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催化剂和制备超高分子量聚烯烃的方法及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烯烃聚合催化剂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制备超高分子量聚烯烃的方法及应用。
技术介绍
[0002]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ltra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简称UHMWPE)是一种线性结构的热塑性工程塑料,相对分子质量在100万
‑
1600万之间。目前大部分商品化的UHMWPE均由Ziegler
‑
Natta催化剂(简称Z
‑
N催化剂)制备得到,具有超强的抗冲击性、耐磨损性、耐化学腐蚀性、耐低温性、耐应力开裂、抗黏附能力、优良绝缘性、安全卫生以及自身润滑(低摩擦系数)等性能。
[0003]专利文献CN201110253287.5利用超声波处理负载型钛系催化剂制造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制备出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的粘均分子量较高、分子量可调并且有效降低了树脂颗粒中的细粉含量,但该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该催化剂组分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卤化镁溶解于含有机环氧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的溶剂体系,形成均匀溶液;S2,将所述均匀溶液与有机酸酐类化合物和乙酸酯类化合物进行反应,然后与钛化合物接触,随后升温使含镁/钛的固体物粒子析出;S3,再向步骤S2得到的体系中加入给电子体a,恒温处理得混合物;S4,将步骤S3得到的混合物除去未反应物和溶剂,用惰性烃溶剂洗涤1
‑
2遍,再加入惰性烃溶剂形成混合物;S5,将步骤S4得到的混合物与钛化合物、给电子体b进行反应,恒温处理得混合物;S6,将步骤S5得到的混合物除去未反应物和溶剂,洗涤,得到所述催化剂组分;所述给电子体a选自通式(I)和通式(II)所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给电子体b选自通式(III)和通式(IV)所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选自通式(III)和通式(IV)所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式(I)中,R1和R2独立地为甲基或乙基,R3和R4独立地为氢或甲基;式(II)中,R5和R6独立地为甲基或乙基,R7、R8、R9和R
10
相同或不同,独立地为氢、卤素、C1‑
C
10
的直链烷基、C1‑
C
10
的支链烷基或C1‑
C
10
的烷氧基;式(III)中,M1、M2、M3、M4、M5和M6相同或不同,各自选自氢、羟基、氨基、醛基、羧基、酰基、卤原子、
‑
R1或
‑
OR2,其中,R1和R2各自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
10
烃基,取代基选自羟基、氨基、醛基、羧基、酰基、卤原子、烷氧基或杂原子;当苯环上相邻的两个基团M1和M2、或者M3和M4、或者M5和M6各自选自
‑
R1或
‑
OR2时,两个相邻基团间可任选地相互成环;式(IV)中,N1、N2、N3、N4、N5、N6、N7和N8相同或不同,各自选自氢、羟基、氨基、醛基、羧基、酰基、卤原子、
‑
R3’
或
‑
OR4’
,其中,R3’
和R4’
各自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
10
烃基,取代基选自羟基、氨基、醛基、羧基、酰基、卤原子、烷氧基或杂原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其中,式(I)所示的化合物选自
2,2
‑
二甲基
‑
1,3
‑
二乙氧基
‑
丙烷、2,2
‑
二甲基
‑
1,3
‑
二甲氧基
‑
丙烷和2,2
‑
二甲基
‑1‑
乙氧基
‑3‑
甲氧基
‑
丙烷中的至少一种;式(II)中,R5和R6独立地为甲基或乙基,R7、R8、R9和R
10
相同或不同,独立地为氢、氟、氯、溴、碘、C1‑
C6的直链烷基、C1‑
C6的支链烷基或C1‑
C6的烷氧基;优选地,式(II)所示的化合物选自邻苯二甲醚、邻苯二乙醚和1
‑
乙氧基
‑2‑
甲氧基苯中的至少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其中,式(III)所示的化合物选自以下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A:M1=M2=M3=M4=M5=M6=OCH3;化合物B:M1=M2=M3=M4=M5=M6=OCH2CH3;化合物C:M1=M2=M3=M4=M5=M6=OCH2CH2CH3;化合物D:M1=M2=M3=M4=M5=M6=OCH(CH3)2;化合物E:M1=M2=M3=M4=M5=M6=OCH2CH2CH2CH3;化合物F:M1=M3=M5=OCH3;M2=M4=M6=OCH2CH3;化合物G:M1=M3=M
s
=OCH3;M2=M4=M6=OCH2CH2CH3;化合物H:M1=M3=M5=OCH3;M2=M4=M6=OCH2CH2CH2CH3;化合物I:M1=M3=M5=OCH3;M2=M4=M6=Cl;化合物J:M1=M3=M5=OCH3;M2=M4=M6=Br;化合物K:M1=M3=M5=OCH3;M2=M4=M6=I;化合物M:M1=M3=M5=OCH3;M2=M4=M6=OH;化合物N:M1=M3=M5=OCH3;M2=M4=M6=OCH2CH2Br;式(IV)所示的化合物选自以下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O:N1=N2=N3=N4=N5=N6=N7=N8=OCH3;化合物P:N1=N2=N3=N4=N5=N6=N7=N8=OCH2CH3;化合物Q:N1=N3=N5=N7=OCH3;N2=N4=N6=N8=OCH2CH3;化合物R:N1=N3=N5=N7=OCH3;N2=N4=N6=N8=OCH2CH2CH3;化合物S:N1=N2=N3=N4=N5=N6=N7=N8=OH;化合物T:N1=N3=N5=N7=OCH3;N2=N4=N6=N8=OH;化合物U:N1=N3=N5=N7=OCH3;N2=N4=N6=N8=NH2;化合物V:N1=N3=N5=N7=OCH3;N2=N4=N6=N8=C1;化合物W:N1=N3=N5=N7=OCH3;N2=N4=N6=N8=Br;化合物X:N1=N3=N5=N7=OCH3;N2=N4=N6=N8=I;化合物Y:N1=N3=N5=N7=OCH3;N2=N4=N6=N8=CHO;化合物Z:N1=N3=N5=N7=OCH3;N2=N4=N6=N8=OCH2CH2Br。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其中,所述卤化镁选自二卤化镁或二卤化镁与水、醇或给电子体的络合物;所述二卤化镁为二氯化镁、二溴化镁、二氟化镁或二碘化镁,优选为二氯化镁;所述二卤化镁与水、醇或给电子体的络合物选自二卤化镁与水、甲醇、乙醇、丙醇、丁醇、戊醇、己醇、异辛醇、氨、羟基氨、醚、酯的络合物;所述有机环氧化合物为C2‑
C
18
的脂肪族烯烃、二烯烃或卤代脂肪族烯烃或二烯烃的氧化物、缩水甘油醚和内醚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有机环氧化合物选自环氧乙烷、环氧
丙烷、环氧丁烷、丁二烯氧化物、环氧氯丙烷、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乙基缩水甘油醚和丁基缩水甘油醚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有机磷化合物为正磷酸或亚磷酸的烃基酯或卤代烃基酯;优选选自磷酸三甲酯、磷酸三乙酯、磷酸三正丙酯、磷酸三异丙酯、磷酸三正丁酯、磷酸三异丁酯、磷酸三叔丁酯、磷酸三正戊酯、磷酸三异戊酯、磷酸三正己基酯、磷酸三异己酯、磷酸三正庚酯、磷酸三异庚酯、磷酸三正辛酯、磷酸三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俸艳芸,黄庭,孙竹芳,苟清强,李颖,贺国强,杨红旭,王毅,马冬,曹昌文,梁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