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能系统能量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32322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储能系统管理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储能系统能量管理系统,包括主控单元和电池均衡管理电路,电池均衡管理电路连接主控单元,电池均衡管理电路包括电感L2、场效应管Q3、场效应管Q4、电池B2和电池B3,场效应管Q3的栅极连接主控单元,场效应管Q3的漏极连接电池B2的正极,场效应管Q3的源极连接电池B2的负极,场效应管Q3的源极连接电感L2的第一端,电感L2的第二端连接场效应管Q3的漏极,场效应管Q3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Q4的漏极,场效应管Q4的栅极连接主控单元,场效应管Q4的源极连接电感L2的第二端,场效应管Q4的源极连接电池B3的负极。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储能电池均衡电路的可靠性比较低的问题。电池均衡电路的可靠性比较低的问题。电池均衡电路的可靠性比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储能系统能量管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储能系统管理
,具体的,涉及一种储能系统能量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储能系统中一般配置有能量管理系统,用以整体检测及控制储能系统的运行,并供运维人员进行例行维护、远程监控及故障排查等,储能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储能电池,储能电池的均衡管理对整个储能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储能电池的均衡方法常用的有变压器均衡法,变压器均衡法能够快速的实现电池双向均衡,但由于变压器体积较大,这样也会使均衡电路变得庞大;变压器在使用时,存在漏感现象,这些都是变压器均衡法的缺陷,导致开关元器件的使用寿命和均衡电路的可靠性比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出一种储能系统能量管理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储能电池均衡电路的可靠性比较低的问题。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储能系统能量管理系统,包括主控单元和电池均衡管理电路,所述电池均衡管理电路连接所述主控单元,所述电池均衡管理电路包括二极管D3、二极管D4、电感L2、场效应管Q3、场效应管Q4、电池B1、电池B2、电池B3、电感L3、场效应管Q5、场效应管Q6、二极管D5和二极管D6;
[0006]所述场效应管Q3的栅极连接所述主控单元,所述场效应管Q3的漏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所述场效应管Q3的漏极连接所述电池B2的正极,所述场效应管Q3的源极连接所述电池B2的负极,所述场效应管Q3的源极连接所述电感L2的第一端,所述电感L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所述场效应管Q3的源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4的漏极,所述场效应管Q4的栅极连接所述主控单元,所述场效应管Q4的源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所述场效应管Q4的源极连接所述电池B3的负极,所述电池B3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池B2的正极;
[0007]所述电池B1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池B2的正极,所述电池B1的正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5的漏极,所述场效应管Q5的栅极连接所述主控单元,所述场效应管Q5的源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6的漏极,所述场效应管Q6的栅极连接所述主控单元,所述场效应管Q6的源极连接所述电池B2的负极,所述电感L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池B2的正极,所述电感L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6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5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6的硫基,所述二极管D6的阳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6的源极。
[0008]进一步,本技术中还包括电压检测电路,所述电压检测电路包括三路电路结构相同的支路,任一所述支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隔离放大器U1、电阻R3、电阻R4、电阻R5、
电阻R6、运放U2和电阻R7,所述隔离放大器U1的第一输入端通过所述电阻R1连接所述电池B1的正极,所述隔离放大器U1的第二输入端通过所述电阻R2连接所述电池B1的负极,所述隔离放大器U1的第一输出端通过所述电阻R3连接所述运放U2的反相输入端,所述隔离放大器U1的第二输出端通过所述电阻R4连接所述运放U2的同相输入端,所述运放U2的同相输入端通过所述电阻R5接地,所述运放U2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电阻R6连接所述运放U2的反相输入端,所述运放U2通过所述电阻R7连接所述主控单元。
[0009]进一步,本技术中还包括充电电路,所述充电电路包括场效应管Q1、二极管D1、电感L1、场效应管Q2和二极管D2,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所述主控单元,所述场效应管Q1的漏极连接外部电源正极,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通过所述电感L1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1连接外部电源的负极,所述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所述主控单元,所述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所述场效应管Q2的源极连接所述外部电源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电池B1的正极,所述电池B3的负极连接外部电源的负极。
[0010]进一步,本技术中还包括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电容C11、电阻R16、三极管Q7、电阻R17、光耦U6、电阻R18、电阻R19、和场效应管Q8,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通过所述电容C11连接所述主控单元,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16接地,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连接所述光耦U6的第一输入端,所述光耦U6的第二输入端通过所述电阻R17连接5V电源,所述光耦U6的第一输出端通过所述电阻R18连接24V电源,所述光耦U6的第二输出端通过所述电阻R19接地,所述光耦U6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8的栅极,所述场效应管Q8的源极接地,所述场效应管Q8的漏极连接24V电源。
[0011]进一步,本技术中还包括温度检测电路,所述温度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8、热敏电阻RT1、电阻R9、运放U3和电阻R10,所述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5V电源,所述电阻R8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热敏电阻RT1连接所述电阻R9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9的第二端接地,所述运放U3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第一端,所述运放U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运放U3的反相输入端,所述运放U3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电阻R10连接所述主控单元。
[0012]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0013]本技术中,电池均衡管理电路的工作原理为:当电池B1的电量多于电池B2时,主控单元输出PWM控制信号至场效应管Q5的栅极,PWM信号为高电平时场效应管Q5导通,电池B1放电,电感L3储存电量;当场效应管Q5断开时,电感L3释放电量,通过续流二极管D6给电池B2充电。均衡过程通过对场效应管Q5的导通和截止就能把电池B1的电量转移到电池B2上使电池处于均衡状态。当电池B2的电量多于B1时,这时控制场效应管Q6的导通和截止,均衡过程与上面类似,就把电池B2的电量转移到电池B1上,电池B3电量转移同理。
[0014]本技术是利用电感元件储能,控制场效应管的导通状态,利用电感进行储能和放能,实现相邻电池之间电量的传送,完成电池之间均衡。能够快速的完成相邻电池之间的电量转移,以致使电池达到均衡状态,在充电和放电过程都可以实现,从而提高电池均衡的可靠性。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中电池均衡管理电路的电路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中电压检测电路的电路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中充电电路的电路图;
[0019]图4为本技术中驱动电路的电路图;
[0020]图5为本技术中温度检测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能系统能量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单元和电池均衡管理电路,所述电池均衡管理电路连接所述主控单元,所述电池均衡管理电路包括二极管D3、二极管D4、电感L2、场效应管Q3、场效应管Q4、电池B1、电池B2、电池B3、电感L3、场效应管Q5、场效应管Q6、二极管D5和二极管D6;所述场效应管Q3的栅极连接所述主控单元,所述场效应管Q3的漏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所述场效应管Q3的漏极连接所述电池B2的正极,所述场效应管Q3的源极连接所述电池B2的负极,所述场效应管Q3的源极连接所述电感L2的第一端,所述电感L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所述场效应管Q3的源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4的漏极,所述场效应管Q4的栅极连接所述主控单元,所述场效应管Q4的源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所述场效应管Q4的源极连接所述电池B3的负极,所述电池B3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池B2的正极;所述电池B1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池B2的正极,所述电池B1的正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5的漏极,所述场效应管Q5的栅极连接所述主控单元,所述场效应管Q5的源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6的漏极,所述场效应管Q6的栅极连接所述主控单元,所述场效应管Q6的源极连接所述电池B2的负极,所述电感L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池B2的正极,所述电感L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6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5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6的硫基,所述二极管D6的阳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6的源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储能系统能量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压检测电路,所述电压检测电路包括三路电路结构相同的支路,任一所述支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隔离放大器U1、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运放U2和电阻R7,所述隔离放大器U1的第一输入端通过所述电阻R1连接所述电池B1的正极,所述隔离放大器U1的第二输入端通过所述电阻R2连接所述电池B1的负极,所述隔离放大器U1的第一输出端通过所述电阻R3连接所述运放U2的反相输入端,所述隔离放大器U1的第二输出端通过所述电阻R4连接所述运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军奇
申请(专利权)人:中碳海巢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