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1300MPa级耐候钢绞线用热轧盘条及其轧制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1941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1300MPa级耐候钢绞线用热轧盘条,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如下:C:<0.12wt%、Si:0.1~1.2wt%、Mn:<0.8wt%、P<0.02wt%、S<0.02wt%、Cu:0.1~1.0wt%、Cr:1.0~4.0wt%、Cr/Cu=8~12,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微合金化,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还加入了Nb:0.015~0.035wt%、V:0.04~0.07wt%、Nb/V=1/3~2/3,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1300MPa级耐候钢绞线用热轧盘条及其轧制工艺,通过革新化学成分体系并配合适当的组织调控工艺,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实现钢绞线免涂镀、裸用,从而大幅度降低下游用户采购成本,并有利于钢绞线领域“双碳”目标的实施。目标的实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1300MPa级耐候钢绞线用热轧盘条及其轧制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冶金
,具体涉及一种>1300MPa级耐候钢绞线用热轧盘条及其轧制工艺。

技术介绍

[0002]钢绞线是大跨度结构的重要安全承重件,当前全部由高碳钢盘条经冷拔、热镀锌而成,为满足更大跨度要求,钢绞线主要向高强化方向发展,其化学成分体系中C、Mn以及合金等元素含量不断提升,虽然满足了强度提升需求,但基体耐腐蚀性能仍然需要通过镀锌进行保障,并且由于镀锌层厚度有限(约50μm),因此现有镀锌钢绞线还面临使用过程的维护与保养问题,导致终端用户材料采购与全寿命周期使用成本高企。
[0003]钢绞线主要通过镀锌来获得耐候性,这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热镀锌工艺污染大、成本高;其二涂镀类钢丝表面耐候层往往较薄,在运输、安装、使用过程容易破损而达不到耐蚀效果;另外当前耐候钢在板材类发展较为充分,但对于需要冷拉、大变形的工业类线材,因与板材加工流程和应用场景的显著差异,导致耐候类工业线材发展缓慢。
[0004]CN115261735A公开了一种预应力钢绞线用盘条及其生产工艺,其组成成分按质量百分数计为:C:0.89

0.93%,Si:0.69

0.78%,Mn:0.56

0.63%,P:≤0.015%,S:≤0.01%,Cr:0.32

0.37%,Ni:0.12

0.19%,Mo:0.02

0.08%,Cu:0.01

0.015%,Al:0.04

0.06%,Ti:0.01

0.015%,V:0.03

0.039%,Nb:0.015

0.02%,B:0.0015

0.003%,Ce:0.0015

0.003%,La:0.0015

0.003%,Sn:≤0.015%,Sb:≤0.01%,As:≤0.015%,O:≤0.0012%,N:0.008

0.015%,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通过Mn/Si=0.81

0.87,增加渗碳体稳定性、抑制渗碳体的粗化;通过Ce

Cu复合细化片层间距,Nb与V、Ti协同强化细晶作用;微量B降低脱碳敏感性;稀土La降低残余元素,改善拉拔性能、降低断丝率,提高索氏体转化率、减小片层间距、保证片层完整平直,提高综合力学性能。但该专利仍为传统钢绞线产品,不具备耐候、免涂镀功能,后续还需进行镀锌操作,导致生产工序厂、成本高、污染严重。
[0005]CN115341149A公开了一种耐应力腐蚀钢绞线及其制备方法,按照质量百分比,所述的耐应力腐蚀钢绞线由如下组分组成:C 0.81~0.84%、Si 0.70~0.90%、Mn 0.20~0.50%、Cr+2V≤0.30%、S≤0.008%、P≤0.010%、As≤0.003%、Ti≤0.005%、Al≤0.005%、B≤0.0005%,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该专利通过降低残余应力与氢的含量,降低了应力腐蚀的风险。该专利主要是针对应力腐蚀进行成分与工艺的改进,但对于日常应用中的非应力腐蚀缺少应对措施,因此该专利技术专利同样需进行传统的镀锌作业方可使用。
[0006]针对当前钢绞线领域的“痛点”,如何通过革新化学成分体系并配合适当的组织调控工艺,开发出一种耐候、免涂镀的钢绞线新品种,能满足钢绞线裸用要求,大幅度降低下游用户采购成本、投资成本,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1300MPa级耐候、免涂镀钢绞线用热轧盘条及其轧制工艺。
[0008]为达到上述目的,采用技术方案如下:
[0009]一种>1300MPa级耐候钢绞线用热轧盘条,其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如下:
[0010]C:<0.12wt%、Si:0.1~1.2wt%、Mn:<0.8wt%、P<0.02wt%、S<0.02wt%、Cu:0.1~1.0wt%、Cr:1.0~4.0wt%、Cr/Cu=8~12,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0011]按上述方案,C:<0.12wt%、Si:0.5~0.8wt%、Mn:<0.8wt%、P<0.02wt%、S<0.02wt%、Cu:0.4~0.8wt%、Cr:2.5~3.5wt%、Cr/Cu=10,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0012]按上述方案,进行微合金化,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还加入了Nb:0.015~0.035wt%、V:0.04~0.07wt%、Nb/V=1/3~2/3,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0013]上述1300MPa级耐候钢绞线用热轧盘条的轧制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14]钢坯加热;包括预热段、加热段和均热段;
[0015]轧制;采取低温控轧,全流程采用奥氏体未再结晶轧制;
[0016]控冷;采用斯太尔摩工艺控制冷却。
[0017]按上述方案,所述钢坯加热工艺中钢坯为小方坯或矩形坯,断面(140~220mm)
×
(140~220mm);均热段加热温度1150℃~1250℃,加热时间110min~140min。
[0018]按上述方案,所述轧制工艺中精轧温度为870
±
10℃、入减定径温度880
±
10℃,终轧温度890
±
10℃。
[0019]按上述方案,所述控冷工艺中,采用斯太尔摩工艺控制冷却,0#辊道速度0.2~1m/s,余下8组辊道速度相对于前一组辊道提升3%(极差);13组风机的风量为210000m3/h,1#~2#风机开启5%~20%,保温盖开启,确保出2#风机温度为750
±
20℃,3#~13#风机全关、保温盖关闭,确保出13#风机温度>450℃。
[0020]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如下:
[002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1300MPa级耐候钢绞线用热轧盘条及其轧制工艺,通过革新化学成分体系并配合适当的组织调控工艺,本专利技术可实现钢绞线免涂镀、裸用,从而大幅度降低下游用户采购成本,并有利于钢绞线领域“双碳”目标的实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实施例进一步阐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23]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C:碳元素对钢的腐蚀不利,并且对焊接性能、冷脆性能和冲压性能有影响;并且,碳含量愈高,热处理后钢中更易出现马氏体等异常组织。综合考虑,本专利技术碳含量<0.12wt%。
[0024]Si:硅元素是钢中重要的强化元素,并且对耐腐蚀性能有利,能显著提高拉拔后钢丝的弹性极限,但过高的Si含量将增大铁素体脆性不利于冷镦加工。综合考虑,本专利技术硅含量为0.1~1.2wt%。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1300MPa级耐候钢绞线用热轧盘条,其特征在于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如下:C:<0.12wt%、Si:0.1~1.2wt%、Mn:<0.8wt%、P<0.02wt%、S<0.02wt%、Cu:0.1~1.0wt%、Cr:1.0~4.0wt%、Cr/Cu=8~12,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2.如权利要求1所述耐候钢绞线用热轧盘条,其特征在于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如下:C:<0.12wt%、Si:0.5~0.8wt%、Mn:<0.8wt%、P<0.02wt%、S<0.02wt%、Cu:0.4~0.8wt%、Cr:2.5~3.5wt%、Cr/Cu=10,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3.如权利要求1所述耐候钢绞线用热轧盘条,其特征在于进行微合金化,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还加入了Nb:0.015~0.035wt%、V:0.04~0.07wt%、Nb/V=1/3~2/3,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4.权利要求1所述耐候钢绞线用热轧盘条的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钢坯加热;包括预热段、加热段和均热段;轧制;采取低温控轧,全流程采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帆夏艳花任安超贾万军叶途明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