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25125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29
本公开提供一种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该加热组件包括:收容结构、多个加热膜以及供电组件;其中,收容结构具有近端开口,用于通过近端开口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并在被加热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多个加热膜间隔设置于收容结构上,用于在通电时加热收容结构;供电组件包括至少三个电极;至少三个电极分别用以与电源组件藕接,并设置于收容结构的两端;且每两个电极构成一个供电组,并与一个加热膜电连接,以向对应的加热膜独立供电。该加热组件可以实现分段加热,保证了气溶胶的持续释放及抽吸口感,并避免出现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同时,降低了加热组件的能耗。降低了加热组件的能耗。降低了加热组件的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雾化
,尤其涉及一种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由于传统气溶胶生成制品,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而加热不燃烧气溶胶生成装置,只需将特制的加热组件加热到350℃左右就可雾化气溶胶生成制品以产生气溶胶,且有害物质大幅度减少;相比其它电子雾化装置,加热不燃烧气溶胶生成装置通过控制加热组件的温度,来控制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烘烤温度,以形成气溶胶,更受消费者欢迎。
[0003]加热组件的形态可分为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内的中心式加热组件,以及包裹在气溶胶生成制品外的周圈式加热组件两类。目前,不管是中心加热还是周圈加热通常采用加热元件整体升高至一定温度的方式同时沿气溶胶生成制品轴高长度方向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如此带来的问题是无法根据对发热体的实际温度场需求而控制发热体对气溶胶生成制品沿轴向分别控制,例如分成两段控制,尤其对于长度较长的气溶胶生成制品如果采用非分段控制的一体加热,则容易出现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影响气溶胶的口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公开提供的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旨在解决现有加热组件无法根据对发热体的实际温度场需求而控制发热体对气溶胶生成制品沿轴向分别控制,例如分成两段控制,尤其对于长度较长的气溶胶生成制品如果采用非分段控制的一体加热,则容易出现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影响气溶胶的口感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加热组件。该加热组件包括:收容结构、多个加热膜以及供电组件;其中,收容结构具有近端开口,用于通过所述近端开口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并在被加热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多个加热膜间隔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上,用于在通电时加热所述收容结构;供电组件包括至少三个电极;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分别用以与电源组件藕接,并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两端;且每两个所述电极构成一个供电组,并与一个所述加热膜电连接,以向对应的所述加热膜独立供电。
[0006]其中,每一所述加热膜呈面状覆盖于所述收容结构上。
[0007]其中,所述多个加热膜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一所述加热膜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并被构造呈弧形结构。
[0008]其中,每一所述加热膜呈闭环状。
[0009]其中,所述多个加热膜包括第一加热膜和第二加热膜;
[0010]所述供电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以及第四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一端,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加热膜电连接;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二端,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加热膜电连接。
[0011]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以及所述第四电极中的每一电极均包括藕接部和连接部;
[0012]所述藕接部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端部,用于与电源组件藕接,以向对应的所述加热膜供电;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藕接部电连接,并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朝向背离所述藕接部的方向延伸,以与对应的所述加热膜接触而形成电连接。
[0013]其中,每一所述连接部自对应的所述藕接部延伸至对应的所述加热膜背离对应的所述藕接部的一侧,且每一所述连接部在所述收容结构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所述加热膜在所述收容结构上的正投影上。
[0014]其中,每一所述连接部覆盖于对应的所述加热膜背离所述收容结构的一侧表面。
[0015]其中,所述多个加热膜包括第一加热膜和第二加热膜;
[0016]所述供电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一端,并与所述第一加热膜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二端,并与所述第二加热膜电连接;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位于所述收容结构的同一端,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加热膜和所述第二加热膜电连接。
[0017]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中的每一电极均包括藕接部和连接部;
[0018]所述藕接部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端部,用于与电源组件藕接,以向对应的所述加热膜供电;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藕接部电连接,并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朝向背离所述藕接部的方向延伸,以与对应的所述加热膜接触而形成电连接。
[0019]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电极的连接部自对应的所述藕接部延伸至对应的所述加热膜背离对应的所述藕接部的一侧;且所述第一电极的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电极的连接部在所述收容结构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所述加热膜在所述收容结构上的正投影上;
[0020]所述第三电极的连接部横跨所述第一加热膜和所述第二加热膜,以分别与所述第一加热膜和所述第二加热膜接触而形成电连接。
[0021]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连接部、所述第二电极的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三电极的连接部覆盖于各自对应的所述加热膜背离所述收容结构的一侧表面。
[0022]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藕接部和所述第三电极的藕接部分别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并被构成呈弧形结构,且所述第一电极的藕接部和所述第三电极的藕接部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一端;
[0023]所述第二电极的藕接部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并被构造成闭环状,且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极的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电极的藕接部间隔设置。
[0024]其中,所述第三电极还包括藕接可选部,与所述第三电极的藕接部相对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两端,且与所述第三电极的连接部背离对应的所述藕接部的一端连接。
[0025]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对称分布,所述第三电极的连接部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径向方向与所述第一电极的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电极的连接部相对设置。
[0026]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藕接部和第一连接部;
[0027]所述第二电极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加热膜背离所述第一加热膜的一侧接触而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用于与电源组件藕接;
[0028]所述第三电极包括依次连接的公共藕接部、第一公共连接部和第二公共连接部;
[0029]其中,所述第一藕接部和所述公共藕接部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电源组件藕接,以向对应的所述加热膜供电;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公共连接部分别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延伸,以与所述第一加热膜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的两端接触而形成电连接;所述第二公共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加热膜间隔设置,且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加热膜靠近所述第一加热膜的一侧接触而实现电连接。
[0030]其中,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二公共连接部的长度尺寸不小于所述第二加热膜的长度尺寸。
[0031]其中,所述收容结构包括:
[0032]基体,呈中空管状,用于收容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
[0033]辐射层,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收容结构,具有近端开口,用于通过所述近端开口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并在被加热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多个加热膜,间隔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上,用于在通电时加热所述收容结构;供电组件,包括至少三个电极;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分别用以与电源组件藕接,并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两端;且每两个所述电极构成一个供电组,并与一个所述加热膜电连接,以向对应的所述加热膜独立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加热膜呈面状覆盖于所述收容结构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加热膜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一所述加热膜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并被构造呈弧形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加热膜呈闭环状。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加热膜包括第一加热膜和第二加热膜;所述供电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以及第四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一端,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加热膜电连接;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二端,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加热膜电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以及所述第四电极中的每一电极均包括藕接部和连接部;所述藕接部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端部,用于与电源组件藕接,以向对应的所述加热膜供电;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藕接部电连接,并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朝向背离所述藕接部的方向延伸,以与对应的所述加热膜接触而形成电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连接部自对应的所述藕接部延伸至对应的所述加热膜背离对应的所述藕接部的一侧,且每一所述连接部在所述收容结构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所述加热膜在所述收容结构上的正投影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连接部覆盖于对应的所述加热膜背离所述收容结构的一侧表面。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加热膜包括第一加热膜和第二加热膜;所述供电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一端,并与所述第一加热膜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二端,并与所述第二加热膜电连接;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位于所述收容结构的同一端,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加热膜和所述第二加热膜电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中的每一电极均包括藕接部和连接部;
所述藕接部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端部,用于与电源组件藕接,以向对应的所述加热膜供电;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藕接部电连接,并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朝向背离所述藕接部的方向延伸,以与对应的所述加热膜接触而形成电连接。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的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电极的连接部自对应的所述藕接部延伸至对应的所述加热膜背离对应的所述藕接部的一侧;且所述第一电极的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电极的连接部在所述收容结构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所述加热膜在所述收容结构上的正投影上;所述第三电极的连接部横跨所述第一加热膜和所述第二加热膜,以分别与所述第一加热膜和所述第二加热膜接触而形成电连接。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的连接部、所述第二电极的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三电极的连接部覆盖于各自对应的所述加热膜背离所述收容结构的一侧表面。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的藕接部和所述第三电极的藕接部分别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并被构成呈弧形结构,且所述第一电极的藕接部和所述第三电极的藕接部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极的藕接部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并被构造成闭环状,且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极的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电极的藕接部间隔设置。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极还包括藕接可选部,与所述第三电极的藕接部相对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两端,且与所述第三电极的连接部背离对应的所述藕接部的一端连接。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对称分布,所述第三电极的连接部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径向方向与所述第一电极的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电极的连接部相对设置。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藕接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电极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加热膜背离所述第一加热膜的一侧接触而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用于与电源组件藕接;所述第三电极包括依次连接的公共藕接部、第一公共连接部和第二公共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藕接部和所述公共藕接部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电源组件藕接,以向对应的所述加热膜供电;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公共连接部分别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延伸,以与所述第一加热膜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的两端接触而形成电连接;所述第二公共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加热膜间隔设置,且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加热膜靠近所述第一加热膜的一侧接触而实现电连接。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二公共连接部的长度尺寸不小于所述第二加热膜的长度尺寸。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结构包括:基体,呈中空管状,用于收容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辐射层,设置于所述基体的侧壁的内表面,用于在被加热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其中,所述加热膜设置于所述基体背离所述辐射层的一侧。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结构包括:基体,呈中空管状,用于收容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辐射层,设置于所述基体的侧壁的外表面,用于在被加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峰郭玉杜贤武李欢喜刘小力李洪冼小毅邓原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