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矿井作业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气动履带式材料输送装置,包括车架;所述车架的两侧分别安装第一行走结构,所述车架的底部安装有第二行走结构,所述车架上层安装有车斗,为了在综采工作面作业面中,达到更好的运输效果,在第一行走结构作业时,第二行走结构的道轨轮不与地面接触,履带着地,静摩擦力大,可利用履带在坡道上进行牵引,在需要在轨道上行驶时,第二行走结构作业时,输车在支起道轨轮状态下行走,当到达水平地段时,为提高速度,用支撑缸将道轨轮支起,履带离地,道轨轮高于履带,实现有无轨道都可运输,另外也可安装料箱放料、配重,增加摩擦力行走,该运输车可实现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井下运输安全。提高井下运输安全。提高井下运输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动履带式材料输送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矿井作业
,具体的说是气动履带式材料输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综采工作面外巷材料、备件、支护材料的机械化快速安全运送,一直是煤矿生产效率提高、安全稳定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每前移一次移变列车,外巷所有材料架也需前移100米,但由于材料架材料车众多且繁重,“最后一公里”便成了整个运输过程的瓶颈。
[0003]传统的运送方式往往采用人拖、肩扛的方式进行搬运,后续通过拟定措施,搭配装载机,但存在人机配合的问题,传统运输方式占用了大量的人工,且较难提高运输效率,同时人员在搬移材料架期间,存在、碰等安全风险。
[0004]此外,现有技术中的设备多采用电机进行驱动,在此种情况下,多需要对电机进行防爆处理,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需进行电缆接线作业,需要花费较多的辅助作业时间;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气动履带式材料输送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传统运输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气动履带式材料输送装置。
[0006]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所述的气动履带式材料输送装置,包括车架,所述车架的两侧分别安装第一行走结构,所述车架的底部安装有第二行走结构,所述车架上层安装有车斗,所述车架上安装有座椅和操作箱,所述操作箱设置在座椅的前侧。
[0007]所述车架的底侧安装有变速箱,所述变速箱上侧边配合装配有风马达,所述风马达的进风口用于与井下压风系统的出风口连通,所述风马达的输出端与变速箱的传动轴配合传动连接,所述变速箱的输出端安装有变速输出轴,所述变速输出轴上分别安装有驱动链轮和驱动齿轮。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行走结构包括驱动轴,所述驱动轴通过轴承配合安装在车架的边侧一端,所述驱动轴的一端固定有驱动轮,所述驱动轴的另一端固定有配合齿轮,所述配合齿轮与驱动齿轮相互啮合,所述车架的外侧配合装配有配合轮,所述驱动轮和配合轮外侧套设装配有履带。
[0009]优选的,所述第二行走结构包括支撑缸,所述车架的两端分别对称安装两对支撑缸,所述支撑缸的作用端上固定有转动座,两个所述转动座之间转动安装有转动杆,且转动杆上装配有道轨轮,其中一个转动杆上套装有传动链轮,所述传动链轮与驱动链轮通过传动链条套设连接,且传动链条设置有延展余量。
[0010]优选的,两个所述道轨轮设置在驱动轮的内侧,所述车架上固定有拖钩,能够在无动力时,配合拖拽行驶。
[0011]优选的,所述车架的另一端底侧固定有注油器,所述注油器通过导管分别与支撑
缸连接,所述注油器上配合装配有气马达。
[0012]优选的,所述操作箱上配备有多个操作杆,分别执行对支撑缸的进出油控制和对第一行走结构和第二行走结构的操控,能够配合实现整体行走过程的调整。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提供气动履带式材料输送装置,为了在综采工作面作业面中,达到更好的运输效果,在第一行走结构作业时,第二行走结构的道轨轮不与地面接触,外侧驱动轮的旋转,在配合轮的配合下,履带旋转,实现整体的行走,使用履带牵引时,履带着地,静摩擦力大,可利用履带在坡道上进行牵引,在需要在轨道上行驶时,通过气马达作业,推着转动杆下移,道轨轮与轨道或者平滑路面接触,同时第一行走结构被顶起,道轨轮旋转,能够实现第二行走结构的配合作业,运输车在支起道轨轮状态下行走,当到达水平地段时,为提高速度,用支撑缸将道轨轮支起,履带离地,道轨轮高于履带,可以提高行走速度并拖曳运输车,满足了矿井现场外巷搬运材料工作要求,实现有无轨道都可运输,另外也可安装料箱放料、配重,增加摩擦力行走,该运输车可实现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井下运输安全、降低工人劳动强度等,以往的多人配合作业简化为一人操作即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造价低等优势,不但可以在道轨上拖曳巷道运输车,也可进行单独运输任务,该运输车可提大大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减少工作安全隐患,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使用装载机时的人机交叉作业,便于井下运输。
附图说明
[001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6]图1是实施例一的正视立体图。
[0017]图2是实施例一的侧视立体图。
[0018]图3是实施例一的仰视立体图。
[0019]图4是实施例一的半剖视图。
[0020]图例说明:
[0021]1、车架。2、车斗。3、座椅。4、操作箱。5、支撑缸。6、拖钩。7、转动座。8、转动杆。9、道轨轮。10、传动链轮。11、传动链条。12、驱动轮。13、配合轮。14、履带。15、变速箱。16、变速输出轴。17、驱动链轮。18、驱动齿轮。19、配合齿轮。20、风马达。21、驱动轴。22、注油器。23、气马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下面给出具体实施例。
[0024]实施例一:
[0025]请参阅图1
‑
图4,本技术提供气动履带式材料输送装置,包括车架1和井下压风系统,所述井下压风系统一般采用空气压缩机作为空气输送动力设备,所述车架1的两侧分别安装第一行走结构,所述车架1的底部安装有第二行走结构,所述车架1上层安装有车斗2,所述车架1上安装有座椅3和操作箱4,所述操作箱4设置在座椅3的前侧。
[0026]所述车架1的底侧安装有变速箱15,所述变速箱15上侧边配合装配有风马达20,所述风马达20的进风口用于与井下压风系统的出风口连通,使用时,将所述井下压风系统的出风口与风马达20的进风口连通,井下压风系统用的出风口过气源三联件与风马达20的进风口连接,通过井下压风系统为风马达20提供动力风源,井下压风经气源三联件进入气马达,气马达与液压系统连接,气马达通过液压系统驱动行走部行走,所述风马达20的输出端与变速箱15的传动轴配合传动连接,所述变速箱15的输出端安装有变速输出轴16,所述变速输出轴16上分别安装有驱动链轮17和驱动齿轮18,所述第一行走结构包括驱动轴21,所述驱动轴21通过轴承配合安装在车架1的边侧一端,所述驱动轴21的一端固定有驱动轮12,所述驱动轴21的另一端固定有配合齿轮19,所述配合齿轮19与驱动齿轮18相互啮合,所述车架1的外侧配合装配有配合轮13,所述驱动轮12和配合轮13外侧套设装配有履带14,所述第二行走结构包括支撑缸5,所述车架1的两端分别对称安装两对支撑缸5,所述支撑缸5的作用端上固定有转动座7,两个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动履带式材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1),所述车架(1)的两侧分别安装第一行走结构,所述车架(1)的底部安装有第二行走结构,所述车架(1)上层安装有车斗(2),所述车架(1)上安装有座椅(3)和操作箱(4),所述操作箱(4)设置在座椅(3)的前侧;所述车架(1)的底侧安装有变速箱(15),所述变速箱(15)上侧边配合装配有风马达(20),所述风马达(20)的进风口用于与井下压风系统的出风口连通,所述风马达(20)的输出端与变速箱(15)的传动轴配合传动连接,所述变速箱(15)的输出端安装有变速输出轴(16),所述变速输出轴(16)上分别安装有驱动链轮(17)和驱动齿轮(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履带式材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走结构包括驱动轴(21),所述驱动轴(21)通过轴承配合安装在车架(1)的边侧一端,所述驱动轴(21)的一端固定有驱动轮(12),所述驱动轴(21)的另一端固定有配合齿轮(19),所述配合齿轮(19)与驱动齿轮(18)相互啮合,所述车架(1)的外侧配合装配有配合轮(13),所述驱动轮(12)和配合轮(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小虎,王帅锋,
申请(专利权)人: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