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冲击工具
[0001]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冲击工具。
技术介绍
[0002]电动工具具备:由作业者握持的把持外壳(手柄外壳)。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作为电动工具的盘式研磨机。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盘式研磨机具备:被夹设于马达外壳与手柄外壳之间的防振部件。在专利文献1中,防振部件用于抑制:被传递于手柄外壳的振动。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69657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作为电动工具而已知有冲击工具。冲击工具具备:砧座、在旋转方向上对砧座进行打击的打击机构。在打击机构对砧座进行打击的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振动。在冲击工具中,期待着:能够对被传递于把持外壳的振动进行抑制的技术。
[0007]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被传递于把持外壳的振动进行抑制的冲击工具。
[0008]本说明书公开一种冲击工具。冲击工具可以具备:马达、通过马达而被驱动的打击机构、通过打击机构而在旋转方向上被打击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工具具备:马达;打击机构,其能够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输出旋转轴为中心而进行旋转,并且通过所述马达而被驱动;砧座,其具有配置于比所述打击机构更靠前方位置的砧座轴部、以及从所述砧座轴部的后端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出来且通过所述打击机构而在以所述输出旋转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被打击的砧座突起部;锤子壳体,其对所述打击机构进行收容;主体外壳,其配置于比所述锤子壳体更靠后方的位置,并且被固定于所述锤子壳体;把持外壳,该把持外壳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所述主体外壳更靠后方的位置,并且该把持外壳以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外壳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主体外壳;以及防振部件,其配置于所述主体外壳与所述把持外壳之间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外壳具有:主体部、以及从所述主体部朝向后方突出出来的突出部,所述把持外壳具有:连结于所述突出部的连结部,所述防振部件配置于:所述突出部与所述连结部之间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振部件包括第1防振部件,该第1防振部件用于抑制:所述锤子壳体在与所述输出旋转轴平行的轴向上的振动传递于所述把持外壳的情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防振部件包括橡胶。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具有:以包围与所述输出旋转轴平行的假想轴的方式配置的外周面、以及形成于所述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且供设置于所述把持外壳的凸部配置的沟部,所述沟部的内表面包括:朝向后方的第1支承面、以及配置于比所述第1支承面更靠后方的位置且朝向前方的第2支承面,所述第1防振部件包括:被支承于所述第1支承面的第1防振部、以及被支承于所述第2支承面的第2防振部,所述凸部配置于:所述第1防振部与所述第2防振部之间的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防振部件包括:分别与所述第1防振部以及所述第2防振部相连接的第3防振部。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振部件包括第2防振部件,该第2防振部件用于抑制:所述锤子壳体在以所述输出旋转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的振动传递于所述把持外壳的情形,所述突出部具有:在所述外周面而形成于所述沟部的旁边的凹部,所述第2防振部件配置于所述凹部,所述凸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2防振部件的端部相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周面设置有多个所述沟部,所述凸部以分别配置于多个所述沟部的方式设置有多个,所述凹部形成于:第1沟部与第2沟部之间的位置,配置于第1沟部的第1凸部、与所述第2防振部件的一方的端部相接触,配置于第2沟部的第2凸部、与所述第2防振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相接触。9.根据权利要求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