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泵油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6430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泵油机构,包括:集油器、油泵转子。所述集油器包括壳体、入油口,集油器位置保持固定,入油口与飞溅油液的集油点对齐或连接集油装置;壳体主体部分为环形,中心设置有容积腔,且中心开口,集油器内部安装油泵转子;集油器还设置有多个环向均匀排布的压缩部,压缩部相对环形部分向内收缩,形成容积压缩腔。所述油泵转子安装在集油器内部,相对集油器转动,环体外侧设置有多个均匀排布的凸爪,所述凸爪数量、位置与所述集油器的压缩部一一对应,凸爪内设置有油道孔,将油液引入环体内侧,所述环体与轴配合,从轴上设置的沟槽流入轴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容积压缩腔进行油液的泵入,结构更为简单,效果更好。效果更好。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泵油机构


[0001]本技术属于变速箱润滑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对高速转动轴系进行有效输油的新型泵油机构。

技术介绍

[0002]变速箱必须有足够的润滑和冷却才能有效地运行。提供适当的润滑,齿轮和轴承才能相对平稳地运行,齿轮、轴承在工作时将产生接触和应力,正确的润滑剂可用于防止齿轮和轴承的磨损。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主流,工况的增加,变速器的“润滑”和“冷却

日趋重要。
[0003]现有的变速箱供油泵,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12879285A所公开的,通过在定子的内侧面开设有适配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之间非啮合间隙区的槽型,使得液压油可进入槽型内,提高了供油泵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
[0004]本公司设计研发了一款通过高速电机驱动的变速箱,目前的供油泵,无法有效收集飞溅的润滑油液,且不利于通过输入轴或中间轴内部孔道向轴承输送润滑油。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泵油机构,通过设置可套接在输入轴上的油泵转子,与集油器的配合,进行油液的泵入,结构更为简单,效果更好。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泵油机构,包括:集油器、油泵转子,
[0007]所述集油器包括壳体、入油口,集油器位置保持固定,入油口与飞溅油液的集油点对齐或连接集油装置;壳体主体部分为环形,中心设置有容积腔,且中心开口,集油器内部安装油泵转子;集油器还设置有多个环向均匀排布的压缩部,压缩部相对环形部分向内收缩,形成容积压缩腔,
[0008]所述油泵转子安装在集油器内部,相对集油器转动,环体外侧设置有多个均匀排布的凸爪,所述凸爪数量、位置与所述集油器的压缩部一一对应,凸爪内设置有油道孔,将油液引入环体内侧,所述环体与轴配合,从轴上设置的沟槽流入轴内部。
[0009]进一步地,所述集油器一侧设置有与凸爪对应的让位缺口,方便安装。
[0010]进一步地,所述油泵转子设置有四个凸爪,围绕油泵转子中心均匀排布;集油器设置有四个让位缺口与其对应。
[0011]进一步地,所述集油器的壳体设置有卡接部,卡接部为不完整的环形,与轴上安装的压板配合,进行定位。
[0012]进一步地,所述集油器的压缩部为向内凹陷的弧形或为平面。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所述的新型泵油机构,油泵转子与集油器的配合,油泵转子安装在轴上进行旋转,容积压缩腔进行油液的泵入,结构更为简单,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新型泵油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新型泵油机构的正向剖视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新型泵油机构的装配前的立体示意图一;
[0018]图4为本技术所述的新型泵油机构的装配前的立体示意图二。
[0019]图中:1、集油器;101、入油口;102、让位缺口;103、压缩部;104、容积腔;105、壳体;
[0020]2、油泵转子;201、油道孔;202、凸爪;203、环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2]如图1、3所示,一种新型泵油机构,包括:集油器1、油泵转子2。
[0023]如图3、4所示,集油器1包括壳体105、入油口101,集油器1位置保持固定,入油口101与飞溅油液的集油点对齐或连接集油装置;壳体105主体部分为环形,中心设置有容积腔104,且中心开口,集油器1内部安装油泵转子2;集油器1还设置有多个环向均匀排布的压缩部103,压缩部103相对环形部分向内收缩,形成容积压缩腔。集油器1的压缩部103为向内凹陷的弧形或为平面。集油器1的壳体105设置有卡接部,卡接部为不完整的环形,与轴上安装的压板配合,进行定位。
[0024]如图2所示,油泵转子2安装在集油器1内部,相对集油器1转动,环体203外侧设置有多个均匀排布的凸爪202,凸爪202数量、位置与集油器1的压缩部103一一对应,凸爪202内设置有油道孔201,将油液引入环体203内侧,环体203与轴配合,从轴上设置的沟槽流入轴内部。
[0025]在其中一个实例中,集油器1一侧设置有与凸爪202对应的让位缺口102,方便安装。油泵转子2设置有四个凸爪202,围绕油泵转子2中心均匀排布;集油器1设置有四个让位缺口102与其对应。
[0026]本技术的工作原理:
[0027]本技术的新型泵油机构,集油器1一侧端面开4个让位缺口102,便于油泵转子2安装。集油器1壳体105方便与输入轴上的压板、轴承端面贴合,实现轴向定位。集油器1在圆周方向有4个容积压缩腔,油泵转子2旋转到该位置时,容积减小,使润滑油流入油泵转子2内。油泵转子2有4个凸爪202,凸爪202上有一个油道孔201,便于润滑油流入。如图2所示,润滑油通过飞溅或集油装置,进入集油器1,油泵转子2带动润滑油旋转。当旋转到集油器1的容积压缩腔时,内部容积减小,压强增大,挤压润滑油进入油泵转子2内部的斜油孔,实现泵油功能。
[0028]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泵油机构,包括:集油器(1)、油泵转子(2),所述集油器(1)包括壳体(105)、入油口(101),集油器(1)位置保持固定,入油口(101)与飞溅油液的集油点对齐或连接集油装置;壳体(105)主体部分为环形,中心设置有容积腔(104),且中心开口,集油器(1)内部安装油泵转子(2);集油器(1)还设置有多个环向均匀排布的压缩部(103),压缩部(103)相对环形部分向内收缩,形成容积压缩腔,所述油泵转子(2)安装在集油器(1)内部,相对集油器(1)转动,环体(203)外侧设置有多个均匀排布的凸爪(202),所述凸爪(202)数量、位置与所述集油器(1)的压缩部(103)一一对应,凸爪(202)内设置有油道孔(201),将油液引入环体(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海林沈双达潘发玉曹维武红钢潘二栓周坤郭育成周嵘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