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防洪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3875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防洪堤,包括防洪基座以及设置在防洪基座上的防洪堤主体,防洪堤主体的两侧均固定设有倾斜设置的混泥土堤坡,防洪堤主体的顶部还固定设置有混凝土挡墙;所述混泥土堤坡的右侧均匀排布设有倾斜设置的防洪框架,所述防洪框架的四个拐角处均活动套接有倾斜设置的固定柱,且固定柱的倾斜底端固定安装在混泥土堤坡的右侧。该用于水利工程的防洪堤,能够大大消耗洪水中过大的水浪冲击力度,有利于降低水浪对整个防洪堤的危害,解决了现有防洪堤由于缺少对较大水浪进行缓冲而导致较大水浪冲击的威胁,进而容易引发溃堤隐患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减小险情问题的出现,确保了整个防洪提的使用寿命。确保了整个防洪提的使用寿命。确保了整个防洪提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防洪堤


[0001]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防洪堤。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目前沿江河、渠、湖、海岸边或行洪区、分洪区、围垦区边缘修筑的挡水建筑物,又称为防洪堤。筑堤可抵御洪水泛滥,挡潮防浪,保护堤内居民和工农业生产的安全,是世界上最早广为采用的防洪工程措施,防洪堤在几百年前就已出现。
[0003]然而,在强降雨天气出现时,大量的雨水会导致水位急剧上升,水流以及水浪也随之加剧。但是,现有的防洪堤在防洪过程中,由于缺少对较大水浪进行缓冲阻挡的功能,导致雨水中水浪对防洪堤的冲击力度较大,易导致防洪堤溃堤的隐患发生,进而容易致使很多的地区遭受洪涝的险情出现。
[0004]因而,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了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防洪堤。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防洪堤。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防洪堤,包括防洪基座以及设置在防洪基座上的防洪堤主体,防洪堤主体的两侧均固定设有倾斜设置的混泥土堤坡,防洪堤主体的顶部还固定设置有混凝土挡墙;所述混泥土堤坡的右侧均匀排布设有倾斜设置的防洪框架,所述防洪框架的四个拐角处均活动套接有倾斜设置的固定柱,且固定柱的倾斜底端固定安装在混泥土堤坡的右侧;所述混泥土堤坡的右侧与防洪框架之间固定连接有套设在固定柱上的第一弹簧;所述固定柱的倾斜顶端固定连接有端块,且端块与防洪框架之间固定连接有套设在固定柱上的第二弹簧;
[0008]所述防洪框架内转动安装有套筒,套筒的圆周上固定安装有多个缓冲片,所述套筒上固定套接有转轴,且转轴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于防洪框架的两侧内壁上,所述转轴的两端均固定套设有扭转弹簧,且扭转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防洪框架的侧壁上,扭转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转轴上。
[0009]作为本技术中的进一步改进,多个缓冲片环形均匀排布设置在套筒的圆周上,且缓冲片具体为不锈钢材质。
[0010]作为本技术中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洪框架的两侧内壁上均固定套接有轴承,且转轴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于两个轴承上。
[0011]作为本技术中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洪框架的四个拐角处均设有贯穿孔,且防洪框架通过贯穿孔活动套接在固定柱上。
[0012]作为本技术中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柱与混泥土堤坡之间相互垂直设置。
[0013]作为本技术中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洪基座主要由石头、沙子以及水泥、钢筋浇筑组合而成。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本技术中,当在防洪过程中因水中的水浪向防洪堤产生较大的冲击力度时,首先较大的水浪会对防洪框架以及缓冲片进行冲击,而缓冲片受到冲击后会使得缓冲片发生转动,缓冲片转动时还使得套筒、转轴进行旋转,转轴转动时还使得扭转弹簧扭转变形,这样通过扭转弹簧的扭转形变,可以大大消耗一部分过大的冲击力;
[0016]与此同时,防洪框架在受到冲击时还会相对向左进行缓冲活动,而防洪框架左移时会对第一弹簧压缩并对第二弹簧拉伸,这样通过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形变,能够进一步起到缓冲消能的效果;
[0017]最终,该用于水利工程的防洪堤,能够大大消耗洪水中过大的水浪冲击力度,大大降低了水浪对整个防洪堤的危害,解决了现有防洪堤由于缺少对较大水浪进行缓冲而导致较大冲击威胁,进而容易引发溃堤隐患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减小险情问题的出现,确保了整个防洪提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防洪堤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图1中A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中防洪框架、贯穿孔、套筒、缓冲片、转轴、扭转弹簧的右视示意图。
[0021]图中:1、防洪堤主体;101、混泥土堤坡;102、混凝土挡墙;2、防洪基座;3、防洪框架;301、贯穿孔;4、固定柱;5、端块;6、第一弹簧;7、第二弹簧;8、套筒;801、缓冲片;802、转轴;803、扭转弹簧;804、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3]参照图1

3,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防洪堤,包括防洪基座2以及设置在防洪基座2上的防洪堤主体1,防洪堤主体1的两侧均固定设有倾斜设置的混泥土堤坡101,防洪堤主体1的顶部还固定设置有混凝土挡墙102;所述混泥土堤坡101的右侧均匀排布设有倾斜设置的防洪框架3,所述防洪框架3的四个拐角处均活动套接有倾斜设置的固定柱4,且固定柱4的倾斜底端固定安装在混泥土堤坡101的右侧;所述混泥土堤坡101的右侧与防洪框架3之间固定连接有套设在固定柱4上的第一弹簧6;所述固定柱4的倾斜顶端固定连接有端块5,且端块5与防洪框架3之间固定连接有套设在固定柱4上的第二弹簧7;
[0024]所述防洪框架3内转动安装有套筒8,套筒8的圆周上固定安装有多个缓冲片801,所述套筒8上固定套接有转轴802,且转轴802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于防洪框架3的两侧内壁上,所述转轴802的两端均固定套设有扭转弹簧803,且扭转弹簧80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防洪框架3的侧壁上,扭转弹簧80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转轴802上。
[0025]在本实例中,多个缓冲片801环形均匀排布设置在套筒8的圆周上,且缓冲片801具体为不锈钢材质。
[0026]在本实例中,所述防洪框架3的两侧内壁上均固定套接有轴承804,且转轴802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于两个轴承804上。
[0027]在本实例中,所述防洪框架3的四个拐角处均设有贯穿孔301,且防洪框架3通过贯穿孔301活动套接在固定柱4上。
[0028]在本实例中,所述固定柱4与混泥土堤坡101之间相互垂直设置;所述防洪基座2主要由石头、沙子以及水泥、钢筋浇筑组合而成。
[0029]本技术中提供的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防洪堤,在使用时将防洪框架3以及缓冲片801以面向河流洪水的方位进行设置;当在防洪过程中因水中的水浪向防洪堤产生较大的冲击力度时,首先较大的水浪会对防洪框架3以及缓冲片801进行冲击,而缓冲片801受到冲击后会使得缓冲片801发生转动,缓冲片801转动时还使得套筒8、转轴802进行旋转,转轴802转动时还使得扭转弹簧803扭转变形,这样通过扭转弹簧803的扭转形变,可以大大消耗一部分过大的冲击力;与此同时,防洪框架3在受到冲击时还会相对向左进行缓冲活动,而防洪框架3左移时会对第一弹簧6压缩并对第二弹簧7拉伸,这样通过第一弹簧6和第二弹簧7的形变,能够进一步起到缓冲消能的效果;最终,能够大大消耗洪水中过大的水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防洪堤,包括防洪基座(2)以及设置在防洪基座(2)上的防洪堤主体(1),防洪堤主体(1)的两侧均固定设有倾斜设置的混泥土堤坡(101),防洪堤主体(1)的顶部还固定设置有混凝土挡墙(102),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泥土堤坡(101)的右侧均匀排布设有倾斜设置的防洪框架(3),所述防洪框架(3)的四个拐角处均活动套接有倾斜设置的固定柱(4),且固定柱(4)的倾斜底端固定安装在混泥土堤坡(101)的右侧;所述混泥土堤坡(101)的右侧与防洪框架(3)之间固定连接有套设在固定柱(4)上的第一弹簧(6);所述固定柱(4)的倾斜顶端固定连接有端块(5),且端块(5)与防洪框架(3)之间固定连接有套设在固定柱(4)上的第二弹簧(7);所述防洪框架(3)内转动安装有套筒(8),套筒(8)的圆周上固定安装有多个缓冲片(801),所述套筒(8)上固定套接有转轴(802),且转轴(802)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于防洪框架(3)的两侧内壁上,所述转轴(802)的两端均固定套设有扭转弹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耀荣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省汉洁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