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排风掺混扰流风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0036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下排风掺混扰流风道结构,包括主风道、第一支风道以及第二支风道相连通形成的“T”型地下风道;第二支风道与主风道连接的位置处铰接有风机墙,以开启或关闭第二支风道;地下工程内部排风温度与外部环境温度的温差大于温差阈值时,第二支风道关闭,地下工程内部排风可以从主风道进入并掺混由第二支风道进入的新风后再从第一支风道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地下排风掺混扰流风道结构,通过风机墙将外部新风引入第二支风道内并从射流喷口喷出与主风道排出的地下工程内部排风相掺混,降低地下工程内部排风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差,达到地下风道的隐蔽排风之目的。达到地下风道的隐蔽排风之目的。达到地下风道的隐蔽排风之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下排风掺混扰流风道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地下风道排风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排风掺混扰流风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我国地域辽阔,地质类型丰富、情况复杂,因此地下工程在我国工程建筑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广泛应用在铁路、水利、矿业、军事、公路、地铁、海底隧道、住宅等领域。目前,地下工程一般都存在排风换气的需求,然而因季节不同或早晚温度的差异,会导致地下风道排风温度与外部环境温差较大,以致于排风时风道的红外征候明显,对于特殊工程而言无法达到隐蔽排放的目的。
[0003]综上,地下特殊工程的排风要求排风温度场均匀,且与环境温差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排风掺混扰流风道结构,具有降低地下风道排风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差,达到地下风道隐蔽排风的效果。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地下排风掺混扰流风道结构,其中,包括主风道、第一支风道以及第二支风道,主风道、第一支风道以及第二支风道相连通以形成“T”型地下风道;第二支风道与主风道连接的位置处采用合页铰接有风机墙,风机墙与驱动装置相连,驱动装置可驱动风机墙相对于第二支风道旋转,以开启或关闭第二支风道;主风道与地下工程内部相连通,地下工程内部排风温度与外部环境温度的温差小于温差阈值时,第二支风道打开,地下工程内部排风可以从主风道进入并从第一支风道和第二支风道排出;地下工程内部排风温度与外部环境温度的温差大于温差阈值时,第二支风道关闭,地下工程内部排风可以从主风道进入并掺混由第二支风道进入的新风后再从第一支风道排出。
[0006]进一步,第二支风道关闭时,风机墙的进风口与第二支风道的出口相对应,风机墙的出风口与第一支风道相对应,以将外部环境新风从第二支风道引入并掺混地下工程内部排风从第一支风道排出。
[0007]进一步,风机墙上均布有多个风机,每个风机均与一个静压箱相连,静压箱上设置有射流喷口,风机可将新风送入静压箱内并经射流喷口喷出。
[0008]进一步,射流喷口为电动球形喷口,以方便改变出风速度与方向。
[0009]进一步,风机墙包括相连的第一风机墙与第二风机墙,第二支风道关闭时,第一风机墙与第二支风道的壁面垂直,第二风机墙朝向第一支风道倾斜,第二风机墙与第二支风道的壁面形成有30
°‑
60
°
的夹角。
[0010]进一步,靠近第一支风道口部的壁面上固定有排风温度传感器,以检测排风的温度;第一支风道外部设置有环境温度传感器以检测环境温度;从而计算排风与外部环境的温差阈值。
[0011]进一步,排风温度传感器为三个,分别设置在第一支风道的底部,第一支风道的侧
壁上以及第一支风道的顶壁上,以检测排风温度的均匀性。
[0012]进一步,温差阈值为排风温度与外部空间温度的温差不超过4℃。
[0013]进一步,主风道内设置有控制柜,控制柜与排风温度传感器、环境温度传感器、驱动装置、风机墙相连,控制柜可根据排风与外部环境的温差阈值控制风机墙旋转,从而控制第二支风道的开启与关闭。
[0014]进一步,靠近第一支风道口部的顶壁上设置有摇头风扇,摇头风扇可对第一支风道内的排风进一步扰动,以使第一支风道内的排风的温度场更均匀。
[0015]本技术的地下排风掺混扰流风道结构设计巧妙,通过风机墙将外部新风引入第二支风道内并从射流喷口喷出与主风道排出的地下工程内部排风相掺混,降低地下工程内部排风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差,达到地下风道的隐蔽排风之目的,另外,采用控制柜智能控制风机墙的开启与关闭,在保证温度阈值的同时降低了风机的能耗,有效保证了特殊工程隐蔽性与节能性的需求。
[0016]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0017]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0018]图1为本技术的地下排风掺混扰流风道结构的第二支风道打开状态的俯视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地下排风掺混扰流风道结构的第二支风道关闭状态的俯视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的地下排风掺混扰流风道结构的风墙前方位置处的纵向刨面图;
[0021]图4为本技术的地下排风掺混扰流风道结构的侧壁上的排风温度传感器前方位置处的纵向刨面图;
[0022]图5为本技术的地下排风掺混扰流风道结构的顶壁上的排风温度传感器前方位置处的纵向刨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更好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功能以及具体设计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地下排风掺混扰流风道结构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24]如图1

5所示,本技术的地下排风掺混扰流风道结构包括主风道1、第一支风道21以及第二支风道22,主风道1、第一支风道21以及第二支风道22相连通以形成“T”型地下风道;第二支风道22与主风道1连接的位置处铰接有风机墙3,本实施例采用合页8进行铰接,风机墙3与驱动装置4相连,驱动装置4可驱动风机墙3相对于第二支风道22旋转,以开启或关闭第二支风道22;主风道1与地下工程内部相连通,地下工程内部排风温度与外部环境
温度的温差小于温差阈值时,第二支风道22打开,地下工程内部排风可以从主风道1进入并从第一支风道21和第二支风道22排出;地下工程内部排风温度与外部环境温度的温差大于温差阈值时,第二支风道22关闭,地下工程内部排风可以从主风道1进入并掺混由第二支风道22进入的新风后再从第一支风道21排出。
[0025]具体来说,第二支风道22开启时,风机墙3与第二支风道22相平行,地下工程内部排风可以从主风道1进入并同时从第一支风道21和第二支风道22排出;第二支风道22关闭时,风机墙3与第二支风道22相垂直,风机墙3的进风口与第二支风道22的出口相对应,风机墙3的出风口与第一支风道21相对应,以将外部环境新风从第二支风道22引入并掺混地下工程内部排风从第一支风道21排出。
[0026]如图3所示,风机墙3上均布有多个风机7,每个风机7均与一个静压箱6相连,静压箱6上设置有射流喷口5,风机7可将新风送入静压箱6内并经射流喷口5喷出。可以理解是,风机7也可以选用市面上自带静压箱6的EC直流变速风机7,并且选用静压箱6上自带的射流喷口5为电动球形喷口的,电动球形喷口可灵活改变出风速度与方向,以提高扰动掺混效率以及扰动掺混效果。
[0027]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风机墙3包括相连的第一风机墙与第二风机墙,本实施例采用合页8进行连接,第二支风道22关闭时,第一风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排风掺混扰流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风道、第一支风道以及第二支风道,主风道、第一支风道以及第二支风道相连通以形成“T”型地下风道;第二支风道与主风道连接的位置处采用合页铰接有风机墙,风机墙与驱动装置相连,驱动装置可驱动风机墙相对于第二支风道旋转,以开启或关闭第二支风道;主风道与地下工程内部相连通,地下工程内部排风温度与外部环境温度的温差小于温差阈值时,第二支风道打开,地下工程内部排风可以从主风道进入并从第一支风道和第二支风道排出;地下工程内部排风温度与外部环境温度的温差大于温差阈值时,第二支风道关闭,地下工程内部排风可以从主风道进入并掺混由第二支风道进入的新风后再从第一支风道排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排风掺混扰流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支风道关闭时,风机墙的进风口与第二支风道的出口相对应,风机墙的出风口与第一支风道相对应,以将外部环境新风从第二支风道引入并掺混地下工程内部排风从第一支风道排出。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排风掺混扰流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风机墙上均布有多个风机,每个风机均与一个静压箱相连,静压箱上设置有射流喷口,风机可将新风送入静压箱内并经射流喷口喷出。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排风掺混扰流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射流喷口为电动球形喷口,以方便改变出风速度与方向。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排风掺混扰流风道结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辉谭可可张金城丁茹章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