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机废气处理系统、处理方法和应用。所述系统包括缓冲装置、吸附装置、预热装置和反应装置,缓冲装置具有有机废气入口和有机废气出口,吸附装置具有进气口和吸附后气体出口,预热装置具有混合气体入口和升温后气体出口,反应装置具有升温后气体入口和净化气体出口,有机废气出口与进气口连接,空气入口和吸附后气体出口均与混合气体入口连接,升温后气体出口与升温后气体入口连接,并且,在所述预热装置和所述反应装置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温度测量装置,靠近所述净化气体出口所在处设置有第二温度测量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处理挥发性有机物浓度不稳定的石化有机废气,处理效率较高,处理后得到的净化气体温度基本平稳。体温度基本平稳。体温度基本平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机废气处理系统、处理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环保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机废气处理系统、处理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大多数挥发性有机物(VOCs)都具有毒性和伴有恶臭味道,许多有机废气还是致癌物质,如氯乙烯、苯、甲醛、多环芳烃等有机化合物。并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中还经常会产生含有挥发性有机物的废气,这些废气如果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多数挥发性有机物有异味,会导致人体产生病变甚至会致癌。特别是含有卤素的挥发性有机废气,除了本身毒性大,还能够与臭氧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对地球环境产生极大破坏。因此,对石化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气进行有效处理是坏境科学中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0003]目前,国内外关于VOCs净化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法和化学法两大类。其中,物理法包括吸附法、冷凝法和膜分离法等,这是一种非破坏性的方法,其优点是可以对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回收利用,但处理不彻底,很容易引起二次污染。化学法主要包括直接热燃烧法和催化燃烧法等。直接燃烧法适用于可燃有害组分浓度较高或热值较高的挥发性有机物的燃烧,一般通过燃烧炉、窰、锅炉等设备在高温下(l0OO℃左右)进行处理,其燃烧过程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烟尘和热辐射,VOCs净化处理率可达到95%以上。直接燃烧法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油,操作费用高,能耗高,对含卤有机物去除率低,同时也会产生氮氧化物。并且,含卤素的VOCs废气直接燃烧容易产生二噁英类剧毒物质,造成废气处理过程的二次污染。不同于直接燃烧法,催化燃烧法是一种无火焰燃烧,其实质是一个气
‑
固相催化氧化的过程。催化燃烧法借助于催化剂的作用,能够使操作温度降低到280~450℃,能耗大大降低,操作安全、稳定,操作费用降低,对含卤素的挥发性有机物去除率高,不产生氮氧化物以及二噁英类物质,从而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因此,催化燃烧法处理石化有机废气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0004]石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石化有机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由于各种原因不一定稳定,如生产过程中投料到装置稳定运行时产生的有机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会发生很大变化。而催化燃烧法处理石化有机废气时燃烧温度需满足一定的范围,如果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变化很大,将会影响废气的处理效果,严重时会损坏催化燃烧装置。
[0005]综上,本专利技术旨在采用新型的处理系统和处理方法,来处理挥发性有机物浓度不稳定的石化有机废气,尤其适用于处理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不稳定的石化有机废气。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机废气处理系统、处理方法和应用,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有机废气处理系统和处理方法,能够很好的适用于催化燃烧处理有机废气的过程中由于其中含有的挥发性有机物浓度不稳定对催化燃烧过程造成的影响,
且对有机废气的处理效率较高,处理后得到的净化气体的温度波动较小。
[0007]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有机废气处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缓冲装置、吸附装置、预热装置和反应装置;
[0008]所述缓冲装置具有有机废气入口和有机废气出口,所述吸附装置具有进气口和吸附后气体出口,所述预热装置具有混合气体入口和升温后气体出口,所述反应装置具有升温后气体入口和净化气体出口;
[0009]其中,所述缓冲装置的有机废气出口与所述吸附装置的进气口连接,空气入口和所述吸附装置的吸附后气体出口均与所述预热装置的混合气体入口连接,所述预热装置的升温后气体出口与所述反应装置的升温后气体入口连接,并且,在所述预热装置和所述反应装置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温度测量装置,靠近所述净化气体出口所在处设置有第二温度测量装置。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有机废气处理系统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空气入口、所述吸附后气体出口和所述混合气体入口通过三通阀连通。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不同实施方式中,还可依次经由缓冲装置和吸附装置向预热装置中通入空气。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有机废气处理系统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空气入口设置在所述缓冲装置上,且所述空气入口与所述有机废气入口位于同侧。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有机废气处理系统的一些实施方式,在所述空气入口处设置有第一流量计,在所述吸附后气体出口处设置有第二流量计。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有机废气处理系统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系统中还包括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吸附装置和所述预热装置之间,并且,所述换热装置还与所述反应装置连通,所述换热装置用于接收由所述空气入口输入的空气和所述吸附装置输出的吸附后气体所形成的混合气体和由所述反应装置输出的净化气体,所述混合气体和所述净化气体在所述换热装置中进行换热。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有机废气处理系统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系统还包括冷凝装置,所述冷凝装置具有气体进口和冷凝后气体出口,所述换热装置具有出气口,所述冷凝装置的气体进口与所述换热装置的出气口连接。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有机废气处理系统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系统还包括冷凝装置,所述冷凝装置具有气体进口和冷凝后气体出口,所述冷凝装置的气体进口与所述反应装置的净化气体出口连接。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有机废气处理系统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系统中还包括尾气吸收装置,所述尾气吸收装置具有冷凝后气体入口,所述尾气吸收装置的冷凝后气体入口与所述冷凝装置的冷凝后气体出口连接。其中的尾气吸收装置适用于有机废气原料气中包括含卤挥发性有机物的情况,通过该尾气吸收装置中的碱液对催化燃烧后生成的含卤废气进行洗涤,去除单质卤素和卤化氢,使得净化后的尾气能够到的排放标准。
[0018]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根据上述的有机废气处理系统进行的有机废气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有机废气原料气经由所述缓冲装置缓冲后,再送入所述吸附装置中进行有机废气的吸附,得到的吸附后气体与所述空气入口输入的空气混合得到混合气,将所述混合气送入所述预热装置中,所述混合气经所述预热装置预热后得到的升温后气体送入
所述反应装置中进行催化燃烧反应,得到净化气体。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有机废气处理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温度测量装置检测到所述升温后气体在送入所述反应装置之前的温度为250~350℃。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有机废气处理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温度测量装置检测到的由所述反应装置排出的净化气体的温度为350~500℃。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不同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反应装置排出的净化气体的温度低于350℃或高于500℃时,可通过调节第一流量计来控制经由空气入口输入的空气的量,进而调节净化气体的温度在350~500℃范围内。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有机废气处理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吸附装置中的吸附剂选自活性炭、分子筛、硅胶、氧化铝和活性炭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0023]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有机废气处理方法的优选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机废气处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缓冲装置、吸附装置、预热装置和反应装置;所述缓冲装置具有有机废气入口和有机废气出口,所述吸附装置具有进气口和吸附后气体出口,所述预热装置具有混合气体入口和升温后气体出口,所述反应装置具有升温后气体入口和净化气体出口;其中,所述缓冲装置的有机废气出口与所述吸附装置的进气口连接,空气入口和所述吸附装置的吸附后气体出口均与所述预热装置的混合气体入口连接,所述预热装置的升温后气体出口与所述反应装置的升温后气体入口连接,并且,在所述预热装置和所述反应装置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温度测量装置,靠近所述净化气体出口所在处设置有第二温度测量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入口、所述吸附后气体出口和所述混合气体入口通过三通阀连通;和/或,在所述空气入口处设置有第一流量计,在所述吸附后气体出口处设置有第二流量计。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中还包括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吸附装置和所述预热装置之间,并且,所述换热装置还与所述反应装置连通,所述换热装置用于接收由所述空气入口输入的空气和所述吸附装置输出的吸附后气体所形成的混合气体和由所述反应装置输出的净化气体,所述混合气体和所述净化气体在所述换热装置中进行换热。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有机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冷凝装置,所述冷凝装置具有气体进口和冷凝后气体出口,所述换热装置具有出气口,所述冷凝装置的气体进口与所述换热装置的出气口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
‑
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冷凝装置,所述冷凝装置具有气体进口和冷凝后气体出口,所述冷凝装置的气体进口与所述反应装置的净化气体出口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
‑
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中还包括尾气吸收装置,所述尾气吸收装置具有冷凝后气体入口,所述尾气吸收装置的冷凝后气体入口与所述冷凝装置的冷凝后气体出口连接。7.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见,卢媛娇,孙清,宋磊,缪长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