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昭娟专利>正文

散热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4509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器装置,该散热器装置与一热源接触,用以将热源迅速地传递并有效地进行热交换,该散热器装置主要包括由多片鳍片串接构成的环形散热鳍片组,该环形鳍片组的下方设有一导热块,该导热块与热源紧密接触并将热能传递至各鳍片,一支以上的热导管与导热块接触,并且蜿蜒攀附于鳍片上,并延伸至环形散热鳍片组的顶端,以使得热源所产生的热能具有两个传递路径,从而可以迅速地将热能传导至各鳍片上,以达到快速散热的目的。(*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器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具有两个热传递路径的散热器装置。
技术介绍
散热器的应用在电子装置中相当常见,例如台式计算机的主机内部的中央处理器、显示芯片组等,由于此类电子装置在运作中,往往需要进行高速的逻辑演算,因此其产生热,而由于其产生的热会在短时间内让整个电子装置的温度快速升高,因此,若无法将热迅速排除,则在高温的作业环境下,势必会影响到电子装置的正常运作,例如造成电子装置的毁损或当机等。随着各种电子装置的效能逐渐提高,伴随而来的散热问题也日渐严重,目前提高散热效能的方法不外乎有两种第一,增加散热风扇的风量,第二,增加散热器的散热面积,就以增加散热风扇的风量而言,增加散热风扇的风量势必得加快散热风扇的转速,然而提高散热风扇的转速后将导致噪音值的增加,因此该方法并非最好的选择;以增加散热器的散热面积而言,增加散热器的散热面积最简单的方式即是增加散热鳍片的数量,然而通常电子装置的内部空间有所限制,再加上增加散热面积势必增加散热器的重量,因而散热器的散热鳍片的数量仍因体积及加工条件而有所限制。有鉴于此,申请人之前提出一散热鳍片组的专利申请(中国台湾公告第M269700号技术专利申请),该专利申请将散热鳍片以环形排列的方式一一组扣结合,使得在有限的面积下,提供了最多的散热面积,请参阅图1所示,图中所示即为申请人之前所提出的散热鳍片组10,其主要由多个散热鳍片101及一散热风扇102所组成,该散热器10的散热鳍片101的底部装设有一导热块(图中未示出),利用该导热块贴附于一电子装置的热源上,通过导热块,将热源所产生的热能传导至各散热鳍片。由于快速散热的需求,导热块与各散热鳍片101的材质均为高导热系数的材质,上述专利申请确实可以有效地增加散热面积,但在增加散热面积后,如何能更有效地热传递从而进行热交换,仍有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的问题,本技术针对组扣式环形散热器装置,提出一种更有效地热传递从而进行热交换的解决方案。根据本技术所公开的散热器装置,其主要利用热导管快速导热特性,搭配多个鳍片面向性散热的特性,将两者结构作一整合,以使两者之间能相互组设,使热源所产生的热能,能通过两个传递路径而迅速传导至各散热鳍片,以达到快速散热的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散热器装置对一热源进行散热,其中该散热器装置包括有一散热鳍片组,其由多片鳍片环接组扣而成,该散热鳍片组的底部设有一导热块;及一支以上的热导管,该热导管的一端紧密贴覆于该导热块,另一端蜿蜒攀附于该鳍片上,并延伸贴覆于该散热鳍片组的顶端;其中,该导热块紧密贴覆于该热源,该热源的热能通过该导热块传递至该鳍片,或经由该热导管传递至该鳍片的顶端。根据本技术的散热器装置,其中该散热鳍片组上形成有一环形凹槽,其用以容置该热导管。根据本技术的散热器装置,其中该散热器的上平面组设有一散热风扇。根据本技术的散热器装置,其中该导热块还与一固定支架相互组设。根据本技术的散热器装置,其中该热导管的一端为接触该导热块的吸热端,另一端为接触该鳍片的冷凝端,该吸热端与该导热块之间涂布有锡膏以作为连接介质。根据本技术的散热器装置,其中该热导管的该冷凝端成型为弧状。根据本技术的散热器装置,其中该热导管的该冷凝端成型为半圆弧状。根据本技术的散热器装置,其中该热导管与该散热鳍片组的该环状凹槽之间涂布有锡膏以作为连接介质。本技术所提供的散热器装置对一热源进行散热,该散热器装置包括有一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的上、下平面分别组设有一第一散热鳍片组及一第二散热鳍片组;多支热导管,所述热导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及该第二散热鳍片组的组设部;及一导热块,其组设于该热导管的其中一端并接触该热源。根据本技术的散热器装置,其中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分别由多片鳍片环接组扣成型。根据本技术的散热器装置,其中该热导管与该散热鳍片组的该组设部之间涂布有作为连接介质的锡膏。本技术可兼顾快速导热以及大面积散热的双重优点,可使散热器整体的散热效率大幅提高,并且热源的热能快速地被传导至鳍片的顶端,使得无须加大散热风扇的转速即可提供热交换所需的风量,将可减少电能的消耗并降低噪音。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本技术的内容,现将配合下列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公知的散热器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技术的散热器的立体外观图。图3是本技术的散热器的组合示意图(一)。图4是本技术的散热器的组合示意图(二)。图5是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一)。图6是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二)。图7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组合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散热器101散热鳍片102散热风扇 20散热器201散热鳍片组 2011环状凹槽2012鳍片202散热风扇203热导管 2031吸热端 2032冷凝端204导热块2041组设部205固定支架2051螺丝 30热源40载板50散热器501第一散热鳍片组 502第二散热鳍片组503散热风扇 504热导管5011组设部5021组设部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图3所示,图2为本技术散热器20的立体外观图,如图中所示,本技术的散热器20由一环形散热鳍片组201、一散热风扇202(可附加)、一热导管203以及一导热块204所组成;图3为本技术立体散热器20的组合示意图(一),如图中所示,散热鳍片组201由多片鳍片2012环接成型,成型后,散热鳍片组201的上平面形成有一环状凹槽2011,该环状凹槽可设置热导管203;如图中所示的热导管203,成型有一弧状(或半圆、或圆弧状)的冷凝端2032,其另一端则为吸热端2031,其中,冷凝端2032恰可组设于散热鳍片组201上面的环状凹槽2011中,这样,可使冷凝端2032平均接触于散热鳍片组201的每片鳍片2012上,吸热端2031则紧密地贴覆于导热块204,由于,热导管203的特性为快速达到均温,因此,吸热端2031受热后,即可迅速将热传导到热导管的每一点,通过均温的特性,使热导管203的冷凝端2032所接触的每一片散热鳍片也能快速受热,并进行热发散的作用;再请参阅图中所示,热导管203的吸热端2031弯折成型后,布设于散热鳍片组201的下方,并与一导热块204紧密贴覆,如图中所示,导热块204成型有一凹槽状的组设部2041,以使热导管203的吸热端2031可组设于组设部2041之中,两者之间可以利用锡膏或高热传系数的黏着剂作为相互组设的连接介质;另外,如图中所示,本技术还在导热块204的外围组设有一固定支架205,该固定支架205可使整个散热器20与一热源30(如图5所示)接触而进行热传递。请参阅图4,图中所示为本技术散热器20的组合示意图(二),如图中所示,即为热导管203与散热鳍片组201组设完成后的外观,由图示可知,热导管203完整地环设于散热鳍片组201的每一散热鳍片的上方,也就是说,热导管201的冷凝端2032与每一散热鳍片有接触,可使热迅速传导至每一散热鳍片;另外,散热风扇202可组设于散热鳍片组201的上方,当散热风扇202动作时,可辅助散热鳍片组201迅速散热。请参阅图5,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器装置,其对一热源进行散热,其特征在于,该散热器装置包括有:    一散热鳍片组,其由多片鳍片环接组扣而成,该散热鳍片组的底部设有一导热块;及    一支以上的热导管,该热导管的一端紧密贴覆于该导热块,另一端蜿蜒攀附于该鳍片上,并延伸贴覆于该散热鳍片组的顶端;    其中,该导热块紧密贴覆于该热源,该热源的热能通过该导热块传递至该鳍片,或经由该热导管传递至该鳍片的顶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昭娟
申请(专利权)人:陈昭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