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驱动电路及其PCB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9309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03: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驱动电路及其PCB板,所述驱动电路包括输入处理单元、降压单元、PFC校正单元、输出单元和第一变压器T1,所述输入处理单元与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降压单元和PFC校正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供电绕组分别与PFC校正单元和降压单元连接,所述PFC校正单元还与输入处理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次级绕组与输出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输出单元的输出端用于输出电压;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与第一变压器T1的供电绕组同相;本申请公开的驱动电路,第一变压器T1的供电绕组与初级绕组同相,且设置有PFC校正单元,消除了输入电压或输出电压变化对降压单元正常工作的影响,实现了驱动电源的宽范围输出,提高了驱动电源的使用灵活度。驱动电源的使用灵活度。驱动电源的使用灵活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驱动电路及其PCB板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驱动电源的控制电路
,特别涉及一种驱动电路及其PCB板。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用于照明装置的、带拨码电流的驱动电源,其电压输出范围一般由控制电路内的控制芯片的VCC工作电压范围决定,假设控制芯片的最小工作电压为7

9V,进入OVP过电压保护是28

32V,为了保证驱动电源正常工作,VCC电压设计范围一般会设定在大于最小工作电压以及小于进入过压保护之间,即控制芯片的工作电压范围为10

27V之间;此外,为了保证批量生产时的误差,生产商一般还会将驱动电源的工作电压范围设计得更窄,以确保生产后的驱动电源可正常工作,在这个工作电压范围的限定下,通过变压器VCC绕组与输出绕组的匝比关系,决定了输出电压范围的大小;即现有的驱动电源存在输出电压范围过窄的问题,降低了驱动电源的使用灵活度,无法满足多种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
[0003]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电路,可实现宽范围输出,具有使用灵活度高的优点。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驱动电路,包括输入处理单元、降压单元、PFC校正单元、输出单元和第一变压器T1,所述输入处理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所述降压单元以及所述PFC校正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供电绕组分别与所述PFC校正单元以及所述降压单元连接,所述PFC校正单元还与所述输入处理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次级绕组与所述输出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输出单元的输出端用于输出电压;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与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供电绕组同相。
[0007]所述的驱动电路中,所述输入处理单元包括整流部、滤波部和供电部,所述整流部的输入端用于连接外部输入端,所述整流部的输出端与所述滤波部连接,所述滤波部的输出端与所述供电部连接,所述滤波部还与所述降压单元连接;所述供电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以及PFC校正单元连接。
[0008]所述的驱动电路中,所述整流部包括整流桥BD1,所述整流桥BD1的引脚2和引脚4分别用于连接外部输入端,所述整流桥BD1的引脚1与所述滤波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整流桥BD1的引脚3接地。
[0009]所述的驱动电路中,所述滤波部包括第二压敏电阻MOV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二电感L2、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二压敏电阻MOV2的一端、第三电容C3的一端、第二电感L2的一端、第四电容C4的一端以及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分别与所述整流桥BD1的引脚1连接;所述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降压单元以及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以及第二二极
管D2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容C5的正极、降压单元以及供电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压敏电阻MOV2的另一端、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以及第五电容C5的负极分别接地。
[0010]所述的驱动电路中,所述供电部包括第六电容C6、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和第三二极管D3;所述第六电容C6的一端、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一端和第七电阻R7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PFC校正单元以及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的引脚1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的引脚2分别与所述PFC校正单元以及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和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八电阻R8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
[0011]所述的驱动电路中,所述PFC校正单元包括第一控制芯片U1、第四二极管D4、第四电阻R10、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四电容C10、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四电阻R24、第二十五电阻R25、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二十七电阻R27、第二十八电阻R28、第一场效应管Q1、第二场效应管Q2和第一开关SW1;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引脚7和引脚8分别与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的引脚2以及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引脚5分别与所述第六电容C6的一端、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七电阻R7的一端以及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的引脚1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供电绕组的引脚3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引脚3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引脚1分别与所述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第二十电阻R20的一端、第二十一电阻R21的一端、第二十二电阻R22的一端、第二十三电阻R23的一端以及第二十四电阻R2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一电阻R21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十二电阻R2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二十八电阻R28的一端、第九电容C9的一端以及第二十七电阻R27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三电阻R23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十四电阻R2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二十五电阻R25的一端、第十电容C10的一端以及第二十六电阻R2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六电阻R26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十七电阻R27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SW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SW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降压单元连接;所述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第十九电阻R19的另一端、第二十电阻R20的另一端、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第二十八电阻R28的另一端、第九电容C9的另一端、第二十五电阻R25的另一端和第十电容C10的另一端分别接地。
[0012]所述的驱动电路中,所述降压单元包括第二控制芯片U2、第五二极管D5、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三电阻R13;所述第二控制芯片U2的引脚5、引脚6、引脚7和引脚8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供电绕组的引脚3与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与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SW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芯片U2
的引脚3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处理单元、降压单元、PFC校正单元、输出单元和第一变压器T1,所述输入处理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所述降压单元以及所述PFC校正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供电绕组分别与所述PFC校正单元以及所述降压单元连接,所述PFC校正单元还与所述输入处理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次级绕组与所述输出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输出单元的输出端用于输出电压;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与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供电绕组同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处理单元包括整流部、滤波部和供电部,所述整流部的输入端用于连接外部输入端,所述整流部的输出端与所述滤波部连接,所述滤波部的输出端与所述供电部连接,所述滤波部还与所述降压单元连接;所述供电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以及PFC校正单元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部包括整流桥BD1,所述整流桥BD1的引脚2和引脚4分别用于连接外部输入端,所述整流桥BD1的引脚1与所述滤波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整流桥BD1的引脚3接地。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部包括第二压敏电阻MOV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二电感L2、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二压敏电阻MOV2的一端、第三电容C3的一端、第二电感L2的一端、第四电容C4的一端以及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分别与所述整流桥BD1的引脚1连接;所述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降压单元以及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以及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容C5的正极、降压单元以及供电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压敏电阻MOV2的另一端、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以及第五电容C5的负极分别接地。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部包括第六电容C6、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和第三二极管D3;所述第六电容C6的一端、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一端和第七电阻R7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PFC校正单元以及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的引脚1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的引脚2分别与所述PFC校正单元以及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和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八电阻R8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PFC校正单元包括第一控制芯片U1、第四二极管D4、第四电阻R10、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四电容C10、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四电阻R24、第二十五电阻R25、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二十七电阻R27、第二十八电阻R28、第一场效应管Q1、第二场效应管Q2和第一开关SW1;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引脚7和引脚8分别与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的引脚2以及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引脚5分别与所述第六电容C6的一端、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七电阻R7的一端以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锦红谈世尧李军许浩涛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科谷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科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云谷电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