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吸声降噪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吸声降噪录影墙体,包括墙面本体;墙面本体的一侧开设有若干消声空腔,墙面本体一侧开设有两个消声孔,消声空腔内分别设置有共振消声单元;共振消声单元包括两个共振单元、两个第一共振片以及两个消音棉,第一共振片的端部分别对称设置在消声空腔上;共振单元包括第二共振片和第三共振片,第二共振片与消声空腔一端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三共振片与消声空腔一端的底部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的共振消声单元使得低频噪声在进入消声空腔后与共振单元的共振片碰撞,将噪声的能量转化为共振片的内能从而达到吸收低频噪声的目的,结构简单却十分有效。效。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声降噪录影墙体
[0001]本技术涉及吸声降噪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吸声降噪录影墙体。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方便人们生活的科技产品被生产并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在方便人们使用的过程中却产生很多噪音的问题,在城市生活的人们每天都要忍受各种各样的噪音,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人们对环境降噪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大。
[0003]目前的一些录影吸声降噪装置主要是通过增加各种吸声材料来达到吸收噪声的目的,此种方式对一些环境中具有较大的中高频噪音是十分有效的,比如专利号为CN215670275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复合耐高温吸声降噪铝合金面板组合墙,只是通过在钢筋混凝土墙面的一侧依次安装耐高温消音砖和玻璃吸声棉,以及在耐高温消音砖的上下两侧均设置穿孔吸声铝合金降噪面板来对噪声进行吸收,但一般噪声中除了中高频噪声还有低频噪声,此种装置可以有效降低吸收中高频噪声,却忽略了对低频噪声的吸收,对低频噪声影响十分明显的录影环境而言,低频的噪声会降低录影后的收音质量,在相对封闭的录影环境中墙面会反射噪音,人耳对低频的噪声不太敏感,但录影的设备却对低频噪声十分敏感,有些低频噪声甚至会导致录影后的成片不能使用,增加了录影的成本,因此亟需要一种可吸收低频噪音的录影墙体。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声降噪录影墙体,解决以下技术问题:
[0005]在录影环境中,一些墙面不能对噪音中的低频噪声进行吸收降低从而影响录影效果的问题。
[0006]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吸声降噪录影墙体,包括墙面本体;
[0007]所述墙面本体的一侧开设有若干消声空腔,所述墙面本体远离所述消声空腔的一侧开设有两个与所述消声空腔两端对应位置相连通的消声孔,所述消声空腔的两端内分别设置有共振消声单元;
[0008]所述共振消声单元包括两个共振单元、两个第一共振片以及两个消音棉,两个所述共振单元和两个所述消音棉分别依次间隔设置,两个所述消音棉分别对应设置在两个所述共振单元靠近所述第一共振片的一侧,所述第一共振片的端部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消声空腔一端的顶部和底部上;
[0009]所述共振单元包括第二共振片和第三共振片,所述第二共振片的顶部与所述消声空腔一端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共振片与所述消声空腔一端的底部固定连接。
[0010]通过以上技术方案,通过在消声空腔内设置两个共振消声单元使得当低频噪声通过消声孔进入消声空腔后,第一共振片和第二共振片以及第三共振片和噪声产生共振并且
将噪声依次向消声空腔内部反射去,第一共振片和第二共振片以及第三共振片产生共振将噪声的能量转化为热能降低噪声的能量,并且噪声穿过消音棉将未被完全吸收掉的中高频噪声吸收,被反射的噪声通过两个第一共振片之间进入消声空腔的内部,噪声从消声空腔两端进入使得进入消声空腔内部的噪声在消声空腔中部相碰撞,大大削减了噪声的能量,减小了噪声。
[0011]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消音棉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所述消声空腔一端的顶部和底部固定连接。
[0012]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消音棉的设置使得噪声穿过消音棉后将未被完全吸收掉的中高频噪声吸收。
[0013]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消声空腔内远离所述共振消声单元一侧的一侧等间距设置有五个第四共振片,所述消声空腔内五个所述第四共振片正对的一侧与四个所述第四共振片固定连接。
[0014]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当被反射的噪声通过两个第一共振片之间进入消声空腔的内部,噪声从消声空腔两端进入使得进入消声空腔内部的噪声在消声空腔中部相碰撞,大大削减了噪声的能量,减小了噪声,并且相对的两组第四共振片使得其在共振时产生内能降低噪声的能量并且在各自共振时会产生影响进一步削弱噪声的能量,从而达到降低噪声目的。
[0015]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墙面本体远离所述共振单元的一侧设置有隔音空腔。
[0016]通过以上技术方案,隔音空腔使得噪声在被吸收一部分后可以更好的进入消声共振单元中,提高了消声的效率。
[0017]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隔音空腔的一侧设置有泡沫玻璃,所述泡沫玻璃的两侧均设置有龙骨,远离所述隔音空腔一侧的所述龙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吸音板。
[0018]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泡沫玻璃和吸音板的设置实现了对噪声中高频的吸收,泡沫玻璃两侧设置的龙骨起到了支撑泡沫玻璃的作用。
[0019]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泡沫玻璃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隔音布,所述隔音布远离所述泡沫玻璃的一侧与所述龙骨固定连接。
[0020]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泡沫玻璃两侧隔音布的设置避免了泡沫玻璃的漏出从而影响吸音效果。
[002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2](1)本技术通过设置的共振消声单元使得低频噪声在进入消声空腔后与共振单元的共振片碰撞,将噪声的能量转化为共振片的内能从而达到吸收低频噪声的目的,结构简单却十分有效。
[0023](2)本技术通过设置的消声空腔以及与消声空腔两端相连通的消声孔使得进入消声孔的两部分噪声可以在消声空腔一侧的中部汇聚并碰撞消耗,使得进入的噪声能够被完全消耗降低,大大的提高了降噪的效率。
[0024](3)本技术通过在消声空腔的内部反向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共振片使得进入消声空腔的噪声大部分被反射出去与共振单元碰撞消耗掉,少部分进入消声空腔内部,大大的提高了噪声的消耗率,提升了降噪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6]图1是本技术整体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技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本技术共振消声单元的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9]图4是本技术墙面本体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0030]附图标记:1、墙面本体;2、消声空腔;21、消声孔;3、共振消声单元;31、共振单元;311、第二共振片;312、第三共振片;32、第一共振片;33、消音棉;4、第四共振片;5、隔音空腔;6、泡沫玻璃;7、龙骨;8、吸音板;9、隔音布。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吸声降噪录影墙体,请参阅图1
‑
图4所示:一种吸声降噪录影墙体,包括墙面本体1;
[0033]墙面本体1的一侧开设有若干消声空腔2,所述墙面本体1远离所述消声空腔2的一侧开设有两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声降噪录影墙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墙面本体(1);所述墙面本体(1)的一侧内部开设有若干消声空腔(2),所述墙面本体(1)远离所述消声空腔(2)的一侧开设有两个与所述消声空腔(2)两端对应位置相连通的消声孔(21),所述消声空腔(2)的两端内分别设置有共振消声单元(3);所述共振消声单元(3)包括两个共振单元(31)、两个第一共振片(32)以及两个消音棉(33),两个所述共振单元(31)和两个所述消音棉(33)分别依次间隔设置,两个所述消音棉(33)分别对应设置在两个所述共振单元(31)靠近所述第一共振片(32)的一侧,所述第一共振片(32)的端部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消声空腔(2)一端的顶部和底部上;所述共振单元(31)包括第二共振片(311)和第三共振片(312),所述第二共振片(311)的顶部与所述消声空腔(2)一端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共振片(312)的底部与所述消声空腔(2)一端的底部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声降噪录影墙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荫桢,裘梦柯,徐晶晶,于祥瑞,马欣奕,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荔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