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高效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26317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36
一种集成高效污水处理系统,涉及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包括箱体,箱体分割为初沉区、厌氧区、好氧区、沉淀区、污泥区、以及过滤区,厌氧区内采用射流器形成搅拌循环,好氧区内采用射流器形成爆气、并为微生物提供氧气,好氧区在微负压条件下运行,沉淀区内设置有泥斗、以及出水槽,污泥区内设置有污泥回流泵,污泥回流泵经由管道与厌氧区相连通,过滤区内设置有支撑筛,支撑筛的底部装填滤料,滤料中设置有悬浮生物填料,过滤区内支撑筛的上方设置有出水管,过滤区内的底部设置有排泥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具有集成度高、污水处理能力强、经处理后的污水可直接排放等优势。经处理后的污水可直接排放等优势。经处理后的污水可直接排放等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成高效污水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集成高效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污水处理系统一般采用厌氧—缺氧—好氧—沉淀工艺,厌氧反应多采用机械搅拌方式,同时缺氧、好氧、沉淀这三个环节完全分离,这个不仅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污泥浓度的提高,而且出水还需要单独的三级过滤才能保证出水的水质,另外因为一般情况下整个系统为敞口结构,废气处理部分也需要单独的设置才能保证排气的达标。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号:CN114890627A)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设备虽然采用了一体化的设计,但其没有充分利用污水处理设备中的污泥实现更加优化的污水处理效果,使用了转动装置对缺氧区进行搅拌,这对微生物的生长环境扰动较大,另外也没有对由沉淀区的出水采取过滤,这使得沉淀区出水中残留的杂质会和出水一同排出污染下游的水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成高效污水处理系统,采用“厌氧—好氧—多功能沉淀—悬浮物过滤”工艺实现生物脱氮除磷,具有集成度高、污水处理能力强、经处理后的污水可直接排放等优势。
[0004]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箱体,箱体经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第五隔板分割为初沉区、厌氧区、好氧区、沉淀区、污泥区、以及过滤区,初沉区的侧壁上连接有进水管,第一隔板的上部设置有过水孔,厌氧区内设置有第一循环泵、以及第一射流器,第一循环泵和第一射流器经由第一管道连接在一起,第一射流器的吸气端连接有第一吸管,第二隔板的底部设有开口,好氧区内设置有第二循环泵、以及第二射流器,第二循环泵和第二射流器经由第二管道连接在一起,第二射流器的吸气端连接有第二吸管,第二吸管另一端的端部连接有空气阀,好氧区的顶部设置有人孔,由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分割成的沉淀区的底部设置有缝隙,缝隙与好氧区相连通,沉淀区内设置有泥斗、以及出水槽,泥斗经由第三管道与污泥区相连通,出水槽经由第四管道与过滤区相连通,第四管道与过滤区的底部相连通,污泥区内设置有污泥回流泵,污泥回流泵经由第五管道与厌氧区相连通,过滤区内设置有支撑筛,支撑筛的底部装填滤料,过滤区内支撑筛的上方设置有出水管,过滤区的出水经由滤料和支撑筛过滤后通过出水管排出,过滤区内的底部设置有排泥管。
[0005]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初沉区的侧壁上。
[0006]进一步地,所述由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分割成的沉淀区的底部为漏斗状结构。
[0007]进一步地,所述好氧区采用微负压运行。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四管道的端部伸入过滤区内,端口朝上,端口上方设置有挡板。
[0009]进一步地,所述滤料中设置有悬浮生物填料。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集成高效污水处理系统,在厌氧区采用射流搅拌系统,不仅搅拌均匀,还能使得厌氧菌和污水充分接触,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厌氧区处理效率,在好氧区采用射流曝气微负压运行,能够避免空气外泄造成空气污染,在沉淀区采用多功能化构型,出水通过出水槽流入过滤区,沉淀的污泥排入污泥区,在污泥区内形成固定的污泥床,污泥床为缺氧环境,不仅能同时起到了过滤和反硝化脱氮的功能,还可以通过污泥回流泵被导入到厌氧区补充厌氧区的污泥量,使得厌氧区的污泥处理能力始终保持在较为优化的水平上。
[0012]本技术沉淀区的出水在过滤区中过滤出水中可能存在的杂质并通过滤料中的悬浮生物填料进一步地去除残存的有机污染物后才从出水管排出,排出前的过滤、除污步骤可以确保本技术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的排水质量。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的实施例是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阐述,而不是对本技术的进一步限定。
[0015]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种集成高效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箱体1,箱体1经第一隔板2、第二隔板3、第三隔板4、第四隔板5、第五隔板6分割为初沉区7、厌氧区8、好氧区9、沉淀区10、污泥区11、以及过滤区12。初沉区7的侧壁上连接有进水管13,进水管13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初沉区7的侧壁上,污水通过进水管13在初沉区7进行初步沉淀,然后经由设置在第一隔板2上部的过水孔14进入厌氧区8。厌氧区8内设置有第一循环泵15、以及第一射流器16,第一循环泵15和第一射流器16经由第一管道17连接在一起,第一射流器16的吸气端连接有第一吸管18,第一循环泵15为第一射流器16提供动力,第一射流器16通过第一吸管18将厌氧区8顶部的气体吸入并喷射出去,在厌氧区8内形成搅拌循环,使得厌氧菌和污水能够充分接触,经厌氧处理后的厌氧区8污水出水经由设置在第二隔板3底部的开口19流入好氧区9。好氧区9内设置有第二循环泵20、以及第二射流器21,第二循环泵20和第二射流器21经由第二管道22连接在一起,第二射流器21的吸气端连接有第二吸管23,第二吸管另一端的端部连接有空气阀24,空气阀24用于控制第二射流器21进气量的大小,第二循环泵20为第二射流器21提供动力,第二射流器21通过第二吸管23将好氧区9顶部的气体吸入并喷射出去形成爆气、并为好氧区9的微生物提供氧气,好氧区9内的微生物对污水进行好氧处理,好氧区的顶部设置有人孔37,用于实现好氧区9与外界的空气交换以及便于人员进入污水处理系统的内部,为了避免好氧区9内空气外泄造成空气污染,好氧区9内采用微负压运行。
[0016]由第三隔板4和第四隔板5分割成的沉淀区10的底部为漏斗状结构并设置有缝隙25,缝隙25与好氧区9相连通,好氧区9的出水经由缝隙25流入沉淀区10,沉淀区10内设置有泥斗26、以及出水槽27形成多功能沉淀区,泥斗26经由第三管道28与污泥区11相连通,沉淀区10内污水中的污泥沉淀在泥斗26内,泥斗中的污泥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三管道28流入污泥区11,出水槽27经由第四管道29与过滤区12相连通,第四管道29与过滤区12的底部相连通,第四管道29的出水端伸入过滤区12内,端口朝上,出水端的上方设置有挡板30,挡板
30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第四管道29的出水端上,出水槽27的出水通过第四管道29流入过滤区12,挡板30的用于挡住流入过滤区12的出水中可能存在的污泥,使得污泥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在过滤区12的底部。
[0017]从沉淀区10的泥斗26流入污泥区11的污泥在污泥区11的底部形成固定的污泥床,污泥床为缺氧环境,同时起到了过滤和反硝化脱氮的功能,污泥区11设置有污泥回流泵31,污泥回流泵31经由第五管道32与厌氧区8相连通,沉淀在污泥床上的污泥能够由污泥回流泵31导入到厌氧区8补充厌氧区8的污泥量,使得厌氧区8污泥的处理能力始终保持在较为优化的水平上。
[0018]由第四隔板5和第五隔板6分割成的过滤区12内设置有支撑筛33,支撑筛33的底部装填有滤料34,滤料34中设置有悬浮生物填料,形成上向流悬浮颗粒生物滤池,过滤区12内支撑筛33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高效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箱体经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第五隔板分割为初沉区、厌氧区、好氧区、沉淀区、污泥区、以及过滤区,初沉区的侧壁上连接有进水管,第一隔板的上部设置有过水孔,厌氧区内设置有第一循环泵、以及第一射流器,第一循环泵和第一射流器经由第一管道连接在一起,第一射流器的吸气端连接有第一吸管,第二隔板的底部设有开口,好氧区内设置有第二循环泵、以及第二射流器,第二循环泵和第二射流器经由第二管道连接在一起,第二射流器的吸气端连接有第二吸管,第二吸管另一端的端部连接有空气阀,好氧区的顶部设置有人孔,由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分割成的沉淀区的底部设置有缝隙,缝隙与好氧区相连通,沉淀区内设置有泥斗、以及出水槽,泥斗经由第三管道与污泥区相连通,出水槽经由第四管道与过滤区相连通,第四管道与过滤区的底部相连通,污泥区内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仇志国虞波俞澄莹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澄露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