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机设备
,具体是指一种电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电机,俗称“马达”,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机械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它主要是由定子、转子、机座及附件组成,定子是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电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定子由电机壳或定子铁芯固定件、定子铁芯、电机绕组组成。转子由转子和电机传动轴、轴承等组成。定子铁芯的主要作用是通电后产生旋转磁场或是通过转子的转动产生的旋转磁场在绕组中产生感应电流,而转子的主要作用是在定子铁芯的旋转磁场中产生转矩或是通过转动产生旋转磁场,它的主要作用是在电能与机械能之间互换。
[0003]当电机运行时,在它的内部空间,以及电机绕组与铁芯所占的空间区域,存在着电磁场。而电机的性能,正是由电磁场在不同的媒质中的分布,变化,以及和电机绕组电流的互相作用决定的。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电机运行时内部是三维的电磁场,而现有的电机只有定子的内圆周面和转子的外圆周面交互做功,电机绕组两端还穿出定子铁芯裸露在外,仅利用了电机的部分电磁场。
[0004]综上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固定电机和内固定电机,所述外固定电机和内固定电机均包括定子铁芯结构(3)和转子结构;所述定子铁芯结构(3)包括轴心处设有内孔(24)的圆柱形铁芯(14),在圆柱形铁芯(14)上沿其周向均匀分布有多对电机绕组孔(22)、多个压铸固定孔(21)和多个置入固定孔(23),每对电机绕组孔(22)均沿圆柱形铁芯(14)的径向设置,电机绕组孔(22)、压铸固定孔(21)和置入固定孔(23)的延伸方向均沿圆柱形铁芯(14)的轴向,圆柱形铁芯(14)的内圆周面和外圆周面均设置工作间隙,形成由若干个磁极组成的做功面;每对电机绕组孔(22)内均设置绝缘隔离缠绕线圈,多对电机绕组孔(22)内的线圈连接在一起组成电机绕组(17),每对电机绕组孔(22)和置入固定孔(23)交替分布;在圆柱形铁芯(14)的其中一个端面连接用于覆盖电机绕组(17)的第一扇形头铁芯(12),在圆柱形铁芯(14)的另外一个端面连接覆盖电机绕组(17)的第二扇形头铁芯(13),第一扇形头铁芯(12)和第二扇形头铁芯(13)均设置绝缘隔离插入置入固定孔(23)实现与圆柱形铁芯(14)的连接,相邻的扇形头铁芯单元之间设置工作间隙,并在工作间隙内部设置贴合电机绕组(17)形状的绕组孔,形成由若干个磁极组成的做功端面;在圆柱形铁芯(14)上设有沿其一周的放置槽(20),第一扇形头铁芯(12)和第二扇形头铁芯(13)的连接位置位于放置槽(20)内,连接位置通过安装在放置槽(20)内的帽头铁芯(16)限位固定,在圆柱形铁芯(14)连接第二扇形头铁芯(13)的一端设置导楔帽头铁芯(33)和环形导楔铁芯(34),用于铁芯连接时的胀紧固定;所述圆柱形铁芯(14)两端的压铸固定孔(21)位置设有用于压铸隔离的隔离块(19),部分隔离块(19)上设有水管连接件(39),每对电机绕组孔(22)与压铸固定孔(21)之间以及压铸固定孔(21)另一端的工作间隙开口均设置隔离条(18),所述隔离块(19)与隔离条(18)嵌套固定进而组成环状隔离,所述压铸固定孔(21)内壁涂覆隔离涂层;圆柱形铁芯(14)、第一扇形头铁芯(12)、第二扇形头铁芯(13)、帽头铁芯(16)和导楔帽头铁芯(33)通过在压铸固定孔(21)内注入材料压铸固定,压铸固定部位同时也是隔磁区(29);所述转子结构包括T形转子(2)和筒形结构的端转子(5);所述T形转子(2)包括工作圆盘(25)和工作圆柱(26),工作圆盘(25)的盘面上设有第一工作面(28),工作圆柱(26)的柱面上设有第二工作面(27),工作圆盘(25)覆盖第一扇形头铁芯(12),工作圆柱(26)插入圆柱形铁芯(14)的内孔(24),第一工作面(28)与第一扇形头铁芯(12)的端面为第一交互做功面,第二工作面(27)与圆柱形铁芯(14)的内圆周面为第二交互做功面;端转子(5)套在圆柱形铁芯(1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