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气细颗粒物有机组分中的效应组分的非靶向筛选和鉴定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环境新污染物筛查
,具体涉及一种大气细颗粒物有机组分中的效应组分的非靶向筛选和鉴定方法。
技术介绍
[0002]PM
2.5
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大气悬浮颗粒物,是由悬浮在空气中多种来源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组成的不均匀混合物,其化学组成会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许多与颗粒物结合的化合物被发现具有遗传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大量流行病学和实验证据表明,PM
2.5
污染与多种健康风险有关,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肺癌和神经系统损伤等。不同组分的颗粒物具有不同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其中有机组分是影响PM
2.5
毒性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毒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组分在PM的细胞毒性、氧化应激、活性氧(ROS)生成、DNA 损伤和促炎作用中的贡献不同,但是目前仍然无法有效地探讨不同成分对颗粒物整体毒性的贡献,缺乏对颗粒物毒性作用机理的完整理解。此外,由于颗粒物中有机组分种类丰富,约占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气细颗粒物有机组分中的效应组分的非靶向筛选和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高分辨、高灵敏度的气相色谱
‑
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GC
‑
HR
‑
ToF
‑
MS、综合EI/ECNI两种电离模式,对大气细颗粒物的有机组分进行全面的非靶向识别,利用了效应导向分析EDA,以关键毒性作为导向,筛选鉴定大气细颗粒物中的关键毒性物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气细颗粒物有机组分中的效应组分的非靶向筛选和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方法为:(1)大气细颗粒物总有机组分提取:使用大流量大气颗粒物采样器采集颗粒物样品,建立基于加速溶剂萃取仪ASE的PM
2.5
有机组分非靶向全提取方法,针对大气细颗粒物负载的有机组分进行提取;具体分为:极性组分提取:萃取剂甲醇,萃取温度100℃,加热时间5 min,平衡萃取时间10 min,循环次数2,润洗体积30%,灌注时间60s;非极性组分提取:萃取剂为体积比1:1的正己烷/丙酮混合溶液,萃取温度100℃,加热时间5 min,平衡萃取时间10 min,循环次数2,润洗体积30%,灌注时间60s;分别合并2次萃取液,旋转蒸发、氮吹浓缩至恒重,差值法称量提取物总重量;(2)大气细颗粒物有机组分分离:A、将步骤(1)提取得到的大气细颗粒物总有机组分采用反向液相色谱RP
‑
HPLC进行色谱分馏;利用PAHs混标和磺胺类抗生素混标标定色谱收集时间;具体液相方法为:仪器:QBH
‑
LC;色谱柱:Sunniest C18, 4.6 mm
ꢀ×ꢀ
5 μm
×ꢀ
250 mm;紫外检测器波长:220 nm & 290 nm;流动相:A
‑
纯水,B
‑
乙腈,1.0 ml/min;梯度:0min,50%B;2.5 min,50% B;5.5 min,100% B;11.5 min,100% B;14.5 min,50% B;17 min,50%B;馏分收集器采用时间窗口模式,间断性收集得到一级样品;筛选:将分馏得到的一级有机组分分别对毒理学对应的体外细胞模型进行染毒,以细胞对应的非特异性指标作为毒理学终点,结合qRT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桑楠,姬韶阳,岳慧峰,丁锦建,李广科,朱娜,郭雨琼,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计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