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提供一种电容器组件。所述电容器组件包括:主体,包括介电层和内电极层且所述介电层介于所述内电极层之间;以及外电极,设置在所述主体上并连接到所述内电极层。所述内电极层中的每个内电极层具有电容形成部和引出部,所述电容形成部设置成与相邻的内电极层叠置,所述引出部从所述电容形成部延伸并连接到所述外电极。高度差H2与高度差H1的比值(H2/H1)为0.2或更小,其中高度差H2是最下面的内电极层的所述电容形成部和所述引出部之间的高度差,高度差H1是最上面的内电极层的所述电容形成部和所述引出部之间的高度差。所述介电层的平均厚度为420nm或更小。的平均厚度为420nm或更小。的平均厚度为420nm或更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容器组件
[0001]本申请要求于2021年10月15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第10
‑
2021
‑
0137247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的权益,该韩国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被全部包含于此。
[0002]本公开涉及一种电容器组件。
技术介绍
[0003]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一种电容器组件)由于其小尺寸、高容量和易于安装,是在诸如通信、计算机、家用电器、汽车等的行业中使用的重要的片组件,并且特别地,多层陶瓷电容器是在诸如移动电话、计算机、数字电视等的各种电气装置、电子装置和信息通信装置中使用的关键无源元件。
[0004]通常,MLCC可通过以下步骤制造:在介电生片上丝网印刷用于形成内电极层的导电膏、堆叠其上印刷有导电膏的多个介电生片、压制多个堆叠的介电生片以形成堆叠主体以及烧结堆叠主体。
[0005]另外,在形成堆叠主体时,设置在堆叠主体下部的介电生片可被压制与要堆叠的数量一样多的次数。因此,与设置在堆叠主体上部中的介电生片的厚度相比,设置在堆叠主体下部中的介电生片的厚度可更薄。当烧结堆叠主体时,可能发生在电容器组件的下部中MLCC的击穿电压(BDV)降低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公开的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改善耐压性能的电容器组件。
[0007]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电容器组件包括:主体,包括介电层和多个内电极层,所述多个内电极层设置为彼此相对并且所述介电层介于所述多个内电极层之间;以及外电极,设置在所述主体上并连接到所述多个内电极层,其中,所述多个内电极层中的每个内电极层具有电容形成部和引出部,所述电容形成部设置成与相邻的内电极层叠置,所述引出部从所述电容形成部延伸并连接到所述外电极,高度差H2与高度差H1的比值(H2/H1)为0.2或更小,其中,所述高度差H2是所述多个内电极层中的最下面的内电极层的所述电容形成部与所述引出部之间的高度差,并且所述高度差H1是所述多个内电极层中的最上面的内电极层的所述电容形成部与所述引出部之间的高度差,并且所述介电层的平均厚度为420nm或更小。
[0008]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电容器组件包括:主体,包括介电层和多个内电极层,所述多个内电极层设置为彼此相对并且所述介电层介于所述多个内电极层之间;以及外电极,设置在所述主体上并连接到所述多个内电极层。所述多个内电极层中的每个内电极层具有电容形成部和引出部,所述电容形成部设置成与相邻的内电极层叠置,所述引出部从所述电容形成部延伸并连接到所述外电极。所述多个内电极层中的第一最外面的内电极层的所述电容形成部与所述引出部之间的高度差与所述多个内电极层中的第二最外面的内
电极层的所述电容形成部与所述引出部之间的高度差不同。在所述多个内电极层中,除了所述第一最外面的内电极层和所述第二最外面的内电极层之外,具有最小的所述电容形成部和所述引出部之间的高度差的内电极层的位置偏离所述多个内电极层在厚度方向上的中央。
附图说明
[0009]通过结合附图及以下具体实施方式,本公开的以上和其他方面、特征和优点将被更清楚地理解,在附图中:
[0010]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容器组件的立体图;
[0011]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沿线I
‑
I'截取的截面的示图;
[0012]图3是图2的A部的放大图;
[0013]图4是图2的B部的放大图;
[0014]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比较示例的截面的示图;以及
[0015]图6是示出比较示例和试验示例的BDV破坏测试数据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在本公开的描述中使用的术语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并且不旨在限制本公开。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单数术语包括复数形式。本公开的描述中的术语“包括”、“包含”、“被构造为”等用于指示存在特征、数量、步骤、操作、要素、部件或它们的组合,并且不排除组合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附加特征、数量、步骤、操作、要素、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可能性。此外,术语“设置在
……
上”、“定位在
……
上”等可指示要素位于物体上方或物体下方,并且不一定意味着要素相对于重力方向位于物体上方。
[0017]术语“结合到”、“组合到”等不仅可指示要素彼此直接且物理地接触,而且还包括其中其他组件介于要素之间使得要素也与其他组件接触的构造。
[0018]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的要素的尺寸和厚度被指示为示例,并且本公开不限于此。
[0019]在附图中,第一方向可被定义为Z方向或厚度方向,第二方向可被定义为X方向或长度方向,并且第三方向可被定义为Y方向或宽度方向。
[0020]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容器组件。参照附图,相同或相应的组件可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重复的描述。
[0021]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容器组件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沿线I
‑
I'截取的截面的示图。图3是图2的A部的放大图。图4是图2的B部的放大图。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比较示例的截面的示图。图6是示出比较示例和试验示例的BDV破坏测试数据的示图。
[0022]参照图1至图4,根据该实施例的电容器组件1000可包括主体100以及外电极210及220。主体100可包括介电层110以及多个内电极层121和122。
[0023]根据该实施例,主体100可形成电容器组件1000的外观。尽管主体100的具体形状没有特别限制,但是如所示出的,主体100可具有六面体形状或与六面体形状类似的形状。由于在烧结工艺期间包含在主体100中的陶瓷粉末的收缩,主体100可不具有拥有完美直线
的六面体形状,而是可具有大体上六面体形状。
[0024]基于图1和图2,主体100可包括在厚度Z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在长度X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第三表面103和第四表面104以及在宽度Y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第五表面105和第六表面106。主体100的第三表面103、第四表面104、第五表面105和第六表面106中的每个表面可以是主体100的连接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的壁表面。在下文中,主体100的两个端表面(一个端表面和另一端表面)可分别指主体100的第三表面103和第四表面104,并且主体100的两个侧表面(一个侧表面和另一侧表面)可分别指主体100的第五表面105和第六表面106。另外,主体100的一个表面和另一表面可分别指主体100的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当根据该实施例的电容器组件1000安装在安装基板(诸如印刷电路板)上时,主体100的一个表面101可用作安装表面。
[0025]主体100可包括介电层110以及交替布置的第一内电极层121和第二内电极层122,并且介电层110介于第一内电极层121和第二内电极层122之间。介电层110、第一内电极层121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容器组件,包括:主体,包括介电层和多个内电极层,所述多个内电极层设置为彼此相对并且所述介电层介于所述多个内电极层之间;以及外电极,设置在所述主体上并连接到所述多个内电极层,其中,所述多个内电极层中的每个内电极层具有电容形成部和引出部,所述电容形成部设置成与相邻的内电极层叠置,所述引出部从所述电容形成部延伸并连接到所述外电极,高度差H2与高度差H1的比值H2/H1为0.2或更小,其中,所述高度差H2是所述多个内电极层中的最下面的内电极层的所述电容形成部与所述引出部之间的高度差,并且所述高度差H1是所述多个内电极层中的最上面的内电极层的所述电容形成部与所述引出部之间的高度差,并且所述介电层的平均厚度为420nm或更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组件,其中,在所述最上面的内电极层和所述最下面的内电极层中的每个内电极层中,与所述电容形成部相比,所述引出部被设置为更靠近所述主体在厚度方向上的中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器组件,其中,与所述最下面的内电极层的所述引出部相比,所述最上面的内电极层的所述引出部设置为更靠近所述主体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的所述中央。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组件,其中,在从所述最上面的内电极层朝向所述最下面的内电极层的方向上,所述多个内电极层的所述电容形成部与所述引出部之间的高度差减小然后增大。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容器组件,其中,所述多个内电极层中除所述最上面的内电极层和所述最下面的内电极层之外的一个内电极层具有最小的所述电容形成部和所述引出部之间的高度差。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容器组件,其中,与所述最上面的内电极层相比,所述多个内电极层中的所述一个内电极层被设置成更靠近所述最下面的内电极层。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组件,其中,最上面的介电层的厚度与最下面的介电层的厚度基本上相同。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组件,其中,所述外电极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一个端表面上的第一外电极和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与所述一个端表面相对的另一端表面上的第二外电极,所述最上面的内电极层的所述引出部通过所述主体的所述一个端表面暴露以接触所述第一外电极,并且所述最下面的内电极层的所述引出部通过所述主体的所述另一端表面暴露以接触所述第二外电极。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容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外电极和所述第二外电极中的每个外电极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上的第一层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层上的第二层。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夏荣,金锺勳,李旼坤,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