输送机,该输送机包含若干输送单元,所述的输送单元从上到下依次 设有输送槽、平衡架、底座架和底架,进料口位于所述输送槽的右上方,卸料装置位于输 送单元的中部;该输送单元还包括四组弹簧组合,从右到左依次分别为第一弹簧组合、第二弹簧组合、第三弹簧组合和第四弹簧组合,所述的第二弹簧组合和第三弹簧组合分别位 于卸料装置的两侧,所述的第三弹簧组合和第四弹簧组合之间设有传动装置,所述四组弹 簧组合均位于输送槽和底架之间。上述平衡式振动输送机物料输送平稳,承再物动载荷小,振动不会传递到安 装部分,且该振动输送机实现了低频大振幅,料槽磨损小,振动输送机不易损坏等优点。
[0004]而随着振动输送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各企业对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迫切需求。目前,连杆式输送机作为一种常见的近共振类振动机,其利用偏心轴(亦称曲柄)的回转,通过驱动连杆和主振动弹簧来带动参振槽体实现直线往复运动,而达到物料的直线输送。该类传统结构的振动输送机的驱动装置越来越难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某些行业迫切需要一种更加高效节能、免润滑、低噪音的振动输送机。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振动输送机的电磁驱动控制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振动输送机在高效节能、免润滑、低噪音上的不足。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振动输送机的电磁驱动控制系统,其包括主电路、电流及位移检测电路、驱动电路、MCU控制电路以及驱动输送机槽体进行往复振动的电磁激励器;
[0008]所述主电路连接于三相电源与所述电磁激励器之间,其将三相电源转换为单向脉冲电流供电输出至电磁激励器;
[0009]所述电流及位移检测电路包括作用于电磁激励器的线圈的电流采样电路以及检测电磁激励器中铁芯与衔铁间的距离的位移传感器;
[0010]所述驱动电路连接所述主电路,用于调节主电路对电磁激励器输出电流的大小;
[0011]所述MCU控制电路与所述电流及位移检测电路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以及与所述驱动电路的触发控制端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电磁激励器包括交替驱动输送机槽体进行往复振动的第一组电磁铁和第二组电磁铁;所述主电路对应所述第一组电磁铁和第二组电磁铁提供两组单向脉冲
电流,且所述主电路具有储存第一组电磁铁和第二组电磁铁馈电时释放电量的电容。
[0013]进一步地,所述电磁激励器还包括驱动输送机平衡体的第三组电磁铁和第四组电磁铁,所述主电路对应所述第三组电磁铁和第四组电磁铁提供两组单向脉冲电流。
[0014]进一步地,所述主电路包括三相整流模块、缓冲模块、电感模块、电容滤波模块和双H电桥模块;所述三相整流模块与所述三相电源连接,所述双H电桥功率模块与所述电磁激励器供电连接。
[0015]进一步地,所述双H电桥模块包括IGBT型的第一~第八输出功率管以及第七~十四续流二极管,其中:
[0016]第一输出功率管与第二输出功率管通过源极相连实现串接,第一输出功率管的栅极与源极连接,第一输出功率管的源极与第七续流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输出功率管的漏极与第七续流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输出功率管的栅极与源极连接,第二输出功率管的源极与第八续流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二输出功率管的漏极与第八续流二极管的负极连接;
[0017]第三输出功率管与第四输出功率管通过源极相连实现串接,第三输出功率管的栅极与源极连接,第三输出功率管的源极与第九续流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三输出功率管的漏极与第九续流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四输出功率管的栅极与源极连接,第四输出功率管的源极与第十续流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四输出功率管的漏极与第十续流二极管的负极连接;
[0018]第五输出功率管与第六输出功率管通过源极相连实现串接,第五输出功率管的栅极与源极连接,第五输出功率管的源极与第十一续流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五输出功率管的漏极与第十一续流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六输出功率管的栅极与源极连接,第六输出功率管的源极与第十二续流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六输出功率管的漏极与第十二续流二极管的负极连接;
[0019]第七输出功率管与第八输出功率管通过源极相连实现串接,第七输出功率管的栅极与源极连接,第七输出功率管的源极与第十三续流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七输出功率管的漏极与第十三续流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八输出功率管的栅极与源极连接,第八输出功率管的源极与第十四续流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八输出功率管的漏极与第十四续流二极管的负极连接;
[0020]所述电容滤波模块包括两个串联的电容,电容的两端并联有电阻,通过第二、三、六、七输出功率管的栅极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第一、三、五、七功率管的漏极与缓冲模块的一端连接,第二、四、六、八功率管的源极与缓冲模块的另一端连接形成直流母线回路;所述第一输出功率管的源极和第四输出功率管的漏极作为第一组单向脉冲电流输出,所述第五输出功率管的源极和第八输出功率管的漏极作为第二组单向脉冲电流输出。
[0021]进一步地, 所述三相整流模块由第一~六续流二极管分三组并联构成,所述缓冲模块由信号继电器和缓冲电阻并联构成,所述电感模块由第一电感构成,所述三相整流模块每组续流二极管的正极相连并与第二输出功率管的源极连接,所述三相整流模块每组续流二极管的负极相连并与缓冲电阻的一端连接,缓冲电阻的另一端经第一电感连接第一输出功率管T1的漏极。
[0022]进一步地,所述MCU控制电路还连接有触控显示屏、辅助开关电源及电压采样电
路、缺相检测电路和远程控制模块,所述触控显示屏与MCU控制电路交互通信,所述辅助开关电源及电压采样电路连接直流母线回路以采集电压,所述缺相检测电路作用于所述三相整流模块以检测电压的缺相信息,所述远程控制模块与远程PC无线通信连接。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采用电磁驱动输送机的槽体,通过驱动两个电磁铁来替代现有行业中使用的常规三相异步电动机驱动偏心连杆机构的振动输送机,来直接驱动振动输送机,减少了传动的中间环节,且其为非机械式接触,能有效降低噪音和驱动功率,与常规三相异步电动机加偏心机构的驱动方式至少节能20%以上;解决了传统的三相异步电动机驱动偏心连杆机构的振动输送机存在的效率低、噪音大、易因润滑保养不当造成污染物料或设备损坏等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的系统结构框图。
[0025]图2为本技术的主电路的一种实施例中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振动输送机的电磁驱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电路、电流及位移检测电路、驱动电路、MCU控制电路以及驱动输送机槽体进行往复振动的电磁激励器;所述主电路连接于三相电源与所述电磁激励器之间,其将三相电源转换为单向脉冲电流供电输出至电磁激励器;所述电流及位移检测电路包括作用于电磁激励器的线圈的电流采样电路以及检测电磁激励器中铁芯与衔铁间的距离的位移传感器;所述驱动电路连接所述主电路,用于调节主电路对电磁激励器输出电流的大小;所述MCU控制电路与所述电流及位移检测电路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以及与所述驱动电路的触发控制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振动输送机的电磁驱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激励器包括交替驱动输送机槽体进行往复振动的第一组电磁铁和第二组电磁铁;所述主电路对应所述第一组电磁铁和第二组电磁铁提供两组单向脉冲电流,且所述主电路具有储存第一组电磁铁和第二组电磁铁馈电时释放电量的电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振动输送机的电磁驱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激励器还包括驱动输送机平衡体的第三组电磁铁和第四组电磁铁,所述主电路对应所述第三组电磁铁和第四组电磁铁提供两组单向脉冲电流。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振动输送机的电磁驱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路包括三相整流模块、缓冲模块、电感模块、电容滤波模块和双H电桥模块;所述三相整流模块与所述三相电源连接,所述双H电桥功率模块与所述电磁激励器供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振动输送机的电磁驱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H电桥模块包括IGBT型的第一~第八输出功率管以及第七~十四续流二极管,其中:第一输出功率管与第二输出功率管通过源极相连实现串接,第一输出功率管的栅极与源极连接,第一输出功率管的源极与第七续流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输出功率管的漏极与第七续流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输出功率管的栅极与源极连接,第二输出功率管的源极与第八续流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二输出功率管的漏极与第八续流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三输出功率管与第四输出功率管通过源极相连实现串接,第三输出功率管的栅极与源极连接,第三输出功率管的源极与第九续流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三输出功率管的漏极与第九续流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四输出功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再余高兴洪耿忠云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昌达除尘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