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冷却管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23917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高炉冷却管路系统包括供水总管、回水总管和冷却管路。冷却管路包括沿高炉的周向布置的m组冷却管道组件,即对冷却管路沿高炉的圆周方向进行划分,每组冷却管道组件均包括沿高炉的高度方向布置的n组冷却支管,即对冷却管路沿高炉的高度方向进行分段,且m、n均为不小于2的整数。通过对高炉冷却管路的划分,将冷却管路被分为多个冷却分区,使得可以通过对每个冷却分区的单独管理,实现对高炉冷却管路系统的精确控制。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高炉冷却管路系统,对冷却管路沿高炉的高度方向和圆周方向均进行了划分,并得到了多个冷却分区,通过对每个冷却分区进行流量控制,提高了高炉冷却壁的冷却效果,并避免了冷却壁出现过冷或过热现象。冷或过热现象。冷或过热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炉冷却管路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高炉冷却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高炉冷却管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高炉冷却设备是用于保证高炉免受高温热流侵袭,从而获得较长使用寿命的关键设备,而合理有效的冷却水管路系统是冷却设备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高炉在生产过程中不同高度部位的热负荷差距相当悬殊,一般而言,高炉的炉缸位置热负荷小、波动小,需要较小的冷却水量,炉腹位置的热负荷较大,波动也较大,需要较大的冷却水量。
[0003]现有技术中,通过采用单根冷却水管沿高炉底部向顶部的方向布置,来实现对高炉冷却壁的冷却。由于不同高度的冷却壁热面温度或热流强度不一样,且冷却壁热面的耐火层受到侵蚀会产生不同情况的变薄,但冷却水的却流量一样,且水流量是按最大热流强度的那层冷却壁进行配置,造成了部分冷却壁会出现过热或过冷的现象进而影响对高炉冷却壁的冷却效果。
[0004]现有技术中的另一种对高炉进行冷却方式为采用分段冷却的方式对冷却壁进行冷却,这种冷却方式的每根水管水流量一样,无法满足沿高炉周向分布的冷却壁之间的冷却需求差异,也同样存在冷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炉冷却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水总管(10);回水总管(20);冷却管路,用于与高炉的冷却壁(50)连接以进行换热,包括沿所述高炉的周向布置的m组冷却管道组件,每组所述冷却管道组件均包括沿所述高炉的高度方向布置的n组冷却支管,相邻两组所述冷却支管之间连通,位于端部的所述冷却支管分别为所述冷却管道组件的进水端和出水端,且每组所述冷却管道组件的进水端与所述供水总管(10)连通,每组所述冷却管道组件的出水端与所述回水总管(20)连通;每组所述冷却支管均并联设置有调节水管,所述供水总管(10)、所述冷却支管和所述调节水管均通过流量调节阀控制给水量,m、n均为不小于2的整数。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炉冷却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水总管(20)设置于高炉的顶部,所述供水总管(10)设置于高炉的底部,所述冷却支管为3组,且沿高炉的高度方向从低到高分别为第一冷却支管(41)、第二冷却支管(42)和第三冷却支管(43),所述第一冷却支管(4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供水总管(10)和所述第二冷却支管(42)的进水端连通,所述第三冷却支管(4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回水总管(20)与所述第二冷却支管(42)的出水端连通;所述第二冷却支管(42)的进水端与所述供水总管(10)连通,所述第二冷却支管(42)的出水端与所述回水总管(20)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炉冷却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支管(41)的所述调节水管为补水管(31),所述第三冷却支管(43)的所述调节水管为回水管(33),所述第二冷却支管(42)的进水端通过所述补水管(31)与所述供水总管(10)连通,所述第二冷却支管(42)的出水端通过所述回水管(33)与所述回水总管(20)连通;所述流量调节阀包括设置于所述补水管(31)上的补水调节阀(34),和设置于所述回水管(33)上的回水调节阀(36)。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炉冷却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支管(4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辛博欧阳龙薛维炎刘行波程维常刘正
申请(专利权)人:中钢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