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芯温控工装及用于模组加热加压过程中的电芯温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28103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芯温控工装及用于模组加热加压过程中的电芯温控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芯温控工装包括工装本体,工装本体具有用于承载电池模组的承载面,以及位于承载面下方的液冷管,液冷管用于与冷水机连通。其中,液冷管具有并排布置的两个通道,两个通道均与冷水机相连而形成流通回路,且位于同一端的两个通道分别与冷水机的进口和出口相连,以使冷水机输出的冷水在两个通道中的流向相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电芯温控工装,通过在工装本体内设置液冷管,且该液冷管同一端的两个通道内的冷水流向相反,从而能够对模组电芯温度起到均衡作用,保证电芯温差有效控制,提高模组性能一致性。一致性。一致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芯温控工装及用于模组加热加压过程中的电芯温控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
,特别涉及一种电芯温控工装。本技术还涉及一种用于模组加热加压过程中的电芯温控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电池模组结构上主要由电芯组、侧板、端板、绝缘垫组成,侧板与电芯间由导热结构填充,成型后的胶体具有导热、绝缘、增加结构强度的作用。胶体凝固成型的过程通过对模组的加热加压实现,常规型号模组加热温度接近130摄氏度,而电芯的安全温度一般在50摄氏度左右。为保证结构胶的成型质量和电芯安全,加热过程的温度时间控制十分关键。
[0003]现有的模组加热加压过程中,对于电芯温度控制从热源传递的方向来说是由两侧到中间。在加热过程结束时,电芯最后达到最高温度点;静置冷却时,电芯最后达到测量要求温度点。由此可知,现有的技术手段中,电芯的温度变化滞后于模组两侧的温度变化,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时间浪费。对于大型模组,其加热过程存在热量集中的问题,温度管控困难,进一步加大了电芯温差。并且,现有的模组加热加压过程中,在控制能力上不够精准,不够高效,模组呆滞时间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电芯温控工装,以使电池模组加热加压过程中使电芯温度均衡,有效控制电芯温差,提高模组性能一致性。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电芯温控工装,包括工装本体,所述工装本体具有用于承载电池模组的承载面,以及位于所述承载面下方的液冷管,所述液冷管用于与冷水机连通;
[0007]其中,所述液冷管具有并排布置的两个通道,两个通道均与所述冷水机相连而形成流通回路,且位于同一端的两个所述通道分别与所述冷水机的进口和出口相连,以使所述冷水机输出的冷水在两个所述通道中的流向相反。
[0008]进一步的,所述液冷管内具有与所述通道并排布置的隔热腔,所述隔热腔挡置在两个所述通道之间。
[0009]进一步的,两个所述通道的流通面积相同。
[0010]进一步的,所述液冷管呈蛇形设置在工装本体内。
[0011]进一步的,所述工装本体包括围构形成有空腔的主体和底板,所述液冷管设置在所述空腔内,所述承载面由所述主体形成,且所述承载面和所述底板分别位于所述液冷管的两相对侧。
[0012]进一步的,所述底板采用绝缘材料制成;和/或,所述液冷管采用铜制成。
[0013]进一步的,所述承载面上设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用于将所述电池模组定位在所述工装本体上。
[0014]进一步的,所述工装本体呈矩形,所述定位部包括四个定位块,在所述工装本体的
四个尖角处分别设有一个定位块;
[0015]所述定位块具有布置的相邻的两个定位面,所述定位面能够分别与所述电池模组相邻的两个侧面抵接。
[0016]进一步的,所述工装本体上设有与所述冷水机信号连接的温度检测部,所述温度检测部为沿所述液冷管的排布路径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温度检测部用于检测电芯的温度。
[001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18]本技术所述的电芯温控工装,通过在工装本体下方设置与冷水机连通的液冷管,且该液冷管同一端的两个通道内的冷水流向相反,从而能够对模组电芯温度起到均衡作用,保证电芯温差有效控制,提高模组性能一致性。
[0019]通过设置隔热腔,能够有效将高低水温的温度隔开,避免液冷管内的高温液体和低温液体的热量相互传递。通过将两个通道的流通面积设置相同,能够保证电芯温度的冷却恒定,进一步保证电芯温度的均衡。通过设置蛇形液冷管,能够增加冷却面积,且热交换时间增长,提高低温液体的利用率。
[0020]通过将液冷管设于主体和底板内,能够有效提高液冷管的冷却效果,避免能量流失。通过设置底板为绝缘材料,防止热量传入或逃逸,同时设置液冷管为铜管,提高热量传递效果,以提高温控效率。并通过设置温度检测部,用于检测对电芯温度进行测量,并与冷水机信号连接,能够自动调整冷水机的输出温度,从而达到较好的温度控制,使电芯温度管控更精准。
[0021]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模组加热加压过程中的电芯温控系统。所述用于模组加热加压过程中的电芯温控系统包括冷水机,与冷水机相连的节温器,以及如上所述的电芯温控工装。
[0022]本技术所述的用于模组加热加压过程中的电芯温控系统,可使电芯温度控制均衡准确,从而提升该用于模组加热加压过程中的电芯温控系统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3]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电芯温控工装的爆炸图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电芯温控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图2中I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2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液冷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图4的A

A部分的剖视图;
[002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用于模组加热加压过程中的电芯温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1、工装本体;2、冷水机;3、液冷管;
[0032]101、主体;102、底板;103、定位块,201、进口;202、出口;
[0033]301、隔热腔;302、高温通道;303、低温通道;
[0034]1011、承载面;1031、定位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3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另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7]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8]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39]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电芯温控工装,该电芯温控工装包括工装本体1,工装本体1具有用于承载电池模组的承载面1011,以及位于承载面1011下方的液冷管3,液冷管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温控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工装本体(1),所述工装本体(1)具有用于承载电池模组的承载面(1011),以及位于所述承载面(1011)下方的液冷管(3),所述液冷管(3)用于与冷水机(2)连通;其中,所述液冷管(3)具有并排布置的两个通道,两个通道均与所述冷水机(2)相连而形成流通回路,且位于同一端的两个所述通道分别与所述冷水机(2)的进口(201)和出口(202)相连,以使所述冷水机(2)输出的冷水在两个所述通道中的流向相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温控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管(3)内具有与所述通道并排布置的隔热腔(301),所述隔热腔(301)挡置在两个所述通道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温控工装,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通道的流通面积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温控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管(3)呈蛇形迂回设置在工装本体(1)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温控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装本体(1)包括围构形成有空腔的主体(101)和底板(102),所述液冷管(3)设置在所述空腔内,所述承载面(1011)由所述主体(101)形成,且所述承载面(1011)和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阳陈良甘浩简梅黄一帆马必雄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