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送风管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3862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2 14: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地送风管组件,其包括:风管壳体,所述风管壳体为扁平长方体管道,所述风管壳体沿纵向延伸的侧壁上设置至少一个进风口,所述风管壳体的上侧壁设置至少一个出风口,所述风管壳体内设有至少一个消音组件,所述消音组件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进风管,连接于所述风管壳体的进风口上,所述进风管的部分内壁包覆第一吸音材料,所述第一吸音材料设置于所述进风管靠近所述风管壳体的部分区域内并沿所述进风管的延伸方向形成波浪状的进风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地送风管的噪音较大的问题。地送风管的噪音较大的问题。地送风管的噪音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送风管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新风系统
,特别涉及一种地送风管组件。

技术介绍

[0002]室内新风系统一种有效的去除细颗粒物的装置,其将室外的新鲜空气经过高效净化后送入室内,使室内空气时刻保持新鲜。新风机进入室内可以采用顶送风或地送风的方式,其中,地送风系统因其舒适性、便于施工,易于维修等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推广。
[0003]地送风管的管道及风口通常预埋在屋内地表下,地送风管道一般为扁平的方形风管。目前,在新风系统的送风量较大时,地送风管产生的噪声大,会透过地板影响用户,目前对于地送风管道的降噪处理,一般为调节送风风机的功率,降低风量,而采用该种方法会影响送风效率,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地送风管的噪音较大的问题,为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低噪音水平的地送风管组件。
[0005]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地送风管组件,包括:风管壳体,所述风管壳体为扁平长方体管道,所述风管壳体沿纵向延伸的侧壁上设置至少一个进风口,所述风管壳体的上侧壁设置至少一个出风口,所述风管壳体内设有至少一个消音组件,所述消音组件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连接于所述风管壳体的进风口上的进风管,所述进风管为圆形管道,所述进风管的部分内壁贴覆第一吸音材料,所述第一吸音材料设置于所述进风管靠近所述风管壳体的部分区域内并沿所述进风管的延伸方向形成波浪状的进风通道。
[0007]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进风管的外壁包覆有第二吸音材料,所述第二吸音材料沿所述进风管的延伸方向布置。
[0008]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风管壳体的风道截面积S1与所述进风管的风道截面积S2的关系为3S2<S1<10S2。
[0009]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消音组件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风管壳体分隔成第一腔与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腔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隔板上设置若干第一消音孔,所述第一消音孔的孔径小于5mm。
[0010]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消音组件还包括插接于所述第一消音孔上的消音塞体,所述消音塞体上设有第二消音孔,所述第二消音孔的孔径小于2mm。
[0011]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隔板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或所述隔板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
[0012]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口设置出风百叶组件,所述出风百叶组件包括田字形支撑框以及可摆动地安装于田字形支撑框上的叶片。
[0013]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位于所述田字形支撑框四个区域的所述叶片中,
至少一个区域内的叶片方向与其他区域的叶片方向垂直设置。
[0014]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位于所述田字形支撑框四个区域的所述叶片中,两个区域内的叶片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两个区域的叶片方向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
[001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6]本技术提供的地送风管组件中,风管壳体设置消音结构,进风管内设置第一吸音材料,利用第一吸音材料的吸音能力以及消音结构的消音能力进行消音降噪处理,实现了地送风管组件大风量送风时的降噪处理。且第一吸音材料使进风通道形成波浪形通道,增加了气流与第一吸音材料的接触长度和面积,提高消音效果。
附图说明
[0017]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中优选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0018]图1为本技术地送风管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0019]图2为图1的A

A向剖视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地送风管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出风百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4]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25]如图1、图2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地送风管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该地送风管组件用于双向流、热回收、新风系统的地板下送风。地送风管组件包括:风管壳体10,所述风管壳体10为铺设于地板下侧的扁平长方体管道,所述风管壳体10沿纵向延伸的侧壁上设置至少一个进风口11,所述风管壳体10的上侧壁设置至少一个出风口12,所述风管壳体10内设有至少一个消音组件30,所述消音组件30位于所述进风口11与所述出风口12之间;
还包括连接于所述风管壳体10的进风口11上的进风管20,所述进风管20为圆形管道,所述进风管20的部分内壁贴覆第一吸音材料40,所述第一吸音材料40设置于所述进风管20靠近所述风管壳体10的部分区域内并沿所述进风管20的延伸方向形成波浪状的进风通道。
[0026]上述地送风管组件通过在风管壳体10以及进风管20内分别设置能够吸音或消音的结构,利用第一吸音材料40的吸音能力以及消音结构的消音能力进行消音降噪处理,实现了地送风管组件大风量送风时的降噪处理。位于进风管20内的第一吸音材料40使进风通道形成波浪形通道,增加了风与第一吸音材料40的接触长度和面积,提高消音效果。
[0027]具体地,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进风管20的外壁包覆有第二吸音材料50,所述第二吸音材料50沿所述进风管20的延伸方向布置,以进一步提高该地送风管组件的消音效果。其中,所述第一吸音材料40与第二吸音材料50缠绕并粘接于进风管20的内壁与外壁上。
[0028]具体地,所述风管壳体10的风道截面积S1与进风管20的风道截面积S2的关系为3S2≤S1≤10S2。所述消音组件30包括隔板31,所述隔板31将所述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送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风管壳体,所述风管壳体为扁平长方体管道,所述风管壳体沿纵向延伸的侧壁上设置至少一个进风口,所述风管壳体的上侧壁设置至少一个出风口,所述风管壳体内设有至少一个消音组件,所述消音组件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连接于所述风管壳体的进风口上的进风管,所述进风管为圆形管道,所述进风管的部分内壁贴覆第一吸音材料,所述第一吸音材料设置于所述进风管靠近所述风管壳体的部分区域内并沿所述进风管的延伸方向形成波浪状的进风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送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的外壁包覆有第二吸音材料,所述第二吸音材料沿所述进风管的延伸方向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送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壳体的风道截面积S1与所述进风管的风道截面积S2的关系为3S2<S1<10S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地送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组件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风管壳体分隔成第一腔与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贤贾子亭张一帆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金茂人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