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墨化炉炉头炉尾电极冷却水孔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7819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石墨化炉炉头炉尾电极冷却水孔结构及其安装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彻底地杜绝电极组贯通冷却水孔漏水难题,打破了铜管冷却制作安装困难,维修维护操作不便等普遍存在的禁锢,对于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炉子的安装效率及生产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发明专利技术也有效地防止电极及周围石墨块过热损坏等问题,这十分有益于提高炉子的使用寿命,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浪费。不必要的生产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墨化炉炉头炉尾电极冷却水孔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工业炉窑
,尤其是一种石墨化炉炉头炉尾电极冷却水孔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石墨化炉的生产,炉头炉尾电极主要有两种冷却方式:一是采用外水冷直接喷淋电极方式,其特点是简单直接,冷却效果一般。这种方式对冷却水质有一定要求而浪费水较多,需专门设置集水沟且所收集的废水还需重新净化处理,因此增大了石墨化炉的生产成本。同时,由于喷淋水雾与车间内烟气粉尘混合,易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并腐蚀厂房结构。此外在高寒地区,喷淋水雾冷凝在厂房屋顶等处形成冰锥,易产生人身安全事故。
[0003]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石墨化炉生产已摒弃了这种电极冷却方式,而大多采用另一种方式—内水冷,即在电极内开凿冷却水孔冷却电极。这种方式循环水冷却,无需增加水处理投资,也没有外水冷的污染问题,冷却效果也完全能够满足生产要求。由于炉头炉尾电极端部是电极顶推工作区域,冷却水孔的进出水口一般是设置在靠顶推端的电极侧部,整个冷却水孔为贯通电极断面方式,冷却也简单直接,对于单炉头炉尾电极和双炉头炉尾电极等小负荷石墨化炉来说,这种内水冷方式最为经济适用。而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石墨化产品的规格也越来越大,并考虑到大规格炉头炉尾电极的质量及成本,目前多采用2
×
2排列的每组4根电极的大负荷石墨化炉已成为趋势。由于在电极断面二维方向上均有接缝,故直接开孔贯通式冷却水孔会造成漏水无法使用。现有的常见解决方法是在贯通式冷却水孔内再穿一根铜管,使冷却水经铜管再冷却电极。但采用铜管冷却有以下弊端:a.为防止铜管氧化,铜管与电极孔之间必须为过盈配合,因此铜管穿入电极的安装异常困难,一般施工企业无此施工安装能力,铜管和电极孔的加工精度一般也无法满足安装要求;b.一般穿入的铜管大约只有φ25mm直径,因过盈配合原因铜管管径偏小,并由于电极本身尺寸限制,铜管也无法布置太多,再加上冷却水还要经过铜管内壁才能冷却电极,因此整个电极冷却效果较差,并导致电极及周围石墨块因过热而损坏;c.石墨化炉生产一段时间后,每组电极间接缝等位置铜管氧化严重,影响石墨化炉生产。以上弊端已严重制约了大负荷石墨化炉的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墨化炉炉头炉尾电极冷却水孔结构,在保持原有内水冷电极冷却方式生产成本低,污染小,冷却效果好等优点的同时,能够有效解决大负荷石墨化炉炉头炉尾电极组冷却的难题,避免复杂困难的冷却铜管安装,提高电极冷却效率,减少电极石墨块受损几率,提高石墨化炉的使用寿命。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石墨化炉炉头炉尾电极冷却水孔结构,包括炉头或炉尾电极,在每一根炉头或炉尾电极相邻的两面上分别开设电极内水冷的进水口及出水口,并在炉头或炉尾电极中设置冷却水道,同一个炉头或炉尾电极中的进水口及出水口通过该
炉头或炉尾电极中的冷却水道相互连通;每个炉头或炉尾电极中的冷却水道均独立设置,与其它炉头或炉尾电极中的冷却水道互不联通、也互不干扰。
[0006]在进水口及出水口上均设有压盖,在压盖上设有软管接口。
[0007]在炉头或炉尾电极内设有钢棒,钢棒穿过冷却水道;在压盖上设有活节螺栓,活节螺栓穿过压盖进入冷却水道中,活节螺栓的外端连接螺母,活节螺栓的内端与钢棒连接。
[0008]在压盖的密封面上设有垫片。
[0009]在无法利用电极端面的前提下,由于每个电极组中的每根电极分别有两个侧面是相互靠接接触的,可充分利用每根电极剩余的两个侧面分别做为内水冷的进出水口。这样两个冷却水道在电极内相互连通。冷却水道除了进出口,其它位置与电极外侧保持了一定的安全距离,从根本上避免了因贯通冷却水道漏水的难题。另外由于直接冷却水道直接开设在电极上,适当增大的冷却水道的孔径加大冷却面积并可保证石墨化炉的稳定生产。
[0010]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能够彻底地杜绝电极组贯通冷却水道漏水难题,打破了铜管冷却制作安装困难,维修维护操作不便等普遍存在的禁锢,对于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炉子的安装效率及生产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专利技术也有效地克服了因冷却铜管细小、冷却铜管数量不足而导致的电极及周围石墨块过热损坏等问题,这十分有益于提高炉子的使用寿命,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浪费。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极顶推端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十字型冷却水道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L型冷却水道的结构示意图。
[0014]附图中的标记为:1

冷却水道,2

压盖,3

垫片,4

活节螺栓,5

软管接口,6

螺母,7

钢棒,8

炉头或炉尾电极,9

进水口,10

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16]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石墨化炉炉头炉尾电极冷却水孔结构,包括炉头或炉尾电极8,炉头或炉尾电极8按照2
×
2的方式进行排列,在每一根炉头或炉尾电极8相邻的两面上分别开设电极内水冷的进水口9及出水口10,并在炉头或炉尾电极8中设置冷却水道1,实施例1中的冷却水道1呈如图2所示的十字型结构;同一个炉头或炉尾电极8中的进水口9及出水口10通过该炉头或炉尾电极8中的冷却水道1相互连通;每个炉头或炉尾电极8中的冷却水道1均独立设置,与其它炉头或炉尾电极8中的冷却水道1互不联通、也互不干扰。在进水口9及出水口10上均设有压盖2,在压盖2上设有软管接口5。压盖2中心穿活节螺栓4,在炉头或炉尾电极8的侧部钻孔,使该钻孔垂直穿过冷却水道1,用钢棒7插入钻孔并穿过活节螺栓4端部的圆环结构,并顶入钻孔尽头固定钢棒7,钢棒7装好后用石墨糖浆堵死钻孔开口;在压盖2上设有活节螺栓4,然后在活节螺栓4另一端用螺母6密封住整个压盖2,压盖2下部垫石棉橡胶材质垫片3增强冷却水孔密封,最后整个冷却水道1在生产前应进行水压试验。
[0017]需要说明的是,冷却水道1十字型的冷却效果更加明显,但也可根据实际电极冷却
需求以及炉头炉尾电极结构尺寸改为L型的结构形式(见附图3)。
[0018]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墨化炉炉头炉尾电极冷却水孔结构,包括炉头或炉尾电极(8),其特征在于:在每一根炉头或炉尾电极(8)相邻的两面上分别开设电极内水冷的进水口(9)及出水口(10),并在炉头或炉尾电极(8)中设置冷却水道(1),同一个炉头或炉尾电极(8)中的进水口(9)及出水口(10)通过该炉头或炉尾电极(8)中的冷却水道(1)相互连通;每个炉头或炉尾电极(8)中的冷却水道(1)均独立设置,与其它炉头或炉尾电极(8)中的冷却水道(1)互不联通、也互不干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化炉炉头炉尾电极冷却水孔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曲成彭勇杨西陈杰袁亮
申请(专利权)人: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