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包括固定座、盖板和锁紧模块,固定座包括底板和第一侧板,底板设置有用于收容处理器的收容槽,盖板包括盖板本体、第一插接部、第二插接部和第三插接部,第一插接部、第二插接部和第三插接部均设置于盖板本体的一端,锁紧模块转动设置于底板,当盖板本体转动至第一预设位置,并且锁紧模块转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锁紧模块将盖板本体底板固定,且第一插接部、第二插接部、第三插接部和第一侧板共同配合对盖板本体输出扭力,当锁紧模块离开第二预设位置时,锁紧模块解除对盖板本体的锁定,在扭力的作用下,盖板本体离开第一预设位置,打开收容槽的槽口。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无需手动掀开盖板本体。掀开盖板本体。掀开盖板本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接器、主板及电子设备
[000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电子
,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器、主板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电子设备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一般都是通过连接器安装到电子设备的主板上,连接器包括固定座、盖板和锁紧模块,固定座设置有用于收容CPU的收容槽,盖板的一端可绕固定座转动,锁紧模块用于锁紧或者打开盖板的另一端,在电子设备的主板的生产过程中,经常需要打开盖板检查CPU,由于目前的连接器一般没有设置自动弹开盖板的结构,因此,在打开盖板时需要先打开锁紧模块,然后手动掀开盖板的另一端,再检查CPU。
[0003]本技术实施例在实施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在手动掀开盖板的另一端时,人手容易触碰破坏CPU,从而导致CPU功能出现异常。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实施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连接器、主板及电子设备,能够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固定座、盖板和锁紧模块,所述固定座包括底板和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一端,所述底板设置有收容槽,所述收容槽用于收容处理器,所述第一侧板设置有第一转动槽、第二转动槽和第三转动槽,所述第一转动槽位于所述第二转动槽和第三转动槽之间;所述盖板包括盖板本体、第一插接部、第二插接部和第三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的一端、第二插接部的一端和第三插接部的一端均与所述盖板本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插接部插接于所述第一转动槽,所述第二插接部插接于所述第二转动槽,所述第三插接部插接于所述第三转动槽,以使所述盖板本体的另一端可相对于所述第一侧板转动;所述锁紧模块转动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另一端;当所述盖板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侧板转动至第一预设位置,并且所述锁紧模块相对于所述底板转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盖板本体覆盖所述收容槽的槽口,所述锁紧模块将所述盖板本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底板固定,且所述第一插接部、第二插接部、第三插接部和第一侧板共同配合对所述盖板本体输出扭力,当所述锁紧模块离开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锁紧模块解除对所述盖板本体的锁定,在所述扭力的作用下,所述盖板本体的另一端转动,离开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打开所述收容槽的槽口。
[0006]可选地,当所述盖板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侧板转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插接部朝向底板的表面与所述第一转动槽朝向所述底板的第一侧壁抵接,所述第二插接部背离底板的表面与所述第二转动槽背离所述底板的第二侧壁抵接,所述第三插接部背离底板的表面与所述第三转动槽背离所述底板的第三侧壁抵接,并且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插接部朝向底板的表面与第二插接部背离底板的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以使得所述第一侧壁对所述第一插接部产生一个背离所述底板的
第一作用力,所述第二侧壁对第二插接部产生一个朝向底板的第二作用力,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三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插接部朝向底板的表面与第三插接部背离底板的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以使得所述第三侧壁对所述第三插接部产生一个背离所述底板的第三作用力,所述第一作用力、第二作用力和第三作用力共同形成所述扭力。
[0007]可选地,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1.65毫米并且小于或者等于1.75毫米,所述第一插接部朝向底板的表面与第二插接部背离底板的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或者等于1.15毫米并且小于或者等于1.4毫米。
[0008]可选地,所述底板还设置有第四转动槽、第五转动槽和卡接槽,所述第四转动槽和第五转动槽均位于所述底板的另一端,所述锁紧模块包括卡持杆、第一转动杆、抵接杆和第二转动杆,所述卡持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抵接杆的一端连接,所述抵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动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转动设置于所述第四转动槽,所述第二转动杆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五转动槽,当所述盖板本体处于第一预设位置并且锁紧模块处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抵接杆抵接于所述盖板本体的另一端,并且所述卡持杆的另一端卡接于所述卡接槽。
[0009]可选地,所述抵接杆包括抵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抵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抵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动杆的一端连接,并且,所述抵接部的中心线与第一连接部的中心线所形成的第一表面和卡持杆的中心线与第一转动杆的中心线所形成的第二表面不重合,以使得当所述盖板本体处于第一预设位置并且锁紧模块处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卡持杆的另一端保持卡接于所述卡接槽。
[0010]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路板,包括电路板本体、处理器和上述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的底板安装于所述电路板本体,所述处理器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电路板本体,所述连接器用于将所述处理器安装于所述电路板本体。
[0011]可选地,所述电路板还包括绝缘板,所述绝缘板位于所述底板和电路板本体之间。
[0012]可选地,所述电路板还包括螺接件,所述底板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绝缘板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电路板本体设置有螺槽,所述螺接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后螺接于所述螺槽。
[0013]可选地,所述电路板还包括垫圈,所述垫圈的一端与所述底板抵接,所述垫圈的另一端与所述螺接件抵接。
[001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电路板。
[0015]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第一侧板设置于底板的一端,在第一侧板上设置第一转动槽、第二转动槽和第三转动槽,将第一插接部的一端、第二插接部的一端和第三插接部的一端均与盖板本体的一端连接,第一插接部插接于第一转动槽,第二插接部插接于第二转动槽,第三插接部插接于第三转动槽,以使得盖板本体的另一端可相对于第一侧板转动,并且当盖板本体相对于第一侧
板转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盖板本体覆盖底板上用于收容处理器的收容槽的槽口,并且此时第一插接部、第二插接部、第三插接部和第一侧板共同配合对所述盖板本体输出扭力,当锁紧模块解除对盖板本体的锁定时,所述扭力可以驱动盖板本体的另一端转动离开第一预设位置,从而打开收容槽的槽口,进而可以降低人手触碰损坏收容槽内的处理器的风险,有利于降低处理器出现功能异常的风险。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17]图1是本技术连接器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座,包括底板和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一端,所述底板设置有收容槽,所述收容槽用于收容处理器,所述第一侧板设置有第一转动槽、第二转动槽和第三转动槽,所述第一转动槽位于所述第二转动槽和第三转动槽之间;盖板,包括盖板本体、第一插接部、第二插接部和第三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的一端、第二插接部的一端和第三插接部的一端均与所述盖板本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插接部插接于所述第一转动槽,所述第二插接部插接于所述第二转动槽,所述第三插接部插接于所述第三转动槽,以使所述盖板本体的另一端可相对于所述第一侧板转动;锁紧模块,转动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另一端;当所述盖板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侧板转动至第一预设位置,并且所述锁紧模块相对于所述底板转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盖板本体覆盖所述收容槽的槽口,所述锁紧模块将所述盖板本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底板固定,且所述第一插接部、第二插接部、第三插接部和第一侧板共同配合对所述盖板本体输出扭力,当所述锁紧模块离开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锁紧模块解除对所述盖板本体的锁定,在所述扭力的作用下,所述盖板本体的另一端转动,离开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打开所述收容槽的槽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盖板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侧板转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插接部朝向底板的表面与所述第一转动槽朝向所述底板的第一侧壁抵接,所述第二插接部背离底板的表面与所述第二转动槽背离所述底板的第二侧壁抵接,所述第三插接部背离底板的表面与所述第三转动槽背离所述底板的第三侧壁抵接,并且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插接部朝向底板的表面与第二插接部背离底板的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以使得所述第一侧壁对所述第一插接部产生一个背离所述底板的第一作用力,所述第二侧壁对第二插接部产生一个朝向底板的第二作用力,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三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插接部朝向底板的表面与第三插接部背离底板的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以使得所述第三侧壁对所述第三插接部产生一个背离所述底板的第三作用力,所述第一作用力、第二作用力和第三作用力共同形成所述扭力。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1.65毫米并且小于或者等于1.75毫米,所述第一插接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小龙,汪粤冲,
申请(专利权)人:鹤山市得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