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热体、气溶胶产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25655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32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发热体、气溶胶产生装置,所述发热体设置在气溶胶产生装置内,用于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并挥发气溶胶形成基质中的任意一种成分形成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所述发热体包括:复合发热体本体,复合发热体本体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发热层和第二发热层,第一发热层的电阻率小于第二发热层的电阻率,第一发热层和第二发热层的材质均为金属。本申请复合发热体本体为一个整体结构,通过采用两种不同的电阻率的发热层层叠设置,形成有梯度的热量分布,能够强化发热体的发热性能,同时获得电阻率和电阻温度系数俱佳的性能,从而提高热量的利用效率和气溶胶的口感;还能够实现温控防干烧功能。防干烧功能。防干烧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热体、气溶胶产生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烟具
,尤其涉及一种发热体、气溶胶产生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子烟气溶胶产生装置迅猛发展,其发热体成为核心部件,决定气溶胶产生装置的整体设计和性能质量水平。现有的气溶胶产生装置靠加热不同形式的气溶胶产生基质(例如烟油)来产生气雾,并将气雾传递给用户吸食。目前常用的发热体有两类,一种是多孔陶瓷发热体,另一种是棉芯发热体和发热丝;
[0003]一方面,现有的平面棉芯发热体,其通过发热丝加热导油体所吸收的烟油雾化达到出烟的效果,其口感和烟雾量均较佳,然而,由于发热体的一面是导油体,另一面是雾化腔,导油体有源源不断的雾化液供给,导致发热体靠近导油体一面的热量消耗大;而雾化腔内具有气溶胶和空气,其热量消耗相对较小,上述发热体的两面的热量消耗差异较大,导致发热体发热不均匀,从而降低发热体的发热效率,且靠近雾化腔的一面容易烧糊。
[0004]另一方面,金属是良好的导体,电子烟气溶胶产生装置一般采用金属作为发热体,常用的加热材料为合金材质例如铁铬铝合金和镍铬合金等,然而,现有的合金材质的加热材料存在如下缺陷,限制其应用在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材料中:
[0005](1)铁铬铝合金具有较高的电阻率,但是,其表面容易发生氧化,尤其是与烟油长时间接触后容易析出铁离子使得雾化液变色;而且,铁铬铝合金具有较小的电阻温度系数,无法实现加热材料的温控功能,不能起到防干烧的作用。
[0006](2)镍铬铁合金具有高电阻率,且不算太小的电阻温度系数,可以兼具较好的加热性能且能实现温控功能,但是其与雾化液长时间接触后会析出镍离子,不符合安全性要求。
[0007](3)316不锈钢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但是其电阻率比较低(约为铁铬铝合金的一半),导致其用作发热体时,若需满足良好的发热效率,则需要设计较大的尺寸,其无法满足电子烟气溶胶产生装置微量化的要求,给尺寸设计带来不便。
[0008]因此,面对现有的发热材料无法解决发热体的加热效率、温控防干烧、安全性、防止雾化液变色以及设计尺寸不便等一个或多个问题,研究出新的发热体是电子烟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申请提供一种发热体、气溶胶产生装置,本申请的发热体具有发热效率高、温控防干烧、尺寸适宜以及安全性高的优点,能够提高发热体的综合性能。
[0010]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发热体,所述发热体设置在气溶胶产生装置内,用于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并挥发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中的任意一种成分形成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所述发热体包括:
[0011]复合发热体本体,所述复合发热体本体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发热层和第二发热层,所述第一发热层的电阻率小于所述第二发热层的电阻率,所述第一发热层和第二发热
层的材质均为金属。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发热层的材质包括第一不锈钢和TA型钛合金中的任意一种。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不锈钢包括不锈钢304、不锈钢316L和不锈钢317L中的任意一种。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TA型钛合金包括钛合金TA1、钛合金TA2和钛合金TA3中的任意一种。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发热层与所述复合发热体本体的厚度之比为(0.1~0.9):1。
[00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发热层的材质包括第二不锈钢、铁铬铝合金、镍铬铁合金和TC型钛合金中的任意一种。
[00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不锈钢包括不锈钢904、不锈钢254smo、和不锈钢N08926中的任意一种。
[00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铁铬铝合金包括0Cr25Al5和0Cr27Al7Mo2中的任意一种;
[00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镍铬铁合金包括Cr20Ni80、Cr15Ni60和Cr20Ni35中的任意一种。
[00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TC型钛合金包括钛合金TC4、钛合金TC7和钛合金TC10中的任意一种。
[00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发热层的材质包括铁铬铝合金和镍铬铁合金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复合发热体本体还包括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二发热层表面的第三发热层,所述第三发热层的电阻率小于或大于所述第二发热层的电阻率。
[00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发热层和所述第三发热层的总厚度与所述复合发热体本体的厚度之比为(0.1~0.9):1。
[00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发热层的材质包括第一不锈钢和TA型钛合金中的任意一种。
[00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不锈钢包括不锈钢304、不锈钢316L和不锈钢317L中的任意一种。
[00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TA型钛合金包括钛合金TA1、钛合金TA2和钛合金TA3中的任意一种。
[002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体的表面金属杂质元素的单项质量占比小于30%,所述金属杂质元素包括镍、铬和铅中的任意一种。
[002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发热层的材质包括第二不锈钢和TC型钛合金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复合发热体本体还包括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一发热层表面的第三发热层,所述第三发热层的电阻率小于或大于所述第一发热层的电阻率。
[0028]所述第二发热层和所述第三发热层的总厚度与所述复合发热体本体的厚度之比为(0.1~0.9):1。
[002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发热层的材质包括第一不锈钢和TA型钛合金中的任意一种。
[003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发热层的材质包括第一不锈钢和TA型钛合金中的任
意一种,所述第一不锈钢包括不锈钢304、不锈钢316L和不锈钢317L中的任意一种。
[003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发热层的材质包括第一不锈钢和TA型钛合金中的任意一种,所述TA型钛合金包括钛合金TA1、钛合金TA2和钛合金TA3中的任意一种。
[003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复合发热体本体的厚度为0.06mm~0.2mm。
[003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体的电阻率为0.79μΩ
·
m~1.49μΩ
·
m。
[003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体的电阻温度系数为77ppm/℃~100ppm/℃。
[003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发热层与所述第二发热层的热膨胀系数差小于4
×
10
‑6。
[003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发热层与所述第二发热层中的任意一种的断裂伸长率大于10%。
[003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体具有设定图案。
[003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发热层在所述第二发热层上的投影面积小于等于所述第二发热层上与所述第一发热层接触的表面的面积;或所述第二发热层在所述第一发热层上的投影面积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发热层上与所述第二发热层接触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热体,所述发热体设置在气溶胶产生装置内,用于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并挥发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中的任意一种成分形成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包括:复合发热体本体,所述复合发热体本体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发热层和第二发热层,所述第一发热层的电阻率小于所述第二发热层的电阻率,所述第一发热层和第二发热层的材质均为金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包括如下特征a~i中的至少一种:a.所述第一发热层的材质包括第一不锈钢和TA型钛合金中的任意一种;b.所述第一发热层的材质包括第一不锈钢和TA型钛合金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不锈钢包括不锈钢304、不锈钢316L和不锈钢317L中的任意一种;c.所述第一发热层的材质包括第一不锈钢和TA型钛合金中的任意一种,所述TA型钛合金包括钛合金TA1、钛合金TA2和钛合金TA3中的任意一种;d.所述第一发热层与所述复合发热体本体的厚度之比为(0.1~0.9):1;e.所述第二发热层的材质包括第二不锈钢、铁铬铝合金、镍铬铁合金和TC型钛合金中的任意一种;f.所述第二发热层的材质包括第二不锈钢、铁铬铝合金、镍铬铁合金和TC型钛合金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二不锈钢包括不锈钢904、不锈钢254smo和不锈钢N08926中的任意一种;g.所述第二发热层的材质包括第二不锈钢、铁铬铝合金、镍铬铁合金和TC型钛合金中的任意一种,所述铁铬铝合金包括0Cr25Al5和0Cr27Al7Mo2中的任意一种;h.所述第二发热层的材质包括第二不锈钢、铁铬铝合金、镍铬铁合金和TC型钛合金中的任意一种,所述镍铬铁合金包括Cr20Ni80、Cr15Ni60和Cr20Ni35中的任意一种;i.所述第二发热层的材质包括第二不锈钢、铁铬铝合金、镍铬铁合金和TC型钛合金中的任意一种,所述TC型钛合金包括钛合金TC4、钛合金TC7和钛合金TC10中的任意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热层的材质包括铁铬铝合金和镍铬铁合金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复合发热体本体还包括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二发热层表面的第三发热层,所述第三发热层的电阻率小于或大于所述第二发热层的电阻率。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包括如下特征a~e中的至少一种:a.所述第一发热层和所述第三发热层的总厚度与所述复合发热体本体的厚度之比为(0.1~0.9):1;b.所述第三发热层的材质包括第一不锈钢和TA型钛合金中的任意一种;c.所述第三发热层的材质包括第一不锈钢和TA型钛合金中的任意一种,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晗晖孙耀明吴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卓力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