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44962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2 21: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极装置,其是水冷式的电阻焊用电极装置,能够使冷却水始终高效地循环至电极前端附近而稳定地对电极进行冷却。形成为如下构造:冷却管(11)从装置主体(1)的下方侧插入于内部,从该冷却管(11)的前端开口部(11a)喷出的冷却水对覆盖于柄(8)的前端的顶帽(10)进行冷却,将该冷却管(11)安装为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的轴向自由移动、且能够自由固定于任意位置。其结果,即使改变柄(8)的长度,也能够使得冷却管(11)的前端开口部(11a)始终位于顶帽(10)的附近,从而能够可靠地对顶帽(10)进行冷却、且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电极前端形状。端形状。端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极装置
[0001]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980092023.0(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9/048864)、申请日为2019年12月13日、专利技术名称为“电极装置”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利用冷却水冷却的构造的电阻焊用电极装置。

技术介绍

[0003]电阻点焊中产生焊接不良的主要原因在于,电极头前端的磨损、扩大而导致电流密度降低。即,其主要原因在于,因电极头前端磨损、扩大而使得与被焊接件密接的面积增大,电流分散,且每单位面积的电流密度降低,因此,电阻发热量降低而引起焊接不良。
[0004]众所周知,作为电阻焊的根本的焦耳热如发热量Q=电流
×
电流
×
电阻
×
通电时间所示那样与电流的2次方成正比。此处,若电极前端的直径增大一成,则面积变为1.21倍,电流密度变为约8成,根据上述计算式可知,发热量的计算值降低接近4成。这是由电极与被焊接件的密接面积增大导致的,在发热量降低4成的状况下,即使在与电极头为新品时所使用的电流相同的电流下产生焊接不良也不稀奇。
[0005]如前所述,如何持久保持电极头的前端形状是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焊接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电极前端,从内部使冷却水循环而对电极进行冷却,由此尽量维持电极前端形状。
[0006]以往,作为这种电极装置而存在如下电极装置,如图6所示,在保持件(holder)51上安装有柄(shank)52,在柄52的前端装配有顶帽(cap tip)53,并且在柄52的内部配设有顶帽53的冷却管54(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7]现有技术文献
[0008]专利文献
[0009]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

2359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0]关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存在如下问题:若柄52的长度发生变化,则冷却管54的前端与顶帽53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发生变化,若柄52变长,则冷却管54的前端与顶帽53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增大,因此冷却性能下降,在现场作业中,焊接对象的种类繁多,变换工序作业变得日常化,此时,由柄52及顶帽53构成的电极内表面的冷却管54的更换变得繁琐,因此,无法贯彻执行每当变换工序时改变长度,即使在因变换工序而使得电极长度增大的情况下,也仅对电极进行更换,从而无法使得冷却水高效地循环至电极前端附近,导致电极前端形状比设想更早地磨损、扩大,进而导致意料之外的焊接不良。
[001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问题而提供如下电极装置,能够以极其简单的方法任意地对电极内表面的水冷端部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冷却水高效地循环至电极前端附近,由此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电极前端形状并减少焊接不良的发生。
[0012]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专利技术的电极装置是如下结构的电极装置,具有:装置主体,其是将在筒状的柄的前端覆盖有顶帽的电极和筒状的笔直保持件连结成直线状而得到的;以及
[0013]冷却管,其从上述装置主体的下方插入于内部,并使前端开口部位于所述顶帽的附近,
[0014]从该冷却管的前端开口部喷出的冷却水在对顶帽进行冷却之后在冷却管的外周面与柄及笔直保持件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流动,然后,从笔直保持件的下方部向外部排出,所述电极装置的特征在于,
[0015]将所述冷却管安装为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的轴向自由移动、且能够自由固定于任意位置,以上即为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专利技术。
[0016]根据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装置主体的下部配置有冷却管支承部件,该冷却管支承部件设置有冷却水的供给口,该冷却管支承部件对冷却管的基端进行支承,以上即为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专利技术。
[0017]根据其他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冷却管支承部件包括:基部,其设置有冷却水的供给口;以及筒体,其在上述基部上立起设置,
[0018]所述筒体以能够沿轴向自由移动的方式嵌插于笔直保持件内,
[0019]另外,电极装置构成为:通过使在所述筒体的外周壁设置的长槽部与旋合在笔直保持件的侧面的固定螺栓卡合,使所述冷却管支承部件能够相对于笔直保持件的轴向自由移动、且能够自由固定于任意位置,以上即为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专利技术。
[0020]根据其他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冷却管支承部件包括:基部,其设置有冷却水的供给口;以及固定部件,其与上述基部分离地固定于笔直保持件的下部,另外,以使冷却管贯通的状态而对冷却管进行支承,
[0021]在所述固定部件设置有冷却水的排出口,
[0022]另外,电极装置构成为:通过在固定部件的下部设置利用环形滚珠将所述冷却管固定于任意位置的环式钢管接头构造的锁定机构,使所述冷却管支承部件能够相对于笔直保持件的轴向自由移动、且能够自由固定于任意位置,以上即为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专利技术。
[0023]专利技术的效果
[0024]在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中,将冷却管安装为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的轴向自由移动、且能够自由固定于任意位置,因此,即使在柄的长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冷却管移动而使前端部始终位于且固定于电极内表面的附近,能够使得冷却水高效地循环至电极前端附近,从而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电极前端形状,减少焊接不良的产生。
[0025]另外,在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中,在所述装置主体的下部配置有冷却管支承部件,该冷却管支承部件设置有冷却水的供给口,该冷却管支承部件对冷却管的基端进行支承,因此,通过调整该冷却管支承部件的位置而能够简单地将冷却管的前端部调整为位于电极内表面的附近。
[0026]另外,在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中,所述冷却管支承部件包括:基部,其设置有冷却水的供给口;以及筒体,其在上述基部上立起设置,所述筒体以能够沿轴向自由移动的方式嵌插于笔直保持件内,另外,电极装置构成为:通过使在所述筒体的外周壁设置的长槽部与旋合在笔直保持件的侧面的固定螺栓卡合,使所述冷却管支承部件能够相对于笔直保持
件的轴向自由移动、且能够自由固定于任意位置,因此,能够简单地调整成冷却管的前端部位于电极内表面的附近,另外,能够简单地将其固定保持于该位置。
[0027]另外,在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中,所述冷却管支承部件包括:基部,其设置有冷却水的供给口;以及固定部件,其与上述基部分离地固定于笔直保持件的下部,另外,以使冷却管贯通的状态而对冷却管进行支承,在所述固定部件设置有冷却水的排出口,另外,电极装置构成为:通过在固定部件的下部设置利用环形滚珠将所述冷却管固定于任意位置的环式钢管接头构造的锁定机构,使所述冷却管支承部件能够相对于笔直保持件的轴向自由移动、且能够自由固定于任意位置,因此,能够简单地调整成冷却管的前端部位于电极内表面的附近,另外,能够简单地将其固定保持于该位置。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0029]图2是示出安装有与图1不同的长度的柄的状态的剖视图。
[0030]图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极装置,构成为具有:装置主体,其是将在筒状的柄的前端覆盖有顶帽的电极和筒状的笔直保持件连结成直线状而得到的;以及冷却管,其从所述装置主体的下方插入于内部,并使前端开口部位于所述顶帽的附近,其基端从所述装置主体的下方突出,从该冷却管的前端开口部喷出的冷却水在对顶帽进行冷却之后在冷却管的外周面与柄及笔直保持件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流动,然后,从笔直保持件的下方部向外部排出,所述电极装置的特征在于,将所述冷却管安装为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的轴向自由移动、且能够自由固定于任意位置,在装置主体的下部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赤尾恭央村上隆昭
申请(专利权)人:新光机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