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有喷油机构的可倾瓦径向滑动轴承,包括轴承体,轴承体内部设有至少两个轴瓦,且相邻两个轴瓦之间固定连接有喷油机构,喷油机构的第一端靠近轴承体,且开设有冷油槽,冷油槽开设有第二进油孔,第二进油孔贯穿喷油机构;喷油机构的第二端开设有热油槽和喷油嘴,喷油嘴与第二进油孔连通,轴承体上开设有与冷油槽位置相对并连通的第一进油孔,冷润滑油依次从第一进油孔、冷油槽和第二进油孔进入喷油嘴被喷洒至轴瓦,喷油机构和轴承体开设有有贯穿的通孔,通孔的一端位于热油槽内,热润滑油流至热油槽并从通孔排出轴承体外部,可以有效防止因润滑油温度过高而加剧轴承损耗,从而提高了轴承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了轴承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了轴承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喷油机构的可倾瓦径向滑动轴承
[0001]本技术涉及滑动轴承,具体是一种带有喷油机构的可倾瓦径向滑动轴承。
技术介绍
[0002]滑动轴承在工作时由于轴颈与轴瓦的接触会产生摩擦,导致表面发热、磨损甚而“咬死”,所以在设计轴承时,应选用减摩性好的滑动轴承材料制造轴瓦,合适的润滑剂并采用合适的供应方法,改善轴承的结构以获得厚膜润滑等。可倾瓦径向滑动轴承广泛应用在鼓风机、压缩机、汽轮机、燃机等各类旋转机械中,现有的可倾瓦径向滑动轴承出油边泄出的热油与进入其轴承内部的冷油混合后,再次进入下一个瓦块,当旋转机械在高速、高压下工作时,润滑油温度会持续升高,导致润滑油粘度降低、油膜厚度减小,机械振动会加剧可倾瓦径向滑动轴承磨损,从而影响机组运行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喷油机构的可倾瓦径向滑动轴承,可以有效防止因润滑油温度过高而加剧轴承损耗,从而提高了轴承的使用寿命。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5]一种带有喷油机构的可倾瓦径向滑动轴承,包括轴承体,轴承体内部沿其圆周方向均匀地设有至少两个轴瓦,且相邻两个轴瓦之间固定连接有喷油机构,喷油机构的第一端靠近轴承体,且开设有冷油槽,冷油槽开设有第二进油孔,第二进油孔贯穿喷油机构;喷油机构的第二端开设有热油槽和喷油嘴,喷油嘴与第二进油孔连通,轴承体上开设有与冷油槽位置相对并连通的第一进油孔,冷润滑油依次从第一进油孔、冷油槽和第二进油孔进入喷油嘴被喷洒至轴瓦;
[0006]所述喷油机构和轴承体开设有贯穿的通孔,通孔与热油槽连通,热润滑油流至热油槽内,并由通孔排出轴承体外部。
[0007]进一步地,所述轴瓦的出油边设有用于将热润滑油引流至热油槽内的挡油板。
[0008]进一步地,所述喷油嘴与轴瓦的出油边之间的距离为2~3mm,且喷油嘴倾斜设置,其中心轴与轴承径向之间的夹角为45
°‑
80
°
。
[0009]进一步地,所述轴承体的内表面开设有安装槽,喷油机构的第一端卡接在安装槽内,喷油机构的第二端位于相邻两个轴瓦形成的空隙内,并与轴瓦固定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喷油机构的第二端的两端均设有定位凸起,轴瓦的两端均开设有定位凹槽,定位凸起插接在定位凹槽内部使相邻两块轴瓦相连,喷油机构和轴瓦相连后呈现环状结构。
[0011]进一步地,所述喷油机构通过螺栓与轴承体固定连接。
[0012]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轴承体两侧的轴承盖,轴承盖上设有定位孔,轴瓦的两侧面均设有凸台,凸台插接在定位孔内部从而将轴瓦与轴承盖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轴瓦的内表面是由巴氏合金或铜铬合金制成的合金瓦面。
[0014]进一步地,所述轴承体由两个半圆环相互卡接而成。
[0015]进一步地,所述挡油板为刀锋状。
[0016]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7]本技术将轴承工作中被加热的润滑油从轴瓦的出油边排出时,并流至热油槽内,并从通孔排出轴承外,被收集于油箱内部,待冷却后,可供再次注入轴承内部使用;同时,将冷润滑油从第一进油孔注入冷油槽内,冷润滑油经过第二进油孔分流后,从对应的喷油嘴喷向轴瓦,不仅起到润滑效果,而且对轴承起到降温作用,有效防止因润滑油温度太高而加剧轴承的损坏,提升了轴承的承载能力和运行稳定性,减少轴承损耗,降低了设备的运行维护成本。
[0018]挡油板可以将从轴瓦的出油边排出的热润滑油引流至热油槽,方便热油充分并及时排出。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喷油机构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喷油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本技术的轴承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5]图7为本技术图3的A
‑
A处剖视图;
[0026]图8为本技术不带轴承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9为本技术轴瓦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1、轴承体;11、进油孔;12、第一螺栓孔;2、螺栓;3、轴承盖;4、喷油机构;41、喷油嘴;42、通孔;43、挡油板;44、热油槽;45、第二螺栓孔;46、定位凸起;47、冷油槽;48、进油孔;5、轴瓦;51、合金瓦面;52、定位凹槽;53、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内容做进一步详细解释说明。
[0030]如图1~图9所示,一种带有喷油机构的可倾瓦径向滑动轴承,包括环形轴承体1以及安装在其内部的四块轴瓦5和四个喷油机构4,轴承体1的内表面开设有安装槽,喷油机构4的第一端卡接在安装槽内,喷油机构4的第二端位于相邻两个轴瓦5形成的空隙内,喷油机构4的两端均设有定位凸起46,轴瓦5的两端均开设有定位凹槽52,定位凸起46插接在定位凹槽52内部从而将相邻两块轴瓦5相连,轴瓦5和喷油机构4相连后形成环状结构,位于轴承体1内部,轴承体1和喷油机构4均开设有有位置相对的第二螺栓孔45,螺栓2通过第二螺栓孔45将轴承体1和喷油机构4固定连接;
[0031]如图3~图5和图7所示,所述喷油机构4第一端开设有冷油槽47,冷油槽47内均匀地开设有一排第二进油孔48,第二进油孔48贯穿喷油机构4,并与设在喷油机构4第二端的喷油嘴41连通,轴承体1上开设有长条状的第一进油孔11,第一进油孔11与冷油槽47的位置
相对并连通,从第一进油孔11将冷的润滑油注入冷油槽47内,由第二进油孔48分流后,从对应的喷油嘴41喷向轴瓦5,从而起到润滑效果,并降低了轴承的温度,减少了轴承损耗;
[0032]如图3所示,所述喷油机构4的第二端开设有长条状的热油槽44,热油槽44一侧,即轴瓦5的出油边设有刀锋状的挡油板43,喷油机构4和轴承体1开设有有贯穿的通孔42,通孔42与热油槽44连通,热润滑油被挡油板43引流至热油槽44内,并从通孔42排出轴承外,被收集于油箱内部,待冷却后,可供再次注入轴承内部使用;
[0033]所述喷油嘴41与轴瓦5的出油边相距2~3mm,喷油嘴41的孔径为1~3mm,喷油嘴41倾斜设置,且其与轴承径向之间的夹角,即倾斜角度为45
°‑
80
°
;
[0034]如图6和图8所示,轴承体1由两个半圆环相互卡接而成,半圆环的两端分别设有凸台53和与之相匹配的插孔,凸台53插接在插孔内从而将两个半圆环组装成圆环状的轴承体1。
[0035]如图1、图2、图8和图9所示,所述轴承体1两侧开设有第一螺栓孔12,轴承体1的两侧盖合有轴承盖3,轴承盖3上也设有第一螺栓孔12,螺栓2通过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喷油机构的可倾瓦径向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包括轴承体(1),轴承体(1)内部沿其圆周方向均匀地设有至少两个轴瓦(5),且相邻两个轴瓦(5)之间固定连接有喷油机构(4),喷油机构(4)的第一端靠近轴承体(1),且开设有冷油槽(47),冷油槽(47)开设有第二进油孔(48),第二进油孔(48)贯穿喷油机构(4);喷油机构(4)的第二端开设有热油槽(44)和喷油嘴(41),喷油嘴(41)与第二进油孔(48)连通,轴承体(1)上开设有与冷油槽(47)位置相对并连通的第一进油孔(11),冷润滑油依次从第一进油孔(11)、冷油槽(47)和第二进油孔(48)进入喷油嘴(41)被喷洒至轴瓦(5);所述喷油机构(4)和轴承体(1)开设有贯穿的通孔(42),通孔(42)与热油槽(44)连通,热润滑油流至热油槽(44)并由从通孔(42)排出轴承体(1)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喷油机构的可倾瓦径向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瓦(5)的出油边设有用于将热润滑油引流至热油槽(44)内的挡油板(4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有喷油机构的可倾瓦径向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油嘴(41)与轴瓦(5)的出油边之间的距离为2~3mm,且喷油嘴(41)倾斜设置,其中心轴与轴承径向之间的夹角为45
°‑
80
°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有喷油机构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培基,庞凯,赵志明,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