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风扇散热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5536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双风扇散热模组,包括外壳、第一、第二离心风扇。外壳具有第一、第二入风口及出风口,第一、第二离心风扇并排收容于外壳内,出风口与第一、第二离心风扇合围的区域内形成气流高压区,流至该高压区的气流被止挡而流向出风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模组,特别是一种具有双风扇的散热模组。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网络通讯产品的发展,产品中的电子组件如芯片等运算速度愈来愈快,产生的热量也愈来愈多,而过高的温度会导致电气故障,因此必须散除热量以减少故障率,现有解决办法所采用的诸多方式主要包括应用散热片以热传导的方式被动散热、应用散热风扇如离心风扇及轴流式风扇等以对流的方式主动散热、应用热管以相变的方式传热以及该等方式的组合等等不一而足。以散热风扇为例,现有采用单风扇形式的离心风扇结构如图1所示,风扇4包括外壳40、蜗舌41、叶片42、入风口43、叶轮44、渐开的蜗形流道45及出风口46。叶轮44带动叶片42逆时针方向转动,气体通过入风口43进入风扇4内,转动的叶片42推动其间的气体流动,气体经由蜗舌41升压后,在渐开的蜗形流道45中将动能转化为压力能,使气体有足够的静压克服外部阻力,且迫使气体自出风口46流出。当叶片42带动气体经蜗形流道45流至蜗舌41时,由于蜗舌41处为高压区,而出风口46为低压区,所以部分经蜗形流道45流出的气体撞击蜗舌41后会流向出风口46。但是该种风扇4存在单个风扇出风量较小且气体撞击蜗舌41时所产生的噪音较大等不足。除上述单风扇形式的离心风扇,尚有采用双风扇形式的离心风扇。如图2所示,其为现有双风扇形式的离心风扇结构示意图。风扇5包括壳体50及第一、第二离心扇51、52。壳体50内部呈中空状,分成并排的第一、第二容室501、502,第一、第二容室501、502壁面上分别开设有第一、第二入风口503、504,壳体50底部开设有分别与第一、第二容室501、502相通的出风口505,第一、第二容室501、502之间以隔板507隔离。在第一、第二容室501、502内分别设置第一、第二离心扇51、52。第一、第二离心扇51、52分别具有叶片510、520以及驱动叶片510、520旋转的电机511、521。第一、第二离心扇51、52的叶片510、520反向设置,电机511驱动第一离心扇51顺时针旋转,电机521驱动第二离心扇52逆时针旋转,即第一、第二离心扇51、52的旋转方向在靠近出风口505处是相反的,而在第一、第二容室501、502内与出风口505相对一侧为相向的。由于隔板507延伸至出风口505并与底部凸缘500平齐,从而将第一、第二容室501、502内的气流完全隔离,同时叶片510顺时针旋转而叶片520逆时针旋转,自第一、第二容室501、502吹出的气流分成左右两股而基本没有汇合,因此该种双风扇形式的离心风扇实际仅为两个独立的单风扇形式的离心风扇的简单组合。尽管该种双风扇形式的离心风扇增加风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上述单风扇形式的离心风扇的不足,然而,因为其流经出风口的部分气流会冲击蜗舌508、509而同样存在噪音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依据上述情况,有必要提供一种噪音较小的双风扇散热模组。一种双风扇散热模组,包括外壳、第一、第二离心风扇。外壳具有第一、第二入风口及出风口,第一、第二离心风扇并排收容于外壳内且与出风口向对,出风口与第一、第二离心风扇合围的区域内形成气流高压区,流至该高压区的气流被止挡而流向出风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双风扇散热模组的出风口与第一、第二离心风扇合围的区域内形成气流高压区,流至该高压区的气流被止挡而流向出风口。气流撞击由气体形成的气流高压区所产生的噪音远低于撞击固体蜗舌产生的噪音,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双风扇散热模组中因风扇旋转产生的噪音可获有效的降低。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单风扇形式的离心风扇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双风扇形式的离心风扇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双风扇散热模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双风扇散热模组内部结构及气体流向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图4,其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的双风扇散热模组100结构示意图。该双风扇散热模组100包括外壳1、第一风扇2、第二风扇3。第一、第二风扇2、3收容于外壳1内。外壳1为一匣子形状,具有盖板10、底板12及侧壁13。盖板10开设有对称排列的上入风口10a、10b,底板12开设有对称排列的下入风口12a、12b,上入风口10a、10b分别与下入风口12a、12b基本同轴。侧壁13自底板12边缘延伸而成,且与盖板10、底板12合围形成收容第一、第二风扇2、3的空间以及出风口14,侧壁13与出风口14相对的部位形成两对称的蜗形拱起130,该两蜗形拱起130的末端相交处的顶部132所在位置未延及上入风口10a、10b(或下入风口12a、12b)中心连线,即其与出风口14分设于上入风口10a、10b(或下入风口12a、12b)中心连线两侧。第一、第二风扇2、3均为普通离心风扇,其分别具有第一、第二叶轮20、30及排布于第一、第二叶轮20、30周缘的奇数扇叶的第一、第二组扇叶22、32。第一、第二叶轮20、30内安设有驱动第一、第二叶轮20、30及第一、第二组扇叶22、32旋转的第一、第二电机(图未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机驱动第一叶轮20及第一组扇叶22逆时针旋转,第二电机驱动第二叶轮30及第二组扇叶32顺时针旋转,即第一、第二组扇叶22、32的旋转方向在靠近蜗形拱起130处是相背离的,而在靠近出风口14处则是相向的。第一、第二风扇2、3风扇以传统方式装配至底板12上,盖板10黏合于侧壁13上。第一、第二风扇2、3装入壳体1后,其与上入风口10a、10b以及下入风口12a、12b基本同轴,上入风口10a、10b及下入风口12a、12b大于第一、第二叶轮20、30的直径,如此气体外部的气体可以经过上入风口10a、10b以及下入风口12a、12b分别进入第一、第二组扇叶22、32的叶片间隙内。第一、第二组扇叶22、32的边缘与侧壁13之间形成两对称的蜗形流道16。激活双风扇散热模组100时,第一、第二风扇2、3同时反向旋转,第一叶轮20带动第一组扇叶22逆时针旋转,第二叶轮30带动第二组扇叶32顺时针旋转。以第一风扇2为例,第一组扇叶22逆时针旋转时,推动其每片扇叶前的气体,从而在该扇叶后方形成瞬间低压区,外部气体立即经上、下入风口10a、12a补充进来,且由后一扇叶推动。因扇叶对气体的动力作用,气体压力与速度得以提高,并于离心力作用下沿径向甩向壳体1的侧壁13,之后在蜗形流道16中减速,将动能转换成压力能,一部分气体自出风口14排出,另一部分气体继续流向第一、第二风扇2、3相邻处。第二风扇3的运行方式与第一风扇2相似,故仅其与第一风扇2相异之处进行叙述,其它类同之处不再赘述。第二风扇3中之一部分气体经蜗形流道16排出后,另一部分气体亦流向第一、第二风扇2、3相邻处。第一、第二风扇2、3在出风口14相向旋转时,在其相邻处与出风口14合围形成高压缩密度气体的蜗舌区18。流向第一、第二风扇2、3相邻处的两部分气体到达蜗舌区18时,由于蜗舌区18为高压区,而出风口14为低压区,因此气体撞击蜗舌18且被止挡后会自然地流向出风口14。由于气体撞击由气体形成的蜗舌区18所产生的噪音远低于撞击固体蜗舌产生的噪音,因而本实施方式的双风扇散热模组100中因风扇旋转产生的噪音获得有效降低。上述实施方式使用的离心风扇是轴向进风,其也可以使用径向(或称侧向)进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风扇散热模组,包括一外壳、一第一离心风扇、一第二离心风扇,该外壳具有一第一入风口、一第二入风口及至少一出风口,该第一、第二离心风扇并排收容于外壳内且与出风口相对,其特征在于:该出风口与第一、第二离心风扇合围之区域内形成一气流高压区,流至该高压区的气体被止挡而流向出风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国贤颜昌旭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