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铁路地下车站电磁就位式异形中楼板装配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27439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市域铁路地下车站电磁就位式异形中楼板装配施工方法;施工步骤如下:1、预制中楼板和所有预制结构;在每一预制结构背向站台一侧的侧壁靠近下端位置,以及相应的轨顶风道长侧墙背向站台一面靠近下端位置均设有磁力点;2、在需要设置每一预制结构的位置的下方和/或侧面均设置电磁力激发装置;3、吊装每一预制结构并通过相应的电磁力激发装置固定就位;4、吊装安装中楼板;5、将中楼板和每一预制结构固定成一个整体;6、拆除所有电磁力激发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应用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现浇法施工的缺陷,可实现异形楼板的化繁为简,工业化快速安装,节能环保,更加符合市域铁路建设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趋势。设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趋势。设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趋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市域铁路地下车站电磁就位式异形中楼板装配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
,特别涉及市域铁路地下车站电磁就位式异形中楼板装配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市域铁路是为都市圈中心城市城区连接周边城镇组团及其城镇组团之间提供公交化、大运量、快速便捷的轨道交通系统,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0003]市域铁路地下车站一般为地下两层结构,其基坑普遍采用的明挖顺作法施工,其主体结构普遍采用的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为满足通风排热的要求,在市域铁路地下车站的中楼板下方均设有由钢筋混凝土制作的轨顶风道。
[0004]为满足传统施工工序要求,悬吊连接在中楼板下方的轨顶风道须等待中楼板施工完成且拆除模板、支架后方可施工。由于同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由先后浇筑的中楼板、轨顶风道所共同组成的结构物可整体看作为异形中楼板。待轨顶风道施工时,不仅需要重新搭建模板、支架,施工人员全过程需要在中楼板与轨顶风道之间不足1m的狭小空间内施工作业,难度较大,而且在已施工完成的结构下方紧贴后浇混凝土,新老混凝土接缝处很难浇筑密实,施工质量较难保证,存在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的隐患。
[0005]其实,因市域铁路车站所在场地一般施工用地充裕,便于预制构件的就近制作。其中,中楼板及与其相连的轨顶风道,由于承受荷载小,构件重量轻,便于标准化等原因,很适合采用预制装配技术实施,但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缺乏便捷可靠的施工方法。
[0006]因此,对于市域铁路地下车站中由中楼板、轨顶风道共同组成的结构物,当前普遍采取的传统现浇钢筋混凝土制作方式,不仅施工难度较大,也存在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的隐患,继续研发一种连接可靠、安装便捷的钢筋混凝土装配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市域铁路地下车站电磁就位式异形中楼板装配施工方法,实现的目的是避免现有技术中现浇法施工的缺陷,可实现异形楼板的化繁为简,工业化快速安装,节能环保,更加符合市域铁路建设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趋势。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公开了市域铁路地下车站电磁就位式异形中楼板装配施工方法,市域铁路车站包括中楼板;所述中楼板下面对应每一通行车辆的位置均设有轨顶风道;所述轨顶风道朝向站台的一侧设有沿侧壁向下延伸的轨顶风道长侧墙;所述轨顶风道两侧的风道侧壁,底部的风道底板及所述轨顶风道长侧墙为整体的预制结构;施工步骤如下:
[0009]步骤1、预制所述中楼板,以及拼接在所述中楼板下面的每一个所述预制结构;
[0010]在预制过程中,每一所述预制结构背向所述站台一侧的风道侧壁靠近下端位置,以及相应的所述轨顶风道长侧墙背向所述站台一面靠近下端位置均设有能够被电磁力激
发装置吸附固定的磁力点;
[0011]步骤2、在需要设置每一所述预制结构的位置的下方和/或侧面均设置所述电磁力激发装置;
[0012]步骤3、吊装每一所述预制结构并通过相应的所述电磁力激发装置吸附相应的所述磁力点进行固定就位;
[0013]步骤4、吊装安装所述中楼板;
[0014]步骤5、将所述中楼板和每一所述预制结构固定成一个整体;
[0015]步骤6、拆除所有所述电磁力激发装置。
[0016]优选的,所述中楼板的两端分别搁置于所述市域铁路车站的侧墙的水平框架梁和所述市域铁路车站的纵向框架梁的凹口处。
[0017]优选的,在步骤1中,在所述中楼板和所述预制结构中均预埋能够穿拉预应力束的波纹管;
[0018]在步骤5中,通过在所述中楼板和每一所述预制结构的所述波纹管内穿拉预应力束并进行竖向张拉,将所述中楼板和每一所述预制结构均可靠拉紧锁定形成整体。
[001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0]本专利技术的应用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现浇法施工的缺陷,可实现异形楼板的化繁为简,工业化快速安装,节能环保,更加符合市域铁路建设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趋势。
[0021]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0022]图1示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完成所有施工后市域铁路车站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2示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完成电磁力激发装置设置的局部状态示意图。
[0024]图3示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完成预制结构吊装的局部状态示意图。
[0025]图4示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完成中楼板吊装的局部状态示意图。
[0026]图5示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完成预应力束张拉的局部状态示意图。
[0027]图6示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完成电磁力激发装置拆除的局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实施例
[0029]如图1至图6所示,市域铁路地下车站电磁就位式异形中楼板装配施工方法,市域铁路车站包括中楼板1;中楼板1下面对应每一通行车辆的位置均设有轨顶风道2;轨顶风道2朝向站台8的一侧设有沿侧壁向下延伸的轨顶风道长侧墙3;轨顶风道2两侧的风道侧壁4,底部的风道底板5及轨顶风道长侧墙3为整体的预制结构;施工步骤如下:
[0030]步骤1、预制中楼板1,以及拼接在中楼板1下面的每一个预制结构;
[0031]在预制过程中,每一预制结构背向站台8一侧的风道侧壁4靠近下端位置,以及相应的轨顶风道长侧墙3背向站台8一面靠近下端位置均设有能够被电磁力激发装置7吸附固定的磁力点;
[0032]步骤2、在需要设置每一预制结构的位置的下方和/或侧面均设置电磁力激发装置
7;
[0033]步骤3、吊装每一预制结构并通过相应的电磁力激发装置7吸附相应的磁力点进行固定就位;
[0034]步骤4、吊装安装中楼板1;
[0035]步骤5、将中楼板1和每一预制结构固定成一个整体;
[0036]步骤6、拆除所有电磁力激发装置7。
[0037]本专利技术中的中楼板1,以及包括轨顶风道2两侧的风道侧壁4,底部的风道底板5及轨顶风道长侧墙3的预制结构形式规整,构造简单,更便于标准化构件制作,能够现场采用机械化施工,无需大量施工人员反复搭建模板、支架和钢筋绑扎。
[0038]本专利技术打破了中楼板1、轨顶风道2只能“先上后下”的常规顺序,施工过程视野开阔,安装便利。
[0039]本专利技术在施工阶段采用相应的电磁力激发装置7吸附相应的预制结构的磁力点进行固定就位,安装位置和加载量大小均可实时数字化控制,不仅施工精度有效提高,也避免了使用柴油动力的履带吊机反复举重调整,降低碳排放量。
[0040]在某些实施例中,中楼板1的两端分别搁置于市域铁路车站的侧墙9的水平框架梁10和市域铁路车站的纵向框架梁11的凹口处。
[0041]在某些实施例中,在步骤1中,在中楼板1和预制结构中均预埋能够穿拉预应力束6的波纹管;
[0042]在步骤5中,通过在中楼板1和每一预制结构的波纹管内穿拉预应力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市域铁路地下车站电磁就位式异形中楼板装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市域铁路车站包括中楼板(1);所述中楼板(1)下面对应每一通行车辆的位置均设有轨顶风道(2);所述轨顶风道(2)朝向站台(8)的一侧设有沿侧壁向下延伸的轨顶风道长侧墙(3);所述轨顶风道(2)两侧的风道侧壁(4),底部的风道底板(5)及所述轨顶风道长侧墙(3)为整体的预制结构;施工步骤如下:步骤1、预制所述中楼板(1),以及拼接在所述中楼板(1)下面的每一个所述预制结构;在预制过程中,每一所述预制结构背向所述站台(8)一侧的风道侧壁(4)靠近下端位置,以及相应的所述轨顶风道长侧墙(3)背向所述站台(8)一面靠近下端位置均设有能够被电磁力激发装置(7)吸附固定的磁力点;步骤2、在需要设置每一所述预制结构的位置的下方和/或侧面均设置所述电磁力激发装置(7);步骤3、吊装每一所述预制结构并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中杰吕培林郭振坤郑雅莉王浩然吴航陈加核刘书陈霞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