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共轭二烯烃配位聚合体系及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6381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烯烃聚合领域,涉及一种共轭二烯烃配位聚合体系及应用。包括钴化合物(A)、有机铝化合物(B)、含硅化合物(C)、共轭二烯烃单体(D)及溶剂(E)。本发明专利技术钴系催化共轭二烯烃的聚合体系中含硅化合物既作为催化剂组分,又参与聚合反应,可有效提高聚合反应催化活性,并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微观结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微观结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微观结构含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共轭二烯烃配位聚合体系及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烯烃聚合领域,涉及一种共轭二烯烃配位聚合体系,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过渡金属催化共轭二烯烃聚合体系,以及该共轭二烯烃聚合体系在原位制备共轭二烯烃聚合物基复合物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共轭二烯烃(如丁二烯、异戊二烯等)是生产聚合物材料的两种重要单体。以丁二烯为例,在不同类型引发剂或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以进行1,4

和1,2

加成聚合反应,生成相应的顺

1,4

结构单元、反

1,4

结构单元和1,2

结构单元。催化剂体系通常包括钛系、铁系、钼系、镍系、钴系及钕系等,采用钛系、镍系、钕系催化剂催化丁二烯或异戊二烯聚合,通常合成出高顺式或高反式结构的聚合物。采用铁系及钼系催化剂可得到无规结构富含1,2

结构的聚丁二烯,如环烷酸铁/AlR3/AlEt2Cl体系催化丁二烯配位聚合,可制备1,2

构含量为39%~5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共轭二烯烃配位聚合体系,包括钴化合物(A)、有机铝化合物(B)、含硅化合物(C)、共轭二烯烃单体(D)及溶剂(E)。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轭二烯烃配位聚合体系,其中,所述钴化合物(A)与共轭二烯烃单体(D)的摩尔比为(1
×
10
‑6~6
×
10
‑4):1,优选为(5
×
10
‑5~5
×
10
‑4):1,更优选为(9
×
10
‑5~3
×
10
‑4):1;所述有机铝化合物(B)与共轭二烯烃单体(D)的摩尔比为(6
×
10
‑4~7
×
10
‑3):1,优选为(8
×
10
‑4~6
×
10
‑3):1,更优选为(9
×
10
‑4~5
×
10
‑3):1;所述含硅化合物(C)与共轭二烯烃单体(D)的质量比为(0.1
×
10
‑2~23
×
10
‑2):1,优选为(0.3
×
10
‑2~20
×
10
‑2):1,更优选为(0.4
×
10
‑2~16
×
10
‑2):1;所述共轭二烯烃单体(D)与单体和溶剂(D+E)的质量体积比为40~560g:1L,优选为80~500g:1L,更优选为100~450g:1L。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轭二烯烃配位聚合体系,其中,所述钴化合物(A)选自钴的有机酸盐和/或乙酰丙酮钴,优选选自二乙酰基丙酮钴、三乙酰基丙酮钴、环烷酸钴、新癸酸钴、苯甲酸钴、硬脂酸钴、辛酸钴、异辛酸钴、油酸钴和亚油酸钴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更优选环烷酸钴、辛酸钴、新癸酸钴和异辛酸钴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轭二烯烃配位聚合体系,其中,所述有机铝化合物(B)为通式AlR
13
和/或通式AlHR
22
的化合物,R1和R2各自独立地为C1‑
C6的烷基,优选选自乙基、丙基或丁基;所述有机铝化合物(B)优选选自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丙基铝、三丁基铝、三异丁基铝、三戊基铝、三己基铝、氢化二乙基铝、氢化二丁基铝和氢化二异丁基铝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更优选选自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氢化二乙基铝、氢化二丁基铝和氢化二异丁基铝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轭二烯烃配位聚合体系,其中,所述含硅化合物(C)选自聚硅氧烷和/或二氧化硅;所述聚硅氧烷为硅油,优选选自甲基硅油、乙基硅油、苯基硅油、甲基含氢硅油、甲基苯基硅油、甲基氯苯基硅油、甲基乙氧基硅油、甲基三氟丙基硅油、甲基乙烯基硅油、甲基羟基硅油、乙基含氢硅油、羟基含氢硅油和含氰硅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一弦王慧杰朱寒赫炜赵卓王冬萍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化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