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和供热系统。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包括动力机构、透平组件、泵组件和旋转组件。其中,透平组件的内部形成有透平腔,透平组件包括与透平腔连通的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泵组件的内部形成有泵腔,泵组件包括与泵腔连通的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旋转组件包括驱动轴、透平叶轮和驱动叶轮,动力机构用于驱动驱动轴转动,驱动叶轮和透平叶轮与驱动轴连接,透平叶轮设置在透平腔内,驱动叶轮设置在泵腔内,流经第一进水管的流体的压力大于流经第一出水管的流体的压力,流经第二出水管的流体的压力大于流经第二进水管的流体的压力。本实施例中的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能够实现高区二次网回水余压的高效回收利用。高效回收利用。高效回收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和供热系统
[0001]本申请属于供热
,具体涉及一种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和供热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区域集中供热系统中,供热一次管网与二次管网通常以换热站或混水站的形式相连接,即间接连接或直接连接。采取直接连接的供热系统中,其热源侧与末端负荷侧之间无换热设备,为同一循环系统。由于其供热系统初投资较低,且无换热热损失及换热器压力损失,混水站占地面积较小,整体较为节能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于供热系统中。
[0003]对于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在设计时需要对其进行高低分区从而使得供热管网达到水力平衡,通常,当建筑高度高于50米时就需要进行供热分区。对于高低区直供的供热系统,往往需要在供水管道使用较大扬程的循环水泵以达到末端的供水压力,为保持低区压力不超压,需在高区回水管道设置调节阀,以降低回水管道的压力,由此便会造成一部分压力损失,从而造成能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和供热系统,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高低区直供的供热系统中能源浪费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0006]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包括动力机构、透平组件、泵组件和旋转组件。其中,透平组件的内部形成有透平腔,透平组件包括与透平腔连通的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泵组件的内部形成有泵腔,泵组件包括与泵腔连通的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旋转组件包括驱动轴、透平叶轮和驱动叶轮,动力机构用于驱动驱动轴转动,驱动叶轮和透平叶轮与驱动轴连接,透平叶轮设置在透平腔内,驱动叶轮设置在泵腔内,流经第一进水管的流体的压力大于流经第一出水管的流体的压力,流经第二出水管的流体的压力大于流经第二进水管的流体的压力。
[0007]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0008]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流经第一进水管的流体的压力大于流经第一出水管的流体的压力,也就是说,当流体经过第一进水管后从第一出水管流出时,其流体的压力会降低,而流经第二出水管的流体的压力大于流经第二进水管的流体的压力,也就是说,当流体经过第二进水管后从第二出水管流出时,其流体的压力会升高。当本实施例中的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应用于高低区直供的供热系统时,可以将高区的回水与第一进水管连通,将高区的供水与第二进水管连通。在供热系统运行时,动力机构驱动驱动轴旋转时能够带动驱动叶轮,这样能够增加高区的供水压力。当高区的回水从第一进水管进入透平腔时,由于高区的回水压力较高,此时高区的回水能够推动透平腔内的透平叶轮转动,以降低高区的回水压力,并将一部分压力能转换为机械能,以此便能够为驱动轴的转动提供一部分驱动力,如此,当动力机构驱动驱动轴转动时,通过设置透平组件能够降低一部
分动力机构的输出功率,进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的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能够替代相关技术中高区回水管道上的调节阀,实现高区二次网回水余压的高效回收利用。
[0009]依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还可以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001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动力机构设置在所述透平组件和所述泵组件的顶部,且所述泵组件设置在所述透平组件远离所述动力机构的一侧。
[001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水管的进水侧设置在所述透平叶轮的顶部,流体从所述透平叶轮的顶部流出所述透平腔,所述第二进水管的出水侧设置在所述驱动叶轮的底部,流体从所述驱动叶轮的底部进入所述泵腔。
[001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一部分所述透平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一部分所述泵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
[001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平组件还包括透平蜗壳,所述透平蜗壳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且所述透平蜗壳套设于所述透平叶轮,所述泵组件包括泵蜗壳,所述泵蜗壳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且所述泵蜗壳套设于所述驱动叶轮。
[001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平组件还包括过渡件,所述过渡件套设于所述驱动轴,且所述过渡件设置在所述透平叶轮和所述透平蜗壳的顶部,所述过渡件的内部形成有流体通道,所述流体通道与所述第一出水管连通。
[001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平组件还包括喷嘴,所述喷嘴设置在所述第一进水管靠近所述透平腔的一端。
[001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平组件还包括平衡管,所述平衡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水管连通,所述平衡管的另外一端与所述透平腔连通。
[001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还包括中心轴承和,所述中心轴承套设于所述驱动轴,且所述中心轴承位于所述透平叶轮和所述驱动叶轮之间,和/或,所述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还包括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套设于所述驱动轴,且所述推力轴承设置在所述透平组件和所述动力机构之间。
[0018]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供热系统,包括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中的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
[0019]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供热系统,由于其包括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中的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因此,其也具备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在赘述。
[0020]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1]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2]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的正视图;
[0024]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的左视图;
[0025]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的剖视图;
[0026]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的俯视的剖视图;
[0027]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供热系统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
[0029]10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11一次网供水;12一次网回水;21二次网供水;22二次网回水;30循环水泵;
[0030]100动力机构;110联轴器;120油封;130机封;140适配器;
[0031]200透平组件;210透平腔;220第一进水管;221喷嘴;230第一出水管;240平衡管;241开关阀;250过渡件;260透平蜗壳;
[0032]300泵组件;310泵腔;320第二进水管;330第二出水管;340泵蜗壳;
[0033]410驱动轴;420透平叶轮;430驱动叶轮;
[0034]500壳体;510透平盖;520泵盖;
[0035]610中心轴承;620推力轴承;
[0036]700底座。
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机构;透平组件,所述透平组件的内部形成有透平腔,所述透平组件包括与所述透平腔连通的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泵组件,所述泵组件的内部形成有泵腔,所述泵组件包括与所述泵腔连通的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包括驱动轴、透平叶轮和驱动叶轮,所述动力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轴转动,所述驱动叶轮和所述透平叶轮与所述驱动轴连接,所述透平叶轮设置在所述透平腔内,所述驱动叶轮设置在所述泵腔内,流经所述第一进水管的流体的压力大于流经所述第一出水管的流体的压力,流经所述第二出水管的流体的压力大于流经所述第二进水管的流体的压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设置在所述透平组件和所述泵组件的顶部,且所述泵组件设置在所述透平组件远离所述动力机构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水管的进水侧设置在所述透平叶轮的顶部,流体从所述透平叶轮的顶部流出所述透平腔,所述第二进水管的出水侧设置在所述驱动叶轮的底部,流体从所述驱动叶轮的底部进入所述泵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平式余压回收装置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一部分所述透平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一部分所述泵组件设置在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晓丰,王义强,任毅,李鑫熙,郭浩,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金茂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