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剂组合物、烯烃聚合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7146864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1: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烯烃聚合领域,公开了一种催化剂组合物、使用该催化剂组合物的烯烃聚合方法以及该催化剂组合物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催化剂组合物包括:a)茂金属化合物,b)助催化剂组分,c)酚。通过使用所述催化剂组合物,可以提高聚合物的分子量,从而提升产品品质,拓展产品牌号。拓展产品牌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催化剂组合物、烯烃聚合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烯烃聚合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催化剂组合物、使用该催化剂组合物的烯烃聚合方法以及该催化剂组合物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烯烃聚合用的茂金属催化剂在近几十年一直是金属有机化学、催化学、高分子化学和材料学的研究热点。因为使用这类催化剂,可以得到分子量分布和化学组成分布都很均匀的烯烃聚合物,同时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和分子量可以通过调整催化剂结构高度可控。茂金属的共聚能力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相同的聚合条件下,茂金属得到的共聚物所含共单体的含量要高于其他催化剂,这是其共聚的高效性;另一方面,一些不能被其他催化剂催化聚合的单体也可以作为茂金属催化剂体系的共单体,这是其共聚的广谱性。由于茂金属催化剂具有共聚的高效性和广谱性,使得它可以催化得到很多新型的共聚物,这些共聚物与其他催化剂得到的共聚物相比,具有新的组成和结构,从而可能具有新的性能,进而实现聚烯烃材料在新的领域的应用。
[0003]茂金属催化剂需要在助催化剂的存在下才能够被活化,从而进行有效聚合。目前最有效、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催化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催化剂组合物包括如下组成:a)式(I)和/或式(II)所示结构的茂金属化合物,式(I)和式(II)中,Cp1和Cp2分别独立地为1

20个碳原子的烃基单取代或多取代的环戊二烯基或未取代的环戊二烯基、1

20个碳原子的烃基单取代或多取代的茚基或未取代的茚基、1

20个碳原子的烃基单取代或多取代的芴基或未取代的芴基;M为钛、锆或铪;X1和X2分别独立地为卤素原子、烷氧基、芳氧基或烃基,式(II)中,Q为连接Cp1和Cp2的原子或基团,b)助催化剂组分,c)式(III)所示结构的酚,式(III)中,R1、R2、R3、R4和R5分别独立为氢原子、卤素原子或碳原子数为1

30的烃基,且在R1、R2、R3、R4和R5分别独立为碳原子数为1

30的烃基时,任意二者可以闭合成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组合物,其中,式(I)和式(II)中,Cp1和Cp2分别独立地为1

16个碳原子的烃基单取代或多取代的环戊二烯基或未取代的环戊二烯基、1

16个碳原子的烃基单取代或多取代的茚基或未取代的茚基、1

16个碳原子的烃基单取代或多取代的芴基或未取代的芴基;M为钛或锆;X1和X2分别独立地为卤素原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催化剂组合物,其中,式(II)中,Q为

CH2CH2‑
,Cp1与Cp2均为茚基,M为锆,X1和X2为氯原子;优选地,式(II)中,Q为

SiR6R7‑
,Cp1和Cp2均为茚基,M为锆,X1和X2为氯原子,R6和R7分别独立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为1

20的烃基;优选地,式(II)中,Q为

SiR8R9‑
,Cp1和Cp2均为2

甲基
‑4‑
苯基

茚基,M为锆,X1和X2为氯
原子,R8和R9分别独立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为1

20的烃基;优选地,式(II)中,Q为

CR
10
R
11

,Cp1为环戊二烯基,Cp2为芴基,M为锆,X1和X2为氯原子,R
10
和R
11
为甲基或苯基;优选地,式(II)中,Q为

CR
12
R
13

,Cp1为环戊二烯基,Cp2为2,7

二叔丁基

芴基,M为锆,X1和X2为氯原子,R
12
和R
13
为甲基或苯基。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催化剂组合物,其中,所述茂金属化合物选自二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锆、二(1

甲基
‑3‑
正丁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锆、二茚基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

二叔丁基
‑9‑
芴基)二氯化锆、异丙基(环戊二烯基)(芴基)二氯化锆、(4,4
′‑
叔丁基

二苯基亚甲基)

环戊二烯基

(1

茚基)

二氯化钛、(4,4
′‑
叔丁基

二苯基亚甲基)

环戊二烯基

(1

茚基)

二氯化锆、(4,4
′‑
叔丁基

二苯基亚甲基)

环戊二烯基

(1

茚基)

二氯化铪、(4,4
′‑
甲氧基

二苯基亚甲基)

环戊二烯基

(1

茚基)

二氯化锆、(4,4
′‑
甲氧基

二苯基亚甲基)

环戊二烯基

(1

茚基)

二氯化铪、(4,4
′‑
甲基

二苯基亚甲基)

环戊二烯基

(1

茚基)

二氯化锆、(4

甲基
‑4′‑
叔丁基

二苯基亚甲基)

环戊二烯基

(1

茚基)

二氯化锆、(3,3
′‑
三氟甲基

二苯基亚甲基)

环戊二烯基

(1

茚基)

二氯化钛、(3,3
′‑
三氟甲基

二苯基亚甲基)

环戊二烯基

(1

茚基)

二氯化锆、(3,3
′‑
三氟甲基

二苯基亚甲基)

环戊二烯基

(1

茚基)

二氯化铪、(4,4
′‑


二苯基亚甲基)

环戊二烯基

(1

茚基)

二氯化钛、(4,4
′‑


二苯基亚甲基)

环戊二烯基

(1

茚基)

二氯化锆、(4,4
′‑


二苯基亚甲基)

环戊二烯基

(1

茚基)

二氯化铪、(4,4
′‑


二苯基亚甲基)

环戊二烯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吴长江曲树璋侯莉萍刘娜盛建昉张龙贵郑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