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6469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无人机螺旋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螺旋桨组件,包括与无人机体一体式连接的机臂管以及旋桨电机,所述机臂管的内部一体式固定设置有内接柱,所述旋桨电机的底端侧壁一体式固定设置有撑臂,且所述撑臂的末端与所述内接柱的末端转动连接,所述内接柱的末端外表面并位于机臂管内部滑动套设有传动管,所述传动管靠近旋桨电机的一端两侧内壁固定连接有驱转插杆,且所述驱转插杆活动插入在所述驱转槽的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发生撞击时,借助冲击力改变螺旋桨的位置,并促使无人机快速远离撞击点,进而有效避免螺旋桨被直接损坏的可能,另外,中护架与侧护架的设置可提高对螺旋桨叶的防护范围,提高对螺旋桨叶的防护效果。护效果。护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螺旋桨组件


[0001]本技术属于无人机螺旋桨
,具体涉及一种螺旋桨组件。

技术介绍

[0002]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或者由车载计算机完全地或间歇地自主地操作,与有人驾驶的飞机相比,无人机往往更适合那些太“愚钝,肮脏或危险”的任务,其中,无人机的飞行主要有电机带动螺旋桨旋转来完成,螺旋桨旋转时,借助气流的流动可产生向下的推力,进而实现无人机飞行的效果。
[0003]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0004]现有利用螺旋桨带动无人机飞行的工作中,由于螺旋桨机臂以及螺旋桨的位置都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当由于操作不当,导致在飞行工作中遭受撞击或者意外撞向附近建筑物时,螺旋桨桨叶具有极大的被直接损坏的可能,更严重者,还可能导致无人机无法飞行,并直接从高空坠落损坏,由于大部分传统的无人机产品均不具备防护螺旋桨的装置,因此在撞击事件中,无人机部件发生损坏的可能性较高,进而产生较高的维修费用以及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螺旋桨组件,能够在发生撞击时,借助冲击力改变螺旋桨的位置,并促使无人机快速远离撞击点,进而有效避免螺旋桨被直接损坏的可能,另外,中护架与侧护架的设置可提高对螺旋桨叶的防护范围,提高对螺旋桨叶的防护效果。
[0006]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0007]一种螺旋桨组件,包括与无人机体一体式连接的机臂管以及旋桨电机,所述旋桨电机的输出轴顶端固定安装有螺旋桨叶,所述机臂管的内部一体式固定设置有内接柱,所述旋桨电机的底端侧壁一体式固定设置有撑臂,且所述撑臂的末端与所述内接柱的末端转动连接;
[0008]所述内接柱的末端外表面并位于机臂管内部滑动套设有传动管,所述传动管设置在所述内接柱与撑臂转接处的外部并用于控制撑臂的旋转,所述撑臂末端两侧外壁对称开设有驱转槽,所述传动管靠近旋桨电机的一端两侧内壁固定连接有驱转插杆,且所述驱转插杆活动插入在所述驱转槽的内部,所述传动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机臂管的一端内壁之间连接有弹簧,且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内接柱的外表面。
[0009]所述内接柱与撑臂的转接处安装有轴承。
[0010]所述机臂管靠近旋桨电机的侧壁顶部开设有置转槽口一,所述传动管的侧壁顶部开设有与置转槽口一位置相对应的置转槽口二,且所述置转槽口一与置转槽口二均用于拓展撑臂旋转后的位移空间。
[0011]所述机臂管靠近开口端的两侧壁均开设有直槽口,所述机臂管位于开口端的两侧
内壁均固定设置有直导管,而所述机臂管位于开口端的两侧外壁均固定设置有斜导管。
[0012]所述传动管的两侧外壁均固定连接有侧槽板,且所述侧槽板活动贯穿于直槽口并延伸至机臂管的外部,而所述侧槽板位于机臂管外部的部分贯穿式开设有通槽。
[0013]所述机臂管末端并位于所述螺旋桨叶的外围可拆卸式组装有中护架以及侧护架,所述中护架位于与所述机臂管重合的轴线上,且两个所述侧护架对称设置在一个所述中护架的两侧。
[0014]所述中护架的内部两侧一体式连接有直杆,所述直杆的末端贯穿式插接于所述直导管内部,且所述直杆的末端与所述侧槽板侧表面相接触,所述侧护架的内侧一体式连接有斜杆,所述斜杆的末端依次贯穿斜导管以及通槽内部,且所述斜杆末端并位于侧槽板与斜导管之间固定设置有挡板。
[0015]本技术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0016](1)本技术,当无人机在飞行中遭受撞击事件时,对应的中护架或者侧护架会优先承受撞击并发生位移,紧接着,传动管发生移动并同时促使撑臂与内接柱之间发生相对旋转,最后,旋桨电机与螺旋桨叶便被带动远离撞击发生点,再借助高速旋转的螺旋桨叶产生远离撞击点的推力,进而促使该无人机快速远离撞击点,上述过程,可借助撞击产生的冲击力改变螺旋桨叶的位置,最终促使无人机远离撞击点,可有效避免螺旋桨叶在接触到异物后直接被撞击损坏的可能,大大降级该无人机在撞击中发生损坏的概率,同时提高对螺旋桨叶的防护效果,此外,在撞击发生时,利用传动管移动并挤压弹簧的过程大大降低冲击力,实现减震的效果。
[0017](2)本技术,中护架遭受冲击时,其可通过直杆使传动管移动,而当侧护架遭受冲击时,其可通过斜杆使传动管移动,均可触发改变螺旋桨叶位置的机制,因此,中护架与侧护架的设置可提高对螺旋桨叶的防护范围,进一步提高对螺旋桨叶的防护效果。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螺旋桨叶的组装结构图;
[0019]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机臂管的剖视结构图;
[0020]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撑臂的结构图;
[0021]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机臂管与传动管的组装分解图;
[0022]图5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中护架与侧护架的组装结构图。
[0023]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4]1、机臂管;101、内接柱;102、置转槽口一;103、轴承;104、直槽口;105、直导管;106、斜导管;2、旋桨电机;201、螺旋桨叶;202、撑臂;203、驱转槽;3、传动管;301、弹簧;302、驱转插杆;303、置转槽口二;304、侧槽板;305、通槽;4、中护架;401、直杆;402、侧护架;403、斜杆;404、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技术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技术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
[0026]如图1

2所示,一种螺旋桨组件,包括与无人机体一体式连接的机臂管1以及旋桨电机2,旋桨电机2的输出轴顶端固定安装有螺旋桨叶201,机臂管1的内部一体式固定设置有内接柱101,旋桨电机2的底端侧壁一体式固定设置有撑臂202,且撑臂202的末端与内接柱101的末端转动连接,内接柱101与撑臂202的转接处安装有轴承103,内接柱101的末端外表面并位于机臂管1内部滑动套设有传动管3,传动管3设置在内接柱101与撑臂202转接处的外部并用于控制撑臂202的旋转。
[0027]根据上述结构,旋桨电机2工作使螺旋桨叶201高速旋转,进而实现无人机飞行的工作,另外,当传动管3位于内接柱101与撑臂202的转接处时,内接柱101与撑臂202处在同一直线。
[0028]参照附图4,机臂管1靠近开口端的两侧壁均开设有直槽口104,机臂管1位于开口端的两侧内壁均固定设置有直导管105,而机臂管1位于开口端的两侧外壁均固定设置有斜导管106。
[0029]参照附图4和图5,传动管3的两侧外壁均固定连接有侧槽板304,且侧槽板304活动贯穿于直槽口104并延伸至机臂管1的外部,而侧槽板304位于机臂管1外部的部分贯穿式开设有通槽305。
[0030]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旋桨组件,包括与无人机体一体式连接的机臂管(1)以及旋桨电机(2),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桨电机(2)的输出轴顶端固定安装有螺旋桨叶(201),所述机臂管(1)的内部一体式固定设置有内接柱(101),所述旋桨电机(2)的底端侧壁一体式固定设置有撑臂(202),且所述撑臂(202)的末端与所述内接柱(101)的末端转动连接;所述内接柱(101)的末端外表面并位于机臂管(1)内部滑动套设有传动管(3),所述传动管(3)设置在所述内接柱(101)与撑臂(202)转接处的外部并用于控制撑臂(202)的旋转,所述撑臂(202)末端两侧外壁对称开设有驱转槽(203),所述传动管(3)靠近旋桨电机(2)的一端两侧内壁固定连接有驱转插杆(302),且所述驱转插杆(302)活动插入在所述驱转槽(203)的内部,所述传动管(3)的另一端与所述机臂管(1)的一端内壁之间连接有弹簧(301),且所述弹簧(301)套设于所述内接柱(101)的外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接柱(101)与撑臂(202)的转接处安装有轴承(10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臂管(1)靠近旋桨电机(2)的侧壁顶部开设有置转槽口一(102),所述传动管(3)的侧壁顶部开设有与置转槽口一(102)位置相对应的置转槽口二(303),且所述置转槽口一(102)与置转槽口二(303)均用于拓展撑臂(202)旋转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凯杨路李通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流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