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收割装置领域,公开了一种适于丘陵区机收蓄留再生稻收割装置,包括割台和底盘,所述底盘上端面一侧固定设置有外壳,所述底盘上端面位于外壳一侧固定设置有驾驶座,所述底盘上端面另一侧固定设置有控制台,所述控制台下端面固定设置有机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两条履带使得收割机在稻田收割时避免深陷土壤无法移动,控制履带的宽度、接地长度以及两条履带之间的距离,减少对田面碾压范围,从而减小与再生稻芽的接触面积,降低了碾压率,可调节高度式割台可有效针对头季收割留茬高度进行控制,大幅度降低再生稻桩碾压折损率,提高再生稻产量,后端齿盒下端的扶正齿梳对碾压的再生稻稻茬进行留茬扶正,提高稻茬存活率。活率。活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于丘陵区机收蓄留再生稻收割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收割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于丘陵区机收蓄留再生稻收割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再生稻是头季水稻成熟收割后稻桩上休眠芽萌发生长成穗而收获的一季水稻,随着水稻生产技术发展,中稻和再生稻已成为中国南方丘陵稻区主要水稻耕作模式之一。
[0003]收割机它是一体化收割农作物的机械,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并将谷粒集中到储藏仓,然后在通过传送带将粮食输送到运输车上,包括收割机、割晒机、割捆机、谷物联合收割机和谷物脱粒机,谷物收获机械是在各种收割、脱粒工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0004]现有水稻收割机技术不能满足头季收割对再生稻低碾压、高留桩等农艺要求,从而导致机收再生稻技术推广受到限制,行走底盘及割台作为收割机重要工作部件,其结构尺寸参数对碾压损失率有直接影响,现有收割机碾压损失率高达30%以上,过高的碾压率造成再生稻产量下降,经济效益降低,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适于丘陵区机收蓄留再生稻收割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适于丘陵区机收蓄留再生稻收割装置,通过两条履带使得收割机在稻田收割时避免深陷土壤无法移动,控制履带的宽度、接地长度以及两条履带之间的距离,减少对田面碾压范围,从而减小与再生稻芽的接触面积,降低了碾压率,可调节高度式割台可有效针对头季收割留茬高度进行控制,大幅度降低再生稻桩碾压折损率,提高再生稻产量,后端齿盒下端的扶正齿梳对碾压的再生稻稻茬进行留茬扶正,提高稻茬存活率。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于丘陵区机收蓄留再生稻收割装置,包括割台和底盘,所述底盘上端面一侧固定设置有外壳,所述底盘上端面位于外壳一侧固定设置有驾驶座,所述底盘上端面另一侧固定设置有控制台,所述控制台下端面固定设置有机箱,所述底盘上端面位于机箱远离驾驶座一侧固定设置有挡板,所述底盘下端面中点处固定设置有一号固定板,所述一号固定板下端面固定设置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前后侧均固定设置有履带,所述底盘下端面一侧固定设置有二号固定板,所述二号固定板远离履带一侧活动卡设有齿盒,所述齿盒下端面固定设置有多个扶正齿梳;
[0007]所述外壳位于驾驶座一侧前端靠下侧固定设置有送料机构,所述机箱内部底端一侧前后端均固定设置有电动液压伸缩杆,两个所述电动液压伸缩杆输出端均固定设置有一号连接杆,所述机箱远离驾驶座一侧前后侧靠上端均开设有一号滑槽,所述机箱远离驾驶座一侧靠下端固定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远离机箱一侧前后端靠下侧均开设有二号滑槽,两个所述二号滑槽内滑动设置有二号连接杆,两个所述二号连接杆和两个一号连接杆远离机箱一端均与割台固定连接;
[000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两条履带使得收割机在稻田收割时避免深陷土壤无法移动,可调节高度式割台可有效对针对头季收割留茬高度进行控制,大幅度降低再生稻桩碾压折损率,提高再生稻产量,后端齿盒下端的扶正齿梳对碾压的再生稻稻茬进行留茬扶正。
[0009]进一步地,所述割台包括耙禾器和割刀,所述割台的割幅为2100mm;
[001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控制收割范围,避免割台割幅范围过大导致收割不均匀,同时减少植株缠绕难以清除。
[0011]进一步地,所述送料机构两端分别与割台和外壳固定连接且贯穿割台和外壳;
[00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将收割完成的再生稻进行收集,避免割台内部堆积过多,无法继续工作。
[0013]进一步地,所述齿盒与二号固定板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
[00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固定和连接齿盒,螺栓与螺母使用方便,结构简单,能够快速的进行安装和拆卸。
[0015]进一步地,所述外壳远离驾驶座一侧靠下端中点处开设有出料口;
[00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将外壳内的再生稻进行排出,避免外壳堆积过多,影响正常收割工序。
[0017]进一步地,两条所述履带纵向对称中心之间的距离为1200mm,所述履带接地长度为1450mm,所述履带宽度为400mm;
[001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控制履带的宽度、接地长度以及两条履带之间的距离,减少对田面碾压范围,从而减小与再生稻芽的接触面积,降低了碾压率。
[0019]进一步地,所述挡板为透明材质制成;
[002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工作人员对前方情况进行快速判断,同时阻挡风沙石子和植株残渣对工作人员的伤害。
[0021]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扶正齿梳均匀的排布与齿盒下端面且前后垂直对应;
[002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后端齿盒下端的扶正齿梳对碾压的再生稻稻茬进行留茬扶正,提高稻茬存活率。
[0023]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4]1、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适于丘陵区机收蓄留再生稻收割装置,两条履带使得收割机在稻田收割时避免深陷土壤无法移动,可调节高度式割台可有效对针对头季收割留茬高度进行控制,大幅度降低再生稻桩碾压折损率,提高再生稻产量,后端齿盒下端的扶正齿梳对碾压的再生稻稻茬进行留茬扶正,提高稻茬存活率。
[0025]2、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适于丘陵区机收蓄留再生稻收割装置,耙禾器和割刀减少植株缠绕难以清除,割台的割幅为2100mm避免割台割幅范围过大导致收割不均匀,送料机构将收割完成的再生稻进行收集,避免割台内部堆积过多,无法继续工作,螺栓与螺母使用方便,结构简单,能够快速的进行安装和拆卸。
[0026]3、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适于丘陵区机收蓄留再生稻收割装置,出料口方便将外壳内的再生稻进行排出,避免外壳堆积过多,影响正常收割工序,控制履带的宽度、接地长度以及两条履带之间的距离,减少对田面碾压范围,从而减小与再生稻芽的接触面积,降低了碾压率。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适于丘陵区机收蓄留再生稻收割装置的轴测示意图;
[0028]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适于丘陵区机收蓄留再生稻收割装置的后剖示意图;
[0029]图3为图2的A处放大图;
[0030]图4为图2的B处放大图。
[0031]图例说明:
[0032]1、外壳;2、驾驶座;3、控制台;4、挡板;5、一号滑槽;6、一号连接杆;7、割台;8、二号连接杆;9、二号滑槽;10、固定座;11、送料机构;12、连接座;13、一号固定板;14、履带;15、二号固定板;16、扶正齿梳;17、齿盒;18、底盘;19、出料口;20、机箱;21、电动液压伸缩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于丘陵区机收蓄留再生稻收割装置,包括割台(7)和底盘(18),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18)上端面一侧固定设置有外壳(1),所述底盘(18)上端面位于外壳(1)一侧固定设置有驾驶座(2),所述底盘(18)上端面另一侧固定设置有控制台(3),所述控制台(3)下端面固定设置有机箱(20),所述底盘(18)上端面位于机箱(20)远离驾驶座(2)一侧固定设置有挡板(4),所述底盘(18)下端面中点处固定设置有一号固定板(13),所述一号固定板(13)下端面固定设置有连接座(12),所述连接座(12)前后侧均固定设置有履带(14),所述底盘(18)下端面一侧固定设置有二号固定板(15),所述二号固定板(15)远离履带(14)一侧活动卡设有齿盒(17),所述齿盒(17)下端面固定设置有多个扶正齿梳(16);所述外壳(1)位于驾驶座(2)一侧前端靠下侧固定设置有送料机构(11),所述机箱(20)内部底端一侧前后端均固定设置有电动液压伸缩杆(21),两个所述电动液压伸缩杆(21)输出端均固定设置有一号连接杆(6),所述机箱(20)远离驾驶座(2)一侧前后侧靠上端均开设有一号滑槽(5),所述机箱(20)远离驾驶座(2)一侧靠下端固定设置有固定座(10),所述固定座(10)远离机箱(20)一侧前后端靠下侧均开设有二号滑槽(9),两个所述二号滑槽(9)内滑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林,刘茂,周兴兵,郭晓艺,蒋鹏,徐富贤,朱永川,熊洪,陈琳,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