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污染检测装置及带视窗污染检测装置的火焰探测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6924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视窗污染检测装置及带视窗污染检测装置的火焰探测器,所述视窗污染检测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光源,设置在火焰探测器视窗内部,每个光源包括发光体和底座,所述底座靠近所述火焰探测器视窗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反光板;所述底座的另一侧开设有与所述反光板连通的安装孔,所述发光体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内;至少两个反光装置,设置在所述火焰探测器视窗外侧,每个反光装置对应一个光源,用于反射相应光源发射的红外光;红外接收器,设置在所述火焰探测器视窗内部,用于接收所述反光装置反射的红外光,并输出红外光强度信号;控制器,与所述红外接收器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红外光强度信号判断视窗是否污染。染。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视窗污染检测装置及带视窗污染检测装置的火焰探测器


[0001]本技术涉及火焰探测器视窗污染检测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了一种视窗污染检测装置及带视窗污染检测装置的火焰探测器。

技术介绍

[0002]火焰探测器是一种检测明火的设备,而常规的烟感、温感探测方式有探测距离短响应慢等缺点,无法满足一些特定场所,而且部分场景容易出现灰尘、雨水等,探测器的视窗镜片在长时间接触到这些污染物时候,表层会附着一部分污物,导致光路不正常,遇到真实的火焰信号则导致采样信号过低,从而无法报警,造成人员或财物的损失。
[0003]目前常规的火焰探测器视窗污染程度的检测多采取以下光学结构:红外光源、热释电传感器和镜面反射器,红外光源发射红外信号,穿透视窗照射到镜面反射器上,再由镜面反射器将红外信号反射,穿透视窗照射至热释电传感器,热释电传感器通过吸收的红外信号的能量大小来判断视窗污染的程度。这种“光学结构”简单实用,在火焰探测器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这种设计是利用理想情况下镜面反射器反射单个红外光源的红外信号来进行判断的,然而在实际传输过程中红外光源发出的红外光会在视窗内部会发生折射及衰减,从而导致只有一部分红外信号射向镜面反射器,从而导致镜面反射器反射的红外信号也较少;而镜面反射器反射的红外信号在传输过程也会发生衰减,当信号衰减严重时,容易出现热释电传感器无法检测到红外信号而错误判断视窗污染的情况。
[0004]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视窗污染检测装置及带视窗污染检测装置的火焰探测器。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视窗污染检测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光源,设置在火焰探测器视窗内部,每个光源包括发光体和底座,所述底座靠近所述火焰探测器视窗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反光板;所述底座远离所述火焰探测器视窗的另一侧开设有与所述反光板连通的安装孔,所述发光体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内;
[0007]至少两个反光装置,设置在所述火焰探测器视窗外侧,每个反光装置对应一个光源,用于反射相应光源发射的红外光;
[0008]红外接收器,设置在所述火焰探测器视窗内部,用于接收所述反光装置反射的红外光,并输出红外光强度信号;
[0009]控制器,与所述红外接收器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红外光强度信号判断视窗是否污染。
[0010]基于上述,所述反光装置包括固定部、反光部以及连接部,所述固定部安装在所述火焰探测器视窗外侧,所述固定部与火焰探测器视窗平行,所述反光部的延长线与所述固
定部之间存在夹角,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反光部。
[0011]基于上述,所述光源还包括光源控制电路,所述光源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I和MOS管I,所述控制器的驱动信号通过分压电路连接所述三极管I的基极,所述三极管I的集电极通过上拉电阻连接供电电源,所述三极管I的集电极还连接所述MOS管I的栅极,所述MOS管I的漏极连接供电电源,所述MOS管I的源极通过所述发光体接地。
[0012]基于上述,所述红外接收器包括光敏传感器,所述光敏传感器通过IIC接口与所述控制器的IIC接口通信连接。
[0013]基于上述,还包括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包括加热片以及加热控制电路,所述加热片设置在火焰探测器视窗上;所述加热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II和MOS管II,所述控制器的加热驱动信号通过驱动电路连接所述三极管II的基极,所述三极管II的集电极通过上拉电阻II和上拉电阻III连接供电电源,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还通过上拉电阻II连接所述MOS管II的栅极,所述MOS管II的漏极连接供电电源,所述MOS管II的源极通过所述加热片接地。
[0014]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带视窗污染检测装置的火焰探测器,包括壳体后盖、4.4um传感器、5.0um传感器、视窗压板、视窗、处理电路板以及壳体上盖,还包括前述的视窗污染检测装置,所述处理电路板分别与所述4.4um传感器、所述5.0um传感器以及所述视窗污染检测装置连接。
[0015]基于上述,所述处理电路板包括4.4um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5.0um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以及主控芯片,所述主控芯片分别与所述4.4um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所述5.0um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以及所述视窗污染检测装置的控制器连接。
[0016]基于上述,所述处理电路板包括4.4um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5.0um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以及主控芯片,所述主控芯片分别与所述4.4um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所述5.0um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以及所述视窗污染检测装置的控制主板连接。
[0017]基于上述,所述4.4um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和所述5.0um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为相同的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所述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包括运放A和运放B,所述运放A的正输入端通过RC滤波电路I和限流电阻I连接4.4um传感器或5.0um传感器的输出端;所述运放A的负输入端通过RC滤波电路II连接所述运放A的输出端,所述运放A的负输入端还通过RC滤波电路III接地;所述运放A的输出端通过滤波电容和限流电阻II连接所述运放B的正输入端,供电电源通过限流电阻III连接限流电阻II;所述运放B的负输入端连接所述运放B的输出端,形成跟随电路;所述运放B的输出端通过限流电路输出传感器放大信号给所述主控芯片。
[0018]本技术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具体的说,本技术通过设置至少两个光源以及设置至少两个反光装置,提高红外接收器接收的光强,从而提高了视窗污染检测的识别度,提高了火焰探测器的环境适应性和抗环境污染能力,延长了火焰探测器的维护周期。
[0019]本技术通过设置加热片以及加热控制电路组成的加热电路,减少了雨水侵袭造成的检测结果不准确,可以更准确的探测视窗的污染程度。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爆照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所述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视窗污染检测装置的光路示意图。
[0023]图4是本技术反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本技术的光源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0025]图6是本技术的红外接收器的电路示意图。
[0026]图7是本技术加热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0027]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爆照示意图。
[0028]图9是本技术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0029]图10是本技术指示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0030]图11是本技术主控芯片的电路示意图。
[0031]图中:1. 壳体后盖;2.光源;21.发光体;22.底座;23.反光板;3.红外接收器;4.4.4um传感器;5.5.0um传感器;6.视窗压板;7.视窗;8.壳体上盖;9.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视窗污染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至少两个光源,设置在火焰探测器视窗内部,每个光源包括发光体和底座,所述底座靠近所述火焰探测器视窗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反光板;所述底座远离所述火焰探测器视窗的另一侧开设有与所述反光板连通的安装孔,所述发光体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内;至少两个反光装置,设置在所述火焰探测器视窗外侧,每个反光装置对应一个光源,用于反射相应光源发射的红外光;红外接收器,设置在所述火焰探测器视窗内部,用于接收所述反光装置反射的红外光,并输出红外光强度信号;控制器,与所述红外接收器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红外光强度信号判断视窗是否污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视窗污染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装置包括固定部、反光部以及连接部,所述固定部安装在所述火焰探测器视窗外侧,所述固定部与火焰探测器视窗平行,所述反光部的延长线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存在夹角,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反光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视窗污染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还包括光源控制电路,所述光源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I和MOS管I,所述控制器的驱动信号通过分压电路连接所述三极管I的基极,所述三极管I的集电极通过上拉电阻连接供电电源,所述三极管I的集电极还连接所述MOS管I的栅极,所述MOS管I的漏极连接供电电源,所述MOS管I的源极通过所述发光体接地。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视窗污染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红外接收器包括光敏传感器,所述光敏传感器通过IIC接口与所述控制器的IIC接口通信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视窗污染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包括加热片以及加热控制电路,所述加热片设置在火焰探测器视窗上;所述加热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II和MOS管II,所述控制器的加热驱动信号通过驱动电路连接所述三极管II的基极,所述三极管II的集电极通过上拉电阻II和上拉电阻III连接供电电源,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还通过上拉电阻II连接所述MOS管I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传伟王海东张崇军李党辉魏君飞梁姬君刘旭娟
申请(专利权)人: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