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SMC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提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26496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37
提升装置(10)具备圆柱状的机体(12)和环状的弹性体(54)。机体在轴向端部具备保持工件的平坦面(16)。弹性体配置于机体的平坦面的外周,具备与机体的平坦面相比沿机体的轴向突出的环状突出部分(58)。环状突出部分具有圆弧状的截面。被供给至机体的空气沿着机体的平坦面和弹性体的环状突出部分流动。和弹性体的环状突出部分流动。和弹性体的环状突出部分流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提升装置


[0001]本说明书涉及一种利用由于伯努利效应而产生的负压吸引并保持工件的提升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已知一种非接触型输送装置,该装置利用通过使空气以高速流动而产生的伯努利效应,以非接触的状态保持并输送工件。
[0003]例如,在日本特开2010

241603号公报中,记载有举起玻璃等平板状物体(工件)的非接触型吸力夹持装置。该吸力夹持装置由壳体部和喷嘴部构成,并且利用了伯努利效应。在该文献中,还记载了为了防止薄平板状物体的抖动现象而在壳体部形成曲面部的实施方式。由于柯安达效应,被注入的空气的流动通过该曲面部变更向远离平板状物体的方向。
[0004]但是,在利用伯努利效应的非接触型输送装置中,在以稳定的状态保持工件的前阶段中提升工件时,工件可能与装置主体碰撞而产生碰撞声。另外,在工件上可能留下由于碰撞而产生的伤痕。
[0005]日本特开2010

241603号公报的吸力夹持装置的壳体部具有与工件相对的平坦部,从平坦部的外周端延伸的曲面部向远离工件的方向弯曲。因此,很难保持向上方弯曲的工件。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提升装置具备圆柱状的机体和环状的弹性体。机体在轴向端部具备保持工件的平坦面。弹性体配置于机体的平坦面的外周,并且具备与机体的平坦面相比沿机体的轴向突出的环状突出部分。环状突出部分具有圆弧状的截面。被供给至机体的空气沿着机体的平坦面和弹性体的环状突出部分流动。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提升装置,即使在提升工件时工件与弹性体碰撞,由于弹性体的弹性力,碰撞声被抑制的较小,并且不会在工件上留下伤痕。另外,由于弹性体的环状突出部分与机体的第一平坦面相比向下方突出,因此,在弹性体的内周侧存在较广阔的负压空间,即使是有弯曲形状的工件也能够容易地吸引并保持。
[0009]另外,沿着弹性体的环状突出部分流过的空气由于柯安达效应而向与工件相反的方向排出,因此,没有吹飞与该工件接近放置的其他工件的担忧。工件仅在提升时与弹性体接触,在被吸引并保持的状态下不与弹性体接触,因此,能够尽可能地减少由于弹性体的接触而造成的吸附痕迹。
[0010]根据参照附图而说明的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能够容易地了解上述目的、特征以及优点。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提升装置的剖视图。
[0012]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
[0013]图3是图1的提升装置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0014]图4是表示由图1的提升装置保持规定形状的工件的情形的图。
[0015]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提升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16]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提升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17]图7是弹性体位移时的图6的提升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18]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提升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19]图9是图8的提升装置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0020]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提升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21]图11是图10的提升装置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0022]图1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提升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23]图13是图12的提升装置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0024]图1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七实施方式涉及的提升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25]图15是图14的提升装置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0026]图16是本专利技术的第八实施方式涉及的提升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27]图17是图16的提升装置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在以下的说明中,当使用关于上下的词汇时,是指除了分解立体图(图3、图9、图11、图13、图15、图17)以外的附图中的上下方向。
[0029](第一实施方式)
[0030]参照图1~图4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提升装置10。提升装置10由机体12、偏转器38以及弹性体54构成。
[0031]如图1所示,圆柱状的机体12具有上下方向的轴线X。机体12在中央具有用于安装偏转器38的孔部14,孔部14在机体12的下表面开口。孔部14的轴线与机体12的轴线X一致。机体12的下表面在其外周附近的区域具备环状的第一平坦面16。第一平坦面16与机体12的轴线X垂直,并且构成隔着微小的间隙与工件相对的工件保持面。
[0032]孔部14的开口缘经过第二平坦面18、第一弯曲面20以及第二弯曲面22而与第一平坦面16相连。第二平坦面18与机体12的轴线X垂直。第一弯曲面20是向上方凹陷的弯曲面,第二弯曲面22是向下方鼓出的弯曲面。第一弯曲面20与第二弯曲面22的边界在截面形状上看为拐点。
[0033]机体12具备第一端口24、第二端口26以及第三端口28。第一端口24和第三端口28在机体12的侧面开口,第二端口26在机体12的上表面开口。第一端口24是用于在与机体12的下表面接触的空间产生负压的端口,来自未图示的空气供给源的空气通过第一端口24被导入至机体12内。第一端口24在希望从机体12的侧面供给来自空气供给源的空气的情况下被使用。
[0034]第二端口26与第一端口24相同,是用于在与机体12的下表面接触的空间产生负压
的端口。第二端口26在希望从机体12的上表面供给来自空气供给源的空气的情况下被使用。在图1中,示出了从机体12的侧面供给来自空气供给源的空气的使用方式,第二端口26被第一塞30封闭。
[0035]第三端口28被用来测量机体12的下方的空间的压力并确认工件的存在。另外,第三端口28被用来在机体12的下方的空间产生正压并破坏负压(真空压)。第三端口28隔着机体12的轴线X位于与第一端口24相反的一侧。在图1所示的使用方式中,没有使用第三端口28,因此,第三端口28被第二塞32封闭。在使用第三端口28的情况下,在与第三端口28连接的配管安装有未图示的压力传感器。另外,来自空气供给源的空气通过第三端口28被导入至机体12内。
[0036]圆柱状的偏转器38具备嵌合于机体12的孔部14的主体部40和从主体部40的下部向径向外方延伸的凸缘部42。通过从机体12的上表面插通的未图示的螺栓与主体部40螺合,从而偏转器38固定于机体12。凸缘部4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与机体12的轴线X垂直,凸缘部42的下表面与机体12的第一平坦面16相比位于稍上方。
[0037]偏转器38的主体部40的侧面具有与凸缘部42的上表面相连的环状槽44。偏转器38的环状槽44在周向上的规定的部位与第一端口24和第二端口26连通。偏转器38的环状槽44协同机体12的孔部14的壁面构成从第一端口24或第二端口26供给的空气的流路。
[0038]凸缘部42的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升装置(10、100、120、140、170、200),具备圆柱状的机体(12)和环状的弹性体(54、70、80、102、122、142、186、220),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在轴向端部具备保持工件的平坦面(16),所述弹性体配置于所述机体的所述平坦面的外周,并且具备与所述机体的所述平坦面相比沿所述机体的轴向突出的环状突出部分(58、72、84、106、124、146、190、222),所述环状突出部分具有圆弧状的截面,被供给至所述机体的空气沿着所述机体的所述平坦面和所述弹性体的所述环状突出部分流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具备环状的凸部(56、88、104、144),该凸部向径向内方突出,与设置于所述机体的环状的安装槽(34、92、110、150)嵌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具有圆形的截面,所述机体具备环状的安装槽(74),该安装槽的宽度越靠近入口就越窄,所述弹性体被保持在所述安装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具备主体部(82)、固定部(86)和波纹状的连接部(90),该主体部具备所述环状突出部分(84),该固定部安装于所述机体,该连接部将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保持所述弹性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斋藤优坂洋明
申请(专利权)人:SMC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